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斷直聯」使金融大數據重新回歸央行

智庫:“斷直聯”使金融大數據重新迴歸央行

關鍵字:“斷直聯”、第三方支付、大數據

全文1000

閱讀需要3分鐘

2017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印發《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通知表示,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步入7月份,6·30期限已過。據相關人士透露,斷直聯的改造進展緩慢。第三方支付的兩大巨頭支付寶與財付通僅各自完成50%的切量。第三方支付機構高層經過與監管的頻繁溝通,已達成將“斷直聯”截點延期至8月的共識。

智庫:“斷直聯”使金融大數據重新迴歸央行

2018年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約40.4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6.99%。(數據來自Analysys易觀)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不斷髮展,眾多的支付機構選擇獨自與銀行直連,並未納入央行支付清算網絡。如此巨量的交易規模遊離於監管之外,金融風險日益凸顯。

“斷直聯”的根本目的是要掃除監管的盲區,並且建立起統一的備付金管理制度,同時對帕累托法則明顯的市場進行平衡。2018年Q1最新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報告顯示,支付寶和騰訊金融二者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2.71%,仍然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而接入網聯對於中小支付機構來說無非是重大利好。以往支付機構想要進入市場需要與銀行逐家談判,微小的市場份額使其面對銀行時並不具備議價優勢。而“斷直聯”真正實現後,支付機構只需與網聯達成合作即可。更多創新的中小機構將會進入市場,這對於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大有裨益。此外,還有助於實現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費率統一,結束各自為政的局面。

而斷直聯的另一作用,則是使金融大數據重歸央行。在過去,要想實現各大金融巨頭之間的數據共通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支付寶與騰訊金融兩大巨頭,一個是基於金融場景的金融服務商,另一個則是基於社交的金融服務商,兩者的定位本就不同,要實現數據共通無異於將商業公司的核心價值展現給競爭對手。而偏偏這兩家巨頭,佔據了支付市場近6成的份額,剩下的4成才是銀行系。這種極度的不透明,並不利於支付市場或是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

而切斷直連之後,新成立的網聯股份架構類似於信聯,民營機構相加有近60%的持股。市場上的支付數據將有機會會實現共通,各大支付機構也可利用技術和經驗上的優勢,協同央行一起構建一個足以囊括中國B端和C端支付的大型清算平臺。大數據的迴歸,是科技對原有基礎設施的重新賦能。利用先進技術對不斷積澱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對於防範金融風險,建立智能的風控體系都具有重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