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用“昆仑”让中国缺“芯”的切肤之痛划上句号

百度用“昆仑”让中国缺“芯”的切肤之痛划上句号

芯片产业的摩尔定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通俗版的解释是每18个月同等价格的芯片计算能力会翻倍。最近几年在PC和移动等个人芯片已满足大多数计算需求时,关于摩尔定律不再生效的论调也遍地都是。

实际上,传统计算硬件还在发展,只是速率慢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需要AI运算处理的数据,差不多每24个月就至少增长一倍,建构模型的复杂度是原来的五倍,与之相关,就需要计算能力强大十倍芯片能及时跟上,这一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算法、软件和硬件工艺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

百度用“昆仑”让中国缺“芯”的切肤之痛划上句号

AI芯片不是陌生词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终端的有一定深度学习能力的芯片,如麒麟970、苹果A11神经网络芯片,主要是在图像处理等场景中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一类是面向云端的进行大规模AI计算的芯片,谷歌TPU已进化到3.0版本,国内有寒武纪MLU100,寒武纪已得到阿里投资,阿里在中兴被制裁后不久也宣布要自主研发Ali-NPU,称其性能将是目前市面上主流CPU、GPU架构AI芯片的10倍,而制造成本和功耗仅为一半,性价比超过40倍。

百度用“昆仑”让中国缺“芯”的切肤之痛划上句号

芯片是周期长、投入高、普及难的产业,正是因为此中国芯片产业一直没有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赶超,做CPU/GPU永远都会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差距,而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AI芯片则是中国科技巨头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过,做芯片跟做App不同,决不能一蹴而就,李彦宏对此也有清晰地认知,今年3月在两会上就曾表示:

“中国对芯片研究的投入程度还不够,而芯片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这需要很多基础性的研究、长期的投入,无论是科研院所、大型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要一个更好的支持机制来实现突破。”

百度用“昆仑”让中国缺“芯”的切肤之痛划上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