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以田间地头为家,一待就是一整天。作为一名育种专家,他选择了小麦育种,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把五十余载的光阴奉献给黄土高原,精心呵护着一株株绿色的希望;他用脚步丈量着三秦大地,把收获的喜悦带到黄土地上的千家万户。

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育种专家王辉。他秉承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踏实、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带着“育得金种慰苍生”的坚定信念,自青春岁月至古稀之年,脚踏实地,不断破解小麦的“生长密码”,也不断培育更新我国优质、高产小麦的新品种。

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人物名片:

王辉,1943年生,陕西杨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与小麦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培育出“西农979”等小麦国审品种3个、“西农84G6”等省审品种8个,推广面积达1.53亿亩,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90多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优化主粮品质结构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坚守一生只为一句誓言

八百里秦川,黄土漫无边。黄土的厚度造就了高原人的厚重,也见证了关中农民昔日的贫穷和饥饿。1943年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的王辉,在青年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王辉心里。饱受饥荒之苦的王辉,切身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高中毕业时,王辉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学院)农学系作为第一志愿,心中暗暗发誓通过掌握农业技术造福乡民。为了这个誓言,王辉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和全部感情。

1968年,王辉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去部队锻炼,后来分配到眉县农场。1973年回校,很幸运地被分配在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我国一代小麦育种大师赵洪璋的指导下,王辉像一颗倔强坚韧的麦子,生根发芽、分蘖吐穗,很快就成为赵洪璋的得力助手。

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育种是一门辛苦活,让人一年四季都没有闲工夫。从9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春末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王辉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的。

心甘情愿的麦田守望者

1987年,王辉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搞教学,兼职科研工作。自此,他开始独自进行小麦育种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缺少资金的王辉,只能从工资里抠;缺少农具,只好找亲戚借。王辉依托两亩试验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搞起了小麦育种研究。

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早出晚归,成了王辉的工作常态。他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被不同颜色的笔写得密密麻麻,记载着小麦的“株高、抽穗期、发育快慢、整齐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王辉的办公室,这样的记录本已堆成厚厚的一摞,足足有三四十本。从春天到冬天,田间地头都留下了王辉的身影。在小麦杂交和收获的季节里,为了抢时间,王辉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直接送到地里,有时干脆自备干粮,饿了就“凑合吃点”。工作的忙碌,使王辉由最初的顾不上吃早饭养成了现在不吃早饭的习惯。

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育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常规育种,顺利的话出一个品种也得经过漫长的8年时间。在这条漫长艰辛的探索道路上,一部分人失败了,放弃了;一部分人坚持过,却知难而退。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颗粒无收。王辉也面临过痛苦的失败,他把失败的苦果咽在肚子里,自己慢慢消化。却踩在失败的台阶上继续前行。“守得云开见月明”,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

辛勤付出,累累硕果

自“西农84G6”诞生之后,此后,他培育出的新品种就像一颗颗倔强坚韧的麦种般,不断地生根发芽、分蘖吐穗。“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西农9871”、“西农9872”等一个个小麦品种相继诞生。特别是“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实现了优质与高产、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的良好结合,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成为继“小偃6号”之后30年来重振陕西小麦育种科研优势的品种。该品种已成为陕西关中和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省内累计推广面积1800多万亩,新增产值12.49亿元,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食用粮品质结构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普通的常规育种,王辉在近50年的时间里,审定了9个品种,这些骄人的数字,既是对王辉痴迷育种的回报和肯定,也是王辉圆梦和奉献社会的具体体现。

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老骥伏枥,退而不休

对小麦育种深入骨髓的爱,让过了退休年龄的王辉依旧坚持在科研一线;年逾古稀的他一如往昔地奔走于田间地头。

成果从两亩推广到亿万亩,这位教授在土地种出了90多亿新增产值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70年小麦育种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开创了新中国小麦育种历史、培育出“碧蚂1号”小麦良种的赵洪璋,培育出“小偃6号”、在黄淮麦区推广超过亿亩、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振声。如今王辉接过他们的接力棒,重振了30年来陕西小麦育种的科研优势。一座座科学丰碑在这里拔地而起,见证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薪火传承的科学精神。诚如王辉所言,育种事业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王辉仍然坚定地走在小麦育种的道路上,秉持着西农“诚朴勇毅”的校训,践行着“育得金种慰苍生”的伟大历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