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如此有名,还是向一位军事家学习了戏曲

他,是一位戏曲大师,不仅粉墨登场亲自表演,还亲自抱着剧本给演员们排练,并把他所喜爱的戏曲四处传授,由此鼓捣出了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宜黄腔”。这一腔调,强烈吸引并影响了他的晚辈同行,这位同行的经典大作便是由“宜黄腔”演出而流传千古的。同行的名叫汤显祖,其作品的名叫《牡丹亭》。

他,也是一位军事家,在舞台上,他唱念做打,在战场上,他是真打,打得倭寇满地找牙,著名的抗倭巨星“俞龙戚虎”即俞大猷和戚继光,就是他举荐的,而且这对“龙虎”还曾是他的下属和战友,一起并肩作战,无往不胜。他的军事生涯近三十年,他和他的部队总计斩敌首两万一千五百颗,他亲自砍死的敌人也有上百,以至于刀刃上的血水都浸渍了手腕,战后得多次冲洗才能清洁干净。最有趣的是,他其实是一个进士出身的文官!

汤显祖如此有名,还是向一位军事家学习了戏曲

汤显祖

此君便是大明王朝的谭纶,字子理,号二华(这个号比较好玩),江西宜黄(今属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书香门第,老爸谭镐通晓经史,当过教授。这个“教授”和现在教授可大不一样,它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类似于地方教育局的官员。在老谭教授的遗传和影响下,小谭纶自幼智商超高,博览群书,精通诗词歌赋,更爱兵书战策。最神奇的是,他还特喜欢观察虫子,能从蜘蛛结网、蟋蟀打架中悟出用兵之道!

汤显祖如此有名,还是向一位军事家学习了戏曲

谭纶(影视剧剧照)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岁的谭纶考中了进士。此后先任南京礼部(教育部兼外交部,南京是当时明朝的陪都,也设有一套政府机构)的主事(类似于办公室主任),后任南京兵部(国防部)的职方郎中(主管军事资料)。然而突然有一天,这个温文尔雅的人把大伙给惊着了!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拨穷凶极恶的倭寇突破明军层层防御,径直杀到南京城下,整个南京城人心惶惶。关键时刻,谭纶临时招募五百壮士,亲自挥刀带领他们冲向倭寇!一番血战,倭寇招架不住,从哪儿来滚哪儿去了。谭纶一战成名,朝廷认为他是个军事奇才,便把他调到了倭寇泛滥的“重灾区”——浙江,出任台州知府(类似于市委书记)。

来到台州后,谭纶精挑细选出一千名身强力壮、胆大包天的肌肉男,教给他们两大绝技——荆楚长剑和方圆行阵,把他们快速打造成一支精锐部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前来骚扰,谭纶乐坏了,一仗下来,这拨倭寇被揍得稀里哗啦,“谭家军”初战告捷。第二年,倭寇又集中数万人进犯台州、温州等地,谭纶再次与之大战,他还下令将士们吹响海螺号(海螺号角是倭寇随身携带的品牌标志之一,吹响海螺是倭寇惯用的行动信号)来忽悠倭寇,明军乘势冲杀,三战三捷。倭寇被迫转移,结果又被谭纶给堵住了,几乎被斩尽杀绝!

汤显祖如此有名,还是向一位军事家学习了戏曲

谭纶

浙江的倭寇们遇着谭纶这么个凶猛的敌手,就已很头疼了,偏偏又一位更狠的大明战将也来到了浙江,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谭纶和戚继光一见如故,这两位抗倭明星,一个是精通武功的文官,一个是精通文学的武将,他们密切配合,各显其能,迅速平灭了浙江的倭寇。从此,这一文一武两位名将被誉为“谭戚”。

痛打了浙江的倭寇后,谭纶因功升职,出任浙江右参政(类似于副省长)。没多久,他在给老爸服丧的时候,又接到了新任务——经尚书杨博推荐,朝廷需要谭纶去广东走一遭,任务是平灭一个嚣张的海盗头子。这家伙叫张琏,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造反,自称“飞龙人主”。大明朝廷曾派出名将刘显和俞大猷对付他。“飞龙”伤亡惨重,跑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继续自立为王了。不过“飞龙”还有些虾兵蟹将在广东继续折腾,其中动静最大的名叫林朝曦,正巧这时谭纶出阵,没费多大功夫就生擒了林朝曦。

广东战事平息,谭纶继续回家服丧,没想到刚到家没几天,朝廷又来活儿了——福建冒出一股两万多人的倭寇,攻陷兴化(今福建莆田),占据平海卫(莆田的要塞关口),都指挥欧阳深出马战死沙场!朝廷开始亮出杀手锏,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把三位将星来派到兴化的抗倭前线,即威名盖世的“俞龙戚虎”和“大刀刘铤”(晚明头号猛将,正史载其掌中的镔铁大刀重120斤)他老爸刘显。为了使三路人马能密切配合,也为了压制武将,朝廷任命谭纶为福建巡抚(省长兼军区司令),让他统领和协调这三支部队。

在谭纶的精心部署下,“猛虎”戚继光负责率领中军正面突破,“蛟龙”俞大猷率右军、“大刀爸爸”刘显率左军,他俩负责两翼包抄;谭纶自己则和戚继光一起统领中军,亲自抄刀和倭寇对砍。四大高手云集,布下天罗地网,谭纶一声令下,倭寇被杀了个尸堆如山,谭纶胜利收复一府二县,而且打赢仗后,心系百姓的谭纶建议朝廷减免当地赋税,又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建制,建立五处水寨,扼守出海口。

在多次配合作战中,谭纶对戚继光的军事奇才愈发欣赏,平海卫之战后,他推荐戚继光为福建总兵,而戚继光刚上任不久,这年底就又跑来一万多不长记性的倭寇围攻仙游城(今属福建莆田),谭、戚两位高手再度联合出击,一口气连破倭寇堡垒四座,烧死倭寇数百人,斩杀倭寇近五百人,俘虏倭寇翻译官(即“通事”)一名,解救百姓三千余人。经过一番不懈努力和奋勇血战,历时十五年之久的嘉靖倭患终于被平定了。

汤显祖如此有名,还是向一位军事家学习了戏曲

戚继光

谭纶的军事才华,誉满天下,再加上他是个文人,在那个打压武将的时代,朝廷对他更为器重,只要哪里有战火,朝廷就赶紧把谭纶调过去灭火,他几乎成为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新的职位,往往上任不到一年,谭纶就又被调到另外的工作岗位上了,谁让当时各地总不太平,而谭纶又那么受重视呢,况且他打仗打赢的也忒快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谭纶被任命为陕西巡抚平定当地叛乱,没多久又被改任四川巡抚,对付从云南流窜过来的叛乱头子。谭纶一出马,敌寇迅速完蛋!

隆庆元年(1567年),谭纶升为兵部左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总督北方的蓟州(今河北蓟县)等地军务。谭纶一眼就看出这一带的军事部署有问题。他上书说:蓟州等地兵卒不到十万,多是老弱病残,而且还分散在两千里的地区,敌军(指的是北方的蒙古部落)要集中进攻,咱就麻烦了,所以必须赶紧整顿!

谭纶向朝提出好几招加强防御的办法,比如用三万人组成战车部队阻挡敌军骑兵;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北方部队精编为三个大营,交给大明第一练兵高手戚继光严格调教;把南方那些具有丰富抗倭经验的猛男们调到北方一起配合他们。

朝廷觉得谭纶的建议太好了,全部采纳。谭纶还说:这事吧,就教给我和戚继光两人负责就成了,那些不懂军事的都靠边站。结果句话被几个看谭纶不顺眼的文官知道了,他们一起弹劾谭纶,说他太专断太独裁。关键时刻,和谭纶关系密切的张居正站了出来,举双手力挺谭纶。就这样,隆庆皇帝朱载垕下令,全部军务都交给谭纶,不许其他人再说三道四。

谭纶很欣慰,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北方边境,亲自研究地形,根据这一带的高低、远近、平缓,分蓟镇为十二路,每路设置一个小将,共建立东、中、西三个营,互为犄角,按时训练,加强防守。谭纶又和戚继光策划从居庸关到山海关建筑三千座楼台,控制要害,终于在北方边境打造出一道铜墙铁壁,训练出一支强兵劲旅,使蒙古骑兵不敢轻易跑来撒欢,偶尔跑来当出头鸟的,都被踹回老家。

不久,谭纶被召入朝廷担任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监察部副部长兼国防部副部长),参与朝廷的最高决策,他依旧念念不忘北方形势,下令新招募九千多戚继光最喜欢的浙江猛男去北方防守,这样敌军更不敢来犯了。皇帝越看谭纶越顺眼,干脆直接升他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到了万历年间,新皇上又加他为封太子少保(一品,最高荣誉头衔)。

当上国防部长,虽然能更好的效力于国家的军事大业,但谭纶的身体却愈发不给力了,长年的操劳和征战大大损耗了他的健康,又有一些擅长弹劾的同僚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找他麻烦。这位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真的想歇歇了。于是谭纶三次上书请求辞职,但万历小皇帝在张居正的影响下,说啥也不答应,还下诏嘉奖挽留。谭纶无奈,只能继续在国防部长的位子上干下去,直到万历五年(1577年)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冲锋陷阵时猛如赵子龙,运筹帷幄时智如诸葛亮,是一代儒将,也是一代猛将,更是杰出的军事家,如此奇才,历史上并不多见。不过这谭纶还有更奇的……

除了军事,谭纶最大的爱好就是戏曲,如果他这辈子不打仗,专业研究戏曲,绝对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谭纶终生痴迷“南戏”的“海盐腔”(和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并成为“南戏四大声腔”,“南戏”是北宋到明朝比较流行的一种戏剧),无论走到哪儿,都必须带着戏班子,甚至行军打仗时也要带着那些文艺演员、锣鼓胡琴和服装道具,整个一部队文工团。谭纶研究戏曲,可从来没耽误打仗的正事,他总是闲暇时尤其是打完胜仗后才进行演出。军队生活总是很紧张很辛苦的,也得偶尔放松娱乐嘛。

汤显祖如此有名,还是向一位军事家学习了戏曲

谭纶

对戏曲,谭纶不仅欣赏,还深入研究,甚至在现场亲自导演排练,他排演戏曲的本事一点不比他排兵布阵的本事差。当初回家丁忧时,他把“海盐腔”戏班子也带回了宜黄老家,还让戏班子把绝活传给本地艺人,又把“弋阳腔”也给揉了进去,自己再经过一番编排,终于形成了一种新的唱腔——“宜黄腔”。有一位比谭纶整整小三十岁、同样也是进士出身的艺术大师对“宜黄腔”情有独钟,他创作的经典戏剧“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就是“宜黄腔”首演才得以流传的,此君便是伟大的汤显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