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賈平凹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恆少Jacky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先生的散文《畫人記》。在有書君看來,如果不去考量這句話產生的具體情境和因果,這應該是對所謂“窮人”傷害至深的一句話吧。尤其是對於你我這樣一直處在“窮人”位置的大多數。

如果說想要深入理解這句話,請先來了解一下它的“來歷”。

這句話是賈平凹先生藉著書中人物邢慶仁之口說出的一句話,慶仁緊接著的下一句話是——“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他說,“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結合上下文,有書君想與你談談自己的見解。

所謂“窮人”,究竟殘忍在哪呢?原來,“窮人”大多喜歡抱怨並且悲觀消極,對自己本身要求不高、自尊心卻奇高,極為看重別人的評價,這本身就是很累人的一件事。不知是否來自於生活的壓迫,在某一些事件處理上上時常顯現出陰謀論,自怨自艾不說,還很灰暗的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怨父母沒人脈、怨自己沒本事、怨別人有後臺。當覺得自己拼盡全力卻還是被金錢所掣肘、有志而不得時,便把自己定義為生活中的loser。正是源於對自己不認可、不接納,這造成“窮人”對自己最大的殘忍。長此以往生出的牢騷和憤懣不僅使得自己被不良情緒所綁架,對他人也變得更加苛刻,常常精於算計、害怕自己被坑,使自己表現出對他人“殘忍”的一面。

在暫時找不到積累財富的方法時,有書君覺得不如我們先來補充自己,讓自己在精神層面富起來,凡事內求,就會快樂很多。

我們身邊時常也會出現另外一種“窮人”——他們朝九晚五、時常需要加班至夜深人靜。在生活上同樣並不富裕甚至偶爾還會陷入困頓,但他們懂得在工作的八小時之內求生存,在八小時之外求發展。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豐富的業餘生活,所以並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也並不害怕獨處;他們有自己的堅持,哪怕沒人在乎。雖然“窮”,但內心充盈,這樣至少不會讓顯得自己窮兇極惡。當自己的內心充實豐富,全世界才會將我們溫柔以待。

而富人的溫柔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他們情緒更加平和,不會讓自己在猶豫和糾結中內耗。他們擁有的不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幸福賺錢的能力。富人往往都掌握基本得理財方法,有良性的消費觀念,相比商品的價格來說更追求品質。他們時間觀念強,有明確的目標,懂得把時間高效利用起來,即使是坐擁百億身家的超級富豪,也依然夜以繼日的在學習、在上進。他們熱愛生活,喜歡分享,不願意去計較很多。他們對於自己的要求很高,反而對於他人更有包容心。富人最會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並且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們普通人往往只是仰望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卻忽略他們背後超乎常人的百倍付出。話說,哪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呢?我們只是無數次的看到聽到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標”,但當你從網上看到他的一日行程時,再回看自己,也就瞬間知曉差距在哪了吧。對於錢生錢能力更強的富人來說,金錢也不會是每天參加一下宴會、打打高爾夫就會自動找上門的。

而富人的溫柔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他們情緒更加平和,不會讓自己在猶豫和糾結中內耗。他們擁有的不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幸福賺錢的能力。富人往往都掌握基本得理財方法,有良性的消費觀念,相比商品的價格來說更追求品質。他們時間觀念強,有明確的目標,懂得把時間高效利用起來,即使是坐擁百億身家的超級富豪,也依然夜以繼日的在學習、在上進。他們熱愛生活,喜歡分享,不願意去計較很多。他們對於自己的要求很高,反而對於他人更有包容心。富人最會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並且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們普通人往往只是仰望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卻忽略他們背後超乎常人的百倍付出。話說,哪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呢?我們只是無數次的看到聽到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標”,但當你從網上看到他的一日行程時,再回看自己,也就瞬間知曉差距在哪了吧。對於錢生錢能力更強的富人來說,金錢也不會是每天參加一下宴會、打打高爾夫就會自動找上門的。

追根溯源,“學習”和“行動”才是我們無論處在窮人或富人的位置都需要去堅持做的事。有的人喜歡抱怨當下、有的人喜歡暢想未來,導致“窮”的根源從來都是隻說不做。於是前者繼續抱怨卻沒有任何改變,後者繼續暢想卻沒有任何行動。我們萬萬不能在等待和抱怨中消磨鬥志和錯失讓自己變溫柔的機會。

有書君認為,當咱自己心裡安穩富足,誰又能把我們當做“窮人”來看?希望殘忍的人有悔改,溫柔的人懂堅持。


有書快看

咱換種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樣的邏輯思維。

我覺得窮人和富人不應該是兩種群體,而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曾經在某電影裡面的一句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這人窮志就短,你在這種境遇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損道德的奸計壞辦法,而當這個人逐漸富有起來的時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長了出來,往往會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是環境影響了人,而並不是人影響了環境,人生而有個基本的需求,便是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後代的性慾,只要食物完全保證了,人才會處於穩定狀態,而人有了配偶後,性慾也得到了滿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這兩種基本的生理滿足後,而又積累了部分財富的時候,成為富人狀態的時候,真的會在道德的定義中,越來越會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個色”的人,如果這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安居樂業,而這個人確是懶漢,想坐享其成,鋌而走險的去銀行偷盜,那顯然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用窮和富來衡量了,是個人的素質低劣的體現,他被繩之以法是罪有應得。

但如何提供一個能夠給窮人變成富人機會的社會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點是美國紐約的一個法庭,法官在審問一位被當場抓現行偷麵包的老太太,法官問你是否認罪的時候,老太太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家裡那兩個可憐的餓了兩天肚子的孫子了。法官沒有聽她說完邊定下罪責裁定,我宣佈你有罪,兩種辦法一個是坐牢十天,一個是支付麵包費用和罰款十美元。老太太無奈的選擇了坐牢。但此時紐約市長正巧在旁聽,他聽完判決後起身從兜裡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場所有人說,現在大家每個人請繳納五十美分,這個錢是為我們冷漠的罰款,因為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竟然需要一個老太太去偷麵包才能養活孫子,現場的人都無人說話默默的交了這五十美分,但此事並沒完結,這個市長隨後又將此事寫信給總統羅斯福,總統很快收到了市長的這份責難信,信中提及,你作為總統,你的國家出現了老太太偷麵包養孫子的案件,你難辭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權利保證此事今後不再發生。很快市長收到了總統的回信,信中說在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社會的共同責任,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並像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今後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在幾個月後,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體系法規和慈善的救助機構。

所以最後,我很想引用一段話。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

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豬的碎碎念

我是一個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靠自己的體力掙些辛苦錢養家餬口,因此我沒有時間去查看賈平凹老師是否說過“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

在此我想問一下讀者諸君,你們眼裡的窮人和富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的人算是窮人?什麼樣的人算是富人?你們所說的窮和富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窮富?今天在悟空問答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是窮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們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你是容易殘忍的窮人還是常常溫柔的富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裡這樣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大管家管仲這樣說。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閣序裡這樣說。

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民以食為天,雖然我們那時候很飢餓但並沒有貪婪地連奶瓶都給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滿足。

窮富善惡來自於後天的環境影響,也來自於自身的修為。

剛結婚時正值國家一窮二白的困難年代,那時候農閒,農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學佛,有的人去教會聆聽主耶穌的福音,然後又餓著肚子回家生火煮飯。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在自家的小院子裡靜靜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麼。

父母回到家裡慌忙點香敬供灶神菩薩,祈盼鍋裡的玉米糊糊能變成大魚大肉。

年輕人要樂觀得多,妻子邊唱邊跳地走進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門口一臉苦逼相,就過來摸著我的腦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愛心寬……”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這兩句歌詞至今都會唱,而且我只聽妻子唱過一次。記得當時我對妻子說我餓不想聽,我的恩主呀快點燒火煮飯吧。

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談什麼信仰豈不是笑話?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不對。

不知道我現身說法能不能改變讀者諸君對這句話的看法?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被老師汙陷寫反動標語,要不是年齡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師因為破案有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縣教育局平步青雲,事隔多年我沒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買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銀行作套每季要還六千多元的利息,我還是沒有去找他們算賬,靠自己辛苦搬磚一點一點還完了幾十萬房貸。

我為了還房貸找中介準備出國搬磚,臨出發時媽媽癌症晚期沒去成,經商議中介同意返還部分中介費兩萬多元,但後來一分都沒有退給我,我仍然沒有找中介開撕,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車皮的磚掙一大筆錢了。

如果按“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來理解,可能我就應該是一個窮兇極惡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沒被困難擊倒也沒有被困境干擾,快樂陽光地活著,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無論在哪裡,我都保持著與身俱來的正直和善良,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在舉步維艱的生存環境裡,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窮過,只不過暫時困難,我沒有去偷去搶去騙去向你乞討,你怎麼會認為我窮呢?

不能以窮富籠統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頗!

都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倉廩不實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窮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何以談溫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從一無所有而發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養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過來的。人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而且窮人也有溫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竭盡所能捐資助學的愛心天使們。

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門恩怨類電影電視裡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們。

大家熟知的石崇鬥富草菅人命的故事,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富人們的溫柔?

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吝嗇鬼的形象,他們都是有錢的地主或是上層階級,他們往往比窮人更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剝削勞動人民。比如潑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貢、葛朗臺等等等等。

真正的貧窮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貧窮,縱然你富可敵國!


今宵別夢寒

作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將自我的社會人生體驗與內心情緒變化用哲學的語言抒發並表達給我們讀,於是,我們在讀那直擊潛意識的文字時,往往就會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或現象。“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參透的既是特定時空場景中的人心,又是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的歷時變化。

2.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是一成不變的嗎? 又是如何轉變的? 貧富如何影響了人的善惡需求呢?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人均GDP達到2萬元人民幣以後,人的幸福指數就與人均GDP高低毫無關聯,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幸福拐點在GDP將近3000美金左右。這也與其他國家的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相吻合。因此,對於人均GDP小於2萬元人民幣的地區,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超過幸福拐點時,就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心理建設、社會權利、環境、藝術等人類更高級的心理需求。"這或許符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或群體道德選擇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點指數之下的窮人"容易殘忍”,而超過幸福拐點的富人“常常溫柔”。但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

超過幸福拐點時,貧富與道德判斷的相關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為了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而對自我的善的主動的心理發展需求。我們正處於一個超過幸福拐點指數的社會階段,溫柔仁慈作為一種卓越的積極人格特質,符合每個人的人生氣質。願我們都能在歲月間溫柔相待。
\n
\n


女大學教師

人類歷史的整個演變過程,從物質上講,就是整體由窮變富;從精神上講,就是由野蠻走向文明。這個在很長的時間上的尺度上的變化,但是在同一個社會,這種演變也在發生,就是“野蠻”和“文明”程度在社會空間內分佈,最終導致窮人的生活顯得“殘忍”,富人則“溫柔”。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殘忍”還是“溫柔”,跟道德都是沒有關係的。窮人做了盜匪,可以“殘忍”地去搶劫、殺人、放火,但是富人“溫柔”地作害的時候,可能對這個社會的破壞更大更強。窮人一次為害,可能只能害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富人作害,卻可以讓一村人、一城人乃至於一國人都陷入危機,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並且,相關研究也發現,富人相對於窮人,更會靈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會關係、性格上更加反覆、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壞公認的道德準則——所以,要成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這個屬性離得遠點。

比如從歷史上看,奴隸貿易,就是開化的、文明的資本家(富人)對非洲窮人的剝削,整個殖民過程,讓非洲人口大減,路上死了數百萬人,這種破壞,就是富人之害;比如,從國際政治上講,美國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權,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其本身的發展,這根美國背後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關係的。

另外就是,窮人的“殘忍”並非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是老實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溫柔地作害”,則是比較普遍的。現在很多很有名氣的中國企業家,你要是敢去揭個底……


二進制赫克斯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先生的散文《畫人記》,原話是:“慶仁那天取畫的時候,說他讀了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是賈平凹借文中人物之口說出的,後面還有一句:“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他說,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電影《白毛女》中也有一句類似的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更高級一點的說法應該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乍看之下,似乎言之鑿鑿,其實不然。富人中也有獨善其身,為富不仁者,而窮人中也有兼濟天下,心地光明的人。

殘忍和溫柔更為概括性的說法應該是人性的善與惡,清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意思是,有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然而善惡終究不像硬幣的兩面,可以簡單地區分開來,人性複雜,善惡往往是共存於一體而非對立,有存善為善,存善為惡者,也有存惡為惡,存惡為善者,無論存心是善是惡,只要到頭來能轉出善果,做出好事,便算是善行了。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也有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從孝行上看,貧家之中的子女無法供給父母像富家一樣優越的奉養,然而孝心常在,盡心侍奉,便算是盡孝了。而對於淫色,告子講“食色,性也”,孔夫子也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從心跡上去論一個人的善惡,恐怕世上少有完人。

所以評論一個人善惡,不應只從行為上看,還要從他的存心,動機上看。

《哈姆雷特》中說:“要想善良,就得殘忍”(I must be cruel, only to be kind.)胡林翼也曾為曾國藩寫過一付壽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有時候表面上看到的殘忍,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善良。就如佛教中的“獅子吼”,予以當頭棒喝,以做警世之行。

當然,賈平凹文中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謂的窮人與富人,指的並不只是經濟上的差異,還有事業上,精神上等許多方面的“貧富差異”。

有的人華屋三千,榮華袞袞,卻鬱鬱不樂;有的人臥榻三尺,孑然一身,卻怡然自得。就如孔子的學生顏回,雖然身在陋巷之中,卻能不改其樂,又如美國作家梭羅,雖然被捕入獄,身在斗室之內,但心卻在六合之外,能夠神遊四海,志馳八方。


可見,真的富足,並不只在於貧富貴賤或榮辱得失,而在於是否有一顆安然適足的心。有之,雖簞食瓢飲,也覺歡樂,無之,縱浮華一世,也感荒涼。


煮酒君談史

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先生的作品《畫人記》,實際上,這句話在文中是賈平凹借文中人物的口表達出來的。

有句“殘忍”的笑話放在這裡挺合適:錢能解決世界上99%的問題,剩下1%的問題則需要更多的錢去解決。

窮人和富人的差別首先是金錢上的差異。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首先要滿足自身的生理、安全上的需求,進而才會去尋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

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果腹的慾望都不能滿足,活下去就成了他最大的訴求。此時他會變得殘忍,要麼對自己殘忍,要麼對他人殘忍。他和他的孩子要活下去,會傾向於選擇偷、搶、乞討等等極端的方式。請注意我的措辭,“傾向”是個概率問題。

我見過很多一邊抱怨一邊將就的家庭,抱怨的原因來去無非是孩子的房貸、車貸、誰負責帶孩子、誰做家務、每月的開支等等問題。而如果有錢,這些都不會成為問題。

如果有錢,哪個女人願意在換季特價的時候左翻翻右看看,最後咬咬牙對自己說句“算了吧,家裡那件還能再穿一年”?如果有錢,哪個男人願意低聲下氣地四處找關係只為找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正因為沒錢,窮人會對自己殘忍,他們時刻在節儉在剋制在壓抑著自己,卻又不得不頭頂生活的壓力和無情,逆著風迎難而上。久而久之,這種負能量越積越多,就必然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天。質變的形式有很多種,也許會讓人變得冷漠無情、整天抱怨、自私市儈,甚至不擇手段。

富人則完全沒有以上考慮,說得形象一點,他們到哪兒都有“錢”開路,世界對富人是很溫柔的。富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享受的輕奢生活,讓他們變得格局更大,思維眼界更開闊。他們處於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的頂層,他們追求的是名望、超越自我。

如是,我們才能在《巨人的隕落》中,一邊看到菲茨伯爵在貧民窟愉快地進行慰問,一邊看到沙俄統治下站在街頭靠賣身為生的豆蔻少女。

如是,我們才能在《美國悲劇》中,一邊看到桑德拉登富家子弟在湖邊優雅地度假玩樂,一邊看到克萊德為了迎娶富家女溺死懷孕的未婚妻。

窮人的殘忍與富人的溫柔之間巨大的反差與諷刺在世界文學經典中比比皆是。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更多了,不再引例。

有人說,世界對富人那麼溫柔,富人還有理由不溫柔?有人說,世界對窮人如此殘忍,窮人有什麼理由不殘忍?

有,還真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賈平凹先生並沒有把話說絕,即“窮人未必殘忍,富人未必溫柔”。

這裡涉及到“精神”上的貧富,俗話說“人窮志不窮”,又言“富不過三代”。背後維持著“志不窮”、“富”的根本在於精神財富。

窮人儘管窮,但他依然可以選擇善。富人縱然富,貪慾也會毀了一切。

窮人儘管窮,他可依然可以選擇向上,樹立遠大的目標,通過自己的努力,汲取偉大書籍中的營養,激勵自己,最終實現蛻變,讓自己變得溫柔,更讓世界對自己溫柔。

富人儘管富,可人心不足蛇吞象,倘若慾望無限,必會向下壓榨,不擇手段。

關於這句話,賈平凹文章中涉及的篇幅並不長,我想賈平凹先生所說的貧富,更是偏重心靈上的、精神上的。

肉體的腐化,必然是從心靈開始的。

我想,賈平凹先生的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管物質上是窮還是富,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一定要是富裕的。

心靈富裕,也許就是窮人翻身的開始。


有書共讀

我是螢火蟲老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親子指導師,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特約心理講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微課老師。擅長兒童心理、家長育兒心理。

記得一社會新聞,到如今也是公案再審。杭州保姆滅門事件,男主一家四口被自家保姆點火滅門事件。

只因女主借給保姆10萬,保姆貪心不足蛇吞象,想製造一場火災來掩蓋自己偷錢事實,並想上演一場救小主的戲碼來獲得主人家的信任。

事發後,三個孩子沒救出,女主人也被燒死,男主人的孽心大戲盡然還在後面,除了一群閒雜人等圍觀群眾惡意人身攻擊之外,竟然還有“男主與保姆有一腿”,“男主想逃債”等等莫名的言論攻擊,讓男主心力憔悴。


法庭上,那位似乎有點懺悔的保姆自稱:“如果讓我死,你可以好過一些。我會這樣做。”可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上演了,保姆盡然翻供。


事實難料,人心叵測。

為什麼我們會選擇用惡意網絡語言去攻擊無辜的男主?難道僅僅是因為對方年輕有為,為三個孩子和妻子掙下不菲的家業?


保姆為什麼心理不平衡?難道女主家有錢就是不公平的嗎?女主家還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就是對她的不公平了嗎?難道更可能“公平”的方式,應該是女主把錢送給保姆用,鳩佔鵲巢就對了?


記得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乘坐出租車,剛上車發現司機臉色慘白,手微微顫抖,我以為他心臟病發作。他回應說沒事沒事。當車開到一半,他主動告訴我,原來上一趟乘客是劫匪,衣裳襤褸,手持小水果刀,司機把零錢一圓圓紙幣疊放在駕駛位下方,乘客下車時一手搶掉他一疊零錢,拿刀威嚇他。司機50歲出頭,直呼吃不消,心臟吃不消。為這點零錢,犯不著、犯不著!


是啊,犯不著,對於你來說真犯不著,不值得。而對於餓了幾天的窮途陌路的人來說,這就是活下去的理由。我告別了出租車司機,想著那個連零錢都會搶的窮人。窮人真的容易殘忍嗎?


回到主題“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是這樣嗎?看似的確如此。


我都餓死了,我都吃不上飯了,你還在逍遙,憑什麼?不公平。富人就是壞,就該被搶。

我們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去分析:窮人為什麼殘忍,富人為什麼溫柔?

第一層需要:生理需要。也就是供給我們食物的生理需要。窮人滿足了嗎?有或者沒有?搖搖晃晃。這層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滿足這一層,才有能力繼續挑戰上面一層。


第二層需要:安全的需要。給窮人遮風擋雨的房子有著落了嗎?嗯,可能被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買斷了。


第三層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人人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情節裡不加點房產證上加名字,七大姑八大姨的輪番上陣調查家底,還真對不起“中國國情”。窮人想碰上真愛,那真的請千萬千萬珍惜,那個結婚時不要你房產證工資卡的姑娘,是放了多大的膽,願意嫁給一個窮光蛋,你娶得起,還不認真點對待?而富人可能碰上條件好優秀的姑娘,這個機率還是相對而言比較高的。因為足夠優秀才能在愛情裡勢均力敵,比如奶茶妹妹。


第四層需要:尊重的需要。

窮人因為前三層就已經弱勢,如何獲得被尊重?自身因為不被尊重感而特別敏感。而可能反向形成,顯得特別強勢以此補償不被尊重感。窮人有時也不會尊重別人,富人有時也會不尊重人,品性端正的人,才會有同理心,才會尊重別人、尊重自己。這不能作為劃分窮人與富人的分水嶺。尊重與是否是窮人還是富人無關,與人格品性有關。


第五層需要:自我實現。

每個人都有理想抱負。這與是否是窮人還是富人也無關。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原因如下:

1、資源。窮人資源少,所以凡事都要拼。富人資源多,所以用不著著急。

2、受教育層度。窮人受教育機會比富人少。同樣一個問題,富人可以根據所學技術有多種解決方案。窮人解決方案相對比較少和狹隘。

3、場。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窮人圍在一塊,討論衣食住行。富人圍在一起,討論國事政事為多。

因此,窮人容易殘忍,因為無退路無多條選擇的路。

富人常常溫柔,因為有退路有迂迴的對策。

無論是什麼,富人只是先富起來的窮人,他們因為曾經的殘忍,可能對自己可能對他人,才走出一條富裕之路,現在可以選擇不著急了,他們可以“常常溫柔”地反省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在可能“殘忍”的時候,有機會選擇不殘忍。而窮人沒有更多選擇,他們只能選擇殘忍。對自己狠一點,去拼搏。而品性不好的人,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會對他人狠,選擇冷血無情。

杭州保姆滅門案,那三個如天使一般的孩子,他們不曾想過自己是富人還是窮人,他們只知道好人還是壞人,品格才是鑑別這世界黑白的正確打開方式。

手起刀落,一念惡起,一念善行,不在於窮人富人,而在於人性!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想還是跟收益有關吧,窮的飯都沒人為一口飯就敢拼命,他的收益是生命稍微得以延續,口袋裡只有2000元的人去碰瓷,訛詐10000財富增長五倍,富人不會為這毛毛雨而去作惡,馬克思說過有300%的利潤資本家敢於發動戰爭。老美的軍火商平常可能是個善人,捐款什麼沒少幹。但是他的軍火貿易可能殺死了更多的人,但是他身邊的人不會看到他的惡。我們這邊也一樣,平民眼中富人的平和大氣,不斤斤計較也許在富人眼中屁都不是,根本不屑與你爭這蠅頭小利。人性都是一樣的。說句題外話,富人但大部分比窮人更有自我管理能力,窮人放任自流自暴自棄的太多了才窮。我自己遇到的,公司辦公室搬遷找了個搬家公司,他們公司帶隊經理沒來,工人就各種偷懶,推車上下都有電梯,不怎麼累,我們自己也在幫忙做,工人拉下去把車放路中間自己走了,等了半小時不見人找去了才發現在玩手機,把貨物扔路中間小區道路都堵了,一車東西從早上裝車到卸車一直到晚上五點才弄好,還是後來他們經理來了才開始幹活。這人什麼時候能自己致富呢!



我算是贊成這個觀點。但是富人有兩種,一種真正大富大貴,一種小人得志,暴發戶。真正大富大貴之人,行為舉止,謙遜和謁,孝順仁愛,態度溫和,生活簡單,對金錢有興趣,但不痴迷。旺丁又旺財。最關鍵,他們內心強大,有信仰,永遠自信,不跟風。一般真正善良之人,佛緣深厚之人,冥冥之中,都會有幫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富貴命。當然,這一切,個人的品性才是根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經得起大風大浪,穩得住平淡無奇。一般人都無此閱歷,何來富貴人生?




從狹義上講,賈平凹說的沒錯,但是從廣義上講,富人更殘忍。三隻猴子有三個蘋果,其中一個猴子比較強勢,一下拿走兩個蘋果,其餘兩隻猴子為搶一個蘋果,一隻殺了另一隻。表面看起來,那只有兩個蘋果的猴子笑眯眯的吃著蘋果,一點不殘忍,而那隻殺了另一隻猴子的猴子,怎麼看都是殘忍的。如果那隻猴子把三個蘋果都拿走了,說不定就有猴子吃猴子的可能,這看起來就更殘忍了!




大家都在討論窮和富的的表現,卻忘記去討論造成窮和富的過程,三十年前只有吃飽和吃不飽的人,可段時間卻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富豪,這不正常·沒有幾個敢說自己的財富勤勞所得,以前的地主,資本家多數是幾代累積的呀!


一顆愛你的心

與賈平凹這句話相似的還有“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更文明點的說法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就中國的歷史而言,窮人一直居於多數,富人永遠居於少數,因此禮節和榮辱往往是顧及不到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窮人生活的環境太過惡劣,面臨的競爭太過激烈,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採用最殘酷的手段,比如說:採生折割(將健康人折磨成殘疾,利用他們乞討)、黑磚窯。

出現這種俗語,並不是說富人不理解窮人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得不到長足發展,整個社會陷入“馬爾薩斯陷阱”:即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餘的人口會被各種災害、瘟疫、戰爭消滅掉,最終使人口不超過農業生產水平。在傳統社會,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處於這樣的治亂循環中。

而就中國的具體國情而言,學術界又用另一個名詞來解釋——內卷化。黃宗智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首先引入內卷化概念,他提出中國傳統社會,總是通過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這導致生產力長期裹住不前,科技無法得到發展。

而我們現在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科技長期停滯,其生產力就得不到發展,那麼大部分人只能維持起碼的溫飽水準,甚至為了維持這樣的溫飽水平,不得不用各種殘酷和激烈的手段,所以窮人往往容易變得殘忍。

與之對應的是,處於社會上層的人,佔有足夠多社會資源,並不用為了生存與人殘酷爭鬥,所以會顯得彬彬有禮,富有同情心。

所以,光吐槽這句話沒有任何意義,歸根結底,一個社會,只有拼命提升自己的生產力,創造更多物質財富,才能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避免窮人殘忍的現象出現。

事實上,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得益於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中國富裕起來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素質在快速提升,中國人開始表現出文明與禮貌。

“窮人殘忍”的事件越來越多的成為“新聞”(少見才是新聞),遠離一般人的視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