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断直联”使金融大数据重新回归央行

智库:“断直联”使金融大数据重新回归央行

关键字:“断直联”、第三方支付、大数据

全文1000

阅读需要3分钟

2017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通知表示,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步入7月份,6·30期限已过。据相关人士透露,断直联的改造进展缓慢。第三方支付的两大巨头支付宝与财付通仅各自完成50%的切量。第三方支付机构高层经过与监管的频繁沟通,已达成将“断直联”截点延期至8月的共识。

智库:“断直联”使金融大数据重新回归央行

2018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约40.4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6.99%。(数据来自Analysys易观)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不断发展,众多的支付机构选择独自与银行直连,并未纳入央行支付清算网络。如此巨量的交易规模游离于监管之外,金融风险日益凸显。

“断直联”的根本目的是要扫除监管的盲区,并且建立起统一的备付金管理制度,同时对帕累托法则明显的市场进行平衡。2018年Q1最新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报告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2.71%,仍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而接入网联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无非是重大利好。以往支付机构想要进入市场需要与银行逐家谈判,微小的市场份额使其面对银行时并不具备议价优势。而“断直联”真正实现后,支付机构只需与网联达成合作即可。更多创新的中小机构将会进入市场,这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此外,还有助于实现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费率统一,结束各自为政的局面。

而断直联的另一作用,则是使金融大数据重归央行。在过去,要想实现各大金融巨头之间的数据共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支付宝与腾讯金融两大巨头,一个是基于金融场景的金融服务商,另一个则是基于社交的金融服务商,两者的定位本就不同,要实现数据共通无异于将商业公司的核心价值展现给竞争对手。而偏偏这两家巨头,占据了支付市场近6成的份额,剩下的4成才是银行系。这种极度的不透明,并不利于支付市场或是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

而切断直连之后,新成立的网联股份架构类似于信联,民营机构相加有近60%的持股。市场上的支付数据将有机会会实现共通,各大支付机构也可利用技术和经验上的优势,协同央行一起构建一个足以囊括中国B端和C端支付的大型清算平台。大数据的回归,是科技对原有基础设施的重新赋能。利用先进技术对不断积淀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智能的风控体系都具有重大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