「在嗎?」「不在!」

1

前幾天,我一發小突然找聊天,問:“在嗎?”

大家許久未曾聯繫過,我以為她發生了什麼事,立馬回了個:“怎麼了?”

發小立馬回了個:“沒什麼,就是找你聊聊天。”

聊了一會,我看她始終不說有什麼事情,而是和我聊些有的沒的,就是那種尬聊,心裡漸漸有些不耐煩,回覆的速度慢了下來,在她又發來“我現在沒空,要不就去找你玩了”這句類話題時,我沒有回覆,主動結束了聊天。

我當時看了一眼,覺得這問題有些尷尬,沒有立即回覆,忙了會其他事後就忘了。

我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回了個:“我以為你已經接收到我的意念回覆了。”

發小立馬回覆了個表情,隨後就發來了一張圖片,問要不要入手一箱?

我點開圖片掃了一眼,發現是她做微商賣的產品,完全沒有聽說過,於是禮貌地拒絕了:“我用慣了其他品牌的產品,暫時不需要。”

發小迫不及待的回到:“真的不考慮下嗎?可以先免費領一包,試試也不願意?”

我還沒來得及說什麼,發小又說到:“拜託,支持一下唄!”

然後是一系列拜託求助的表情。

我當時心想,可是這我真的不需要啊!

沒過多久,發小就發來:“算了,不勉強你了。”之後就沒了回應。

雖然最後也沒有買成,但這種有點道德綁架強迫式的買賣總是讓人心裡不舒服

“在嗎?”“不在!”

要知道,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有拒絕的權利和自由,我不想為了討好你,而委屈了我自己。

2

最近幾年,新聞媒體經常會報道一些豪車被撞後,車主主動放棄賠償,宣揚正能量,底下一片叫好。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說的是一個十五歲的男生騎三輪車撞了寶馬。

據寶馬女車主的描述:

“(那男生)一邊騎著三輪電動車,一邊玩手機,當我發現他的時候,一直在摁喇叭,我已經停下車來,結果這個時候,他仍然沒有反應過來,然後就直接撞向了我的車。”

諮詢過4S店後,確認汽車維修大概要13000多錢,對方拒絕了賠償,寶馬女車主就報了警,交通事故判定為三輪車負主要責任。

雙方協調下,考慮到三輪車駕駛員年紀比較小,而且能力確實有限,儘量不要讓他承擔錯誤的時候,造成生活上的壓力。女車主做了讓步,要求對方賠償4000元,對方也答應了。

而到了約定還款的日子,女車主打電話過去,對方竟然說:

“你這麼有錢,你也不差這點錢,為什麼一定要讓我賠,而且上次撞了保時捷都沒有賠這麼多,你為什麼讓我賠這麼多。”

最後視頻中女車主說了一段話:

“我可以不要求對方賠償,但犯了錯誤之後,不應該因為自己窮,就認為對方不應該要求賠償,不應該道德綁架。”

“在嗎?”“不在!”

是啊,不應該道德綁架的。

犯了錯誤,承擔責任,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人有義務為你的行為買單。

3

之前在《讀者》上看到一篇文章,總結了中國式的八大寬容:

“大過年的、人都死了、來都來了、都不容易、還是孩子、歲數大了、為了你好、習慣就好。”

“在嗎?”“不在!”

在生活中,大多數的感同身受都是一句空話,而太多的人卻喜歡站在道德的高處指指點點,卻不知道,

道德從來都是用來律己的,而不是用來律他的。

真正有道德的人,從不會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我們弘揚正能量的寬容精神,也不應該讓拒絕的聲音被道德綁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