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黄强

应该怎样理解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一个人的话语跟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有关。


1、这句话的来源



是英国诗人兰德(W.S.Landor)的同名小诗《生与死》 中的句子,杨绛将其翻译为: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是有着良好文化修养,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被称为先生的女人。有书君在下文中称之为杨绛先生。


2、生活中的杨绛先生


1)热爱生活,有包容心和善良


任何时候都以家庭为重。丈夫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长辈敬重,对丈夫扶持,对小辈培育,做一切家中务事,但她又不是一般的女人。


她说:"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2)有确定性,尽本份做好自己


先生说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生活得通透、笃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除了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的角色,先生还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凡是自己的事都认认真真做,做出色,不是为了追名逐利。


3)坚强乐观,保持内心的平和


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文革中下放时的磨难、《我们仨》中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却说自己不能离开,是因为要留下来打理好才能走。



她的内心是平和的,晚年的她说:"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了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了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3、杨绛先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有思想、有学识、有涵养,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有自己生活的标准,过的是自己的日子。不让自己流于世俗、不攀比、不争。


杨绛先生生活充实,活得清明,不用争。情有所托,夫妻为友、恩爱、包容,不必争。为人善良,做事坦然,不去争。


目标明确、心有所属、遇事豁达、生活圆满。也就不争,不屑于争。不争是淡然面对现实生活的品质,不屑于争是文人"不要有傲气,却要有傲骨"的坦然体现。



她还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她内心的强大力量很少有人能比,但她的内心又是柔软的,她的文字是简洁、平和、质朴自然的。


有书君觉得:从杨绛先生的"我和谁都不争"和"和谁争我都不屑"中,我们是不是也来思考一下生活的本质?生活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快乐!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和谁都不争",调整成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模式,让自己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这对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不争自己得不到的,感恩自己所拥有的。


"不争",对于家庭来说也很有意义。不争,才会有家庭的和睦相处、幸福美满,才能家和万事兴!


"和谁争我都不屑",有些事情上是不是可以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的传统,选择为暂时遗忘,不去争,不做无谓的争。


不争,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做好自己,遇上事时,对自己有信心,有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不必争强好胜。



有书共读

戏说冰心,本文从对冰心的分析出发,也可看到杨绛的影子。对杨绛,我只有一句话,她和谢婉莹其实是一路人,但杨比谢聪明的多,也有城府的多,也幸运得多,毕竟她对钱钟书有几分真心。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是杨翻译的也好,自己要说的也罢,但这句话实在不妥,杨绛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似相对完整的人格,和人前清高素雅的脸面。但这句话却暴露了,其一直不愿显山露水的小心思,一个普通女人的无奈隐忍,沦为陪衬的不甘。这句话也是一般人可以理解杨绛的一条捷径。深谋远虑,却百密一疏,十分可惜。所谓杨为谢影,绛心独具。

这还用问吗,家世,相貌,人品,性格,情怀,才华,学识,见识,阅历,成就,男人缘,老公,朋友圈,闺蜜群,知名度,争议度,轶事秘闻度,粉丝数量,粉丝层次,至今的网络关注度,冰心与林徽因要强相对比,那不是拿芦花鸡比凤凰吗,冰心嫉妒死,都是活该。

再者,谢婉莹自己就是个作女,她那种闷骚,又自恋愚犟的秉性,虚伪白莲花的做作,早就让张爱玲的好友苏青,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意是,冰心的文字有意无意的,总让人联想,作者应该是个清丽的佳人,可是谢本人就生得令人无语,直话就不直说了,就像见到网友真容时的懊恼。谢其实就是个绿茶屌丝女,也算是这一派的祖师奶奶。

此外张爱玲也曾因为有人把她和谢婉莹并列而不快,张直言不能以此为荣。张说出这样的话,看似还委婉,要是让苏青翻译出来,可能就是,谢不过是个,粗识几个字,文章半通不通的,又学人家拿腔作势,再整个不伦不类的尴尬下流像,所谓村女进了三天私塾,书读了两页,便胡思乱想着不甘寂寞,就是谢这样,类似芙蓉姐姐史恒霞的个人城市化进程。

又比如说,西施只有一个,而且水土不服,年纪轻轻就病死了。而东施效颦虽有点见贤思齐的积极光线,但现实是残酷的,所以,东施们需要宣泄,需要幻觉的镇静。

谢婉莹真正有资格嫉妒的,其实是丁玲,两人素质伯仲之间,而且同做过女性解放的春梦,不过丁玲比谢有勇有谋,她抓住西进的历史机遇,成功染红了自己,鲁莽又坦荡地,作了延安新新式的大女人,虽结局狼狈不堪,但一生任性到死,虽不才,也无怨无悔。可谢就悲催了许多,她始终无法冲破自己,自恋虚伪的天性,又带着对旧式人生的种种误解,近乎自欺欺人地活着,终其一生,在嫉妒与闷骚中作茧自缚,而看不清自己和这个变化的世界,谢应该是不幸的。

不过谢婉莹,实在只是一个为时代所惊扰的普通人,一个在时代漩涡边上,不求甚解的徘徊者,虽禁不住各种新思维的诱惑与挑逗,但终于,还是她自己资质平庸的路人本质,让她刚湿了鞋,就吓得落荒而逃,跑回乡下去了。之后,她心里有多少不甘,她就有多么不幸。不过平心而论,谢实在没有资格嫉妒她自己,根本无法比拟的天才巨擎,如林徽因,如张爱玲者。

说到冰心,这几代人就记得一个"寄小读者"的官样文章,和小学课本里的无聊童话"小橘灯"。这样小儿科的东西,彼时再怎么吹捧,也禁不住几年的淘洗,现在又怎么能再拿得出手呢,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地说,冰心奶奶,闷骚无罪,嫉妒有理呢。

如果一定要恭维文学家冰心几句的话,我想她相较于张爱玲,甚至丁玲,就好象“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差别,所反映出的勃朗特两姐妹,在世界与人生问题上的天差地别,以至于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解破冰心的心结,就不能不提徐志摩。女人之间,外貌才华有别,相互嫉妒较劲是人之常情,其实无伤大雅,但一旦牵涉到爱情,若两女子有意于同一名男子,那就不是嫉妒那么简单了。

而在徐志摩感情的天平上,林徽因无疑是最重的一枚砝码,陆小曼次之,张右仪无足轻重,近乎为零,而谢婉莹就只是在天平脚下的一个徐的仰慕者,一个负数,连上去的资格都没有,而冰心之所以又有别于一般的仰慕者,又是因为她自己,在对徐志摩的态度上,表现地进退失据,失态非常,旁人观之都为其尴尬冒汗。

也好在冰心始终是自恋的平庸文人,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最低体面,她没有作得太过出格,而表现的像容嬷嬷那样。个人悲剧里的谢婉莹,尽其所能的压抑着自己,爱恨无着,她无奈的转回头,沉没进对旧式人生的种种误解之中,自顾自的对吴文藻,心不甘情不愿地从一而终,修成正果,最低限度的成全了自己的心病。

最后以多年前的一条微博作结。林徽因,张爱玲,一热一冷,一进一退,一个献身的决绝,一个独善的完整,一个只知理想,一个看透危局,都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林徽因不谙时务,为理想而进,张爱玲深明危局,为独善而退,没有比这两者更好更善的人生选择了。这两人代表了中国现代,两种截然不同,但都卓然高贵的命运选择。以徽因之论,诚之,中国是有希望的,以爱玲之思,明之,中国人是有希望的。


钻石鼻子风谷秋粮

这不是杨绛先生说的,是她翻译的作品里的一句话。

这首诗叫《生与死》,作者叫瓦特·兰德,英国诗人,此诗作于1850年,当时诗人已经75高龄了,这句话更像是这位诗人自身的写照。

因为瓦特·兰德在世的时候,写了很多散文,诗等文学作品,但是并没有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他很多作品也没有出版,为人也比较急躁,得罪了很多人。

当然,杨绛先生应该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她在散文集《杂忆与杂写》的自序里特意引述此诗,表达她的一种心境,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时间是1991年,当时杨绛先生已经80岁了。

《生与死》原文: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I am ready to depart

杨绛先生的译文: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先生还有一篇散文《隐身衣》,其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解: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

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师明礼

 愿每个低到尘埃里的人,转身的时候都能如此决绝。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英]兰德(杨绛 译)



这不是杨先生写的啊,是她翻译的。对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张爱玲,这个冷冷的女子,她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

想到了她说过的另一句话:

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张爱玲是那整个时代的骄傲。余秋雨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是个薄凉的女子,她的小说,给人的主题总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荒凉”之感。

每句话都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她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封锁》实在是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第一次看,是在学校,读完后,莫名有些悲凉。意犹未尽,实在不得不感叹:好文章!

时间退回去1943年,张爱玲发表的那一篇《封锁》,是着实惊艳了时光,也惊艳了胡兰成,

读罢,胡兰成疯狂的寻找这位有才气的女子。而这个时候张爱玲24岁,胡兰成已有家室,结局注定不会美好。



她冷冷的,她没有必要去和那些小三争什么,她终于写了一封绝交信与他,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是的,她这一生,诚如杨绛先生所说:和谁我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就做她自己,遗世而独立。


伯牙子期

读过几本楊绛先生晚年的作品。如:《走在人生边上》、《干校六记》等。掩卷沉思,一个百岁老人的淡定从容,超然物外的形象跃然脑际。

看了图片中的这一段文字,你就明白先生所以不争的原因。

再给大家讲一篇楊绛先生的文章。文章的名称记不清楚了。大意是:追忆她的二姑楊荫榆女士的一些往事。楊荫榆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留学,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是当时中国学历最高的一位女士。但是婚姻不幸,却终身没有再嫁。曾经担任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日本侵华后,她正好居家赋闲。因熟悉日语,曾成功地为老百姓出头代言,让日本人忌恨不已,后残遭日本人暗杀,应该说算得上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甚至有的人主张应给予“烈士待遇。

在说道鲁迅批判楊荫榆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她首先说了一大段她这个二姑,怎样地多年在国外留学,对国内当时形势寡闻少见,又因不谙世故,固执己见,被人利用,做了错事。一句也没有触及鲁迅先生。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由的同情楊荫榆女士的人格。这就是不争。不以当时不少人对鲁迅说三道四而添油加醋。只是平平实实地以事实说话。


李彬文

当活到一个年龄,一般人都会成为宝,更何况杨绛先生。经历过繁华,繁华亦如烟云。归于寂静,寂静依旧丰盈。

争或者不争是因为内心还有所求,不够强大和平和,有太多不舍和不甘。

不屑是一种姿态,看过千山万水的淡然,看透生死的泰然,非先生不可。


女阅女色

有事不放在心上,也不争个一二。


01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的这句话,是处理人生事情时的态度。


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个烦心事,而杨绛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有时你做得事情,别人总会有意见,总有风言风语。



就如:杨绛女儿死了这一件事,对她来讲是个悲痛的事情,但有些人会指指点点的说:“是不是曾经做过坏事啊,不然女儿怎么就死了。”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杨绛身上。俗人总是会这样猜测这种事,而对于这样的闲话,她的态度应该是没有把别人的闲人闲语放在心上,也不跟别人争论这些事情。


02


而她老公在女儿去世一年多左右,也去世了,这就更加惹人闲人闲语了。我想她的内心是极大悲痛的,而有些人就是爱讲闲话,肯定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会引起争论。



而杨绛先生选择的是不争不抢的态度。


在一些事情上,杨绛先生占据道理一方,但她还是不去争论事情。只是看淡这些事情,不去争辩,这就是她的处事态度。


03


杨绛先生晚年能说出这句话,应该是她的人生就是这样过来的,从来不争,不记挂在心上,就如她想念女儿和先生,是放在梦里想,但却不为此而自杀或者不好好生活。



这样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因为人会有功利之心,就会有与人争的想法,但杨绛先生却说:“与谁争都不屑”,就如写文也有人有争第一的感觉,而杨绛先生却是爱好文字才去写,才去做,而不是为了名利等才去写。


所以她的这句话,就是她的生活态度。


幸生

杨绛先生无疑是很伟大的一位女性,别人的90岁生日过的都是热热闹闹的,而先生90大寿却躲进了清华园内,这样的杨绛与众不同,显得卓尔不群。其实早在诗人兰德的诗里就吐露心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形容杨绛先生是很合适的,争即是不争,争即是不争,这是一个充满哲学话题的句子,同样杨先生这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暗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后半句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和傲骨。真正的大家都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


红豆嘛布丁

我和谁都不争,表明了做人的境界。和谁争我都不屑,表明了为人的胆略和强硬的底气。这句话是对杨绛先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先生的智慧人生。这句话,真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从心底发出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敬佩先生的原因所在。


皛川

人与人与之间出相争,有多个目的。一生存之争一快食品争到即可话失去即死,谁放手或不争。二对东西不想要或多余,你不争是你根本不要。三对名利之争如果一个总统与一个演员争知名度他放手不争能认为他大度吗?我为杨先生的聪明贺彩设有她,钱钟书也不过是个知名教授。她的大度成就了双方,人性不存在不争,而是这件东西对每一个人认识不同。一些所谓不争之辈多数都在骗人骗己,你不是不流泪,只因未到伤悲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