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孩子沒人一起玩的時候

父母們寢食難安

孩子整天跟朋友混在一起時

父母們又夜不能寐

說多了,怕孩子煩

說少了又不放心

對待孩子的交友問題

父母操碎了心

而孩子們卻表示很難理解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圖中所說的父母對孩子真是操碎了心,而在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父母,他們重視孩子的社交圈,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結交良師益友。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說了,“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我們要交正直、大度、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而不要和那些諂媚、表裡不一、喜歡花言巧語的人做朋友。

可現實情況是,孩子們對人的辨別力有限,一旦遇到一個對自己很好的人,很容易頭腦發熱就跟別人走了。

在不過多幹涉孩子交友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怎麼樣做才能幫助孩子結交到更多有益的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師”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們交的朋友,而不能簡單的憑藉自己主觀臆想。

古代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對管仲的記載:

他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不僅沒有投資,當賺了錢後,自己還私自拿了很多分紅走。

他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國君辭退了。

他外出打仗,衝的比別人慢,退的比別人快,半路還逃走了

當齊國內亂,鮑叔負責保護小白,管仲還偷襲小白,但沒有成功。

……

按照常人的眼光,管仲貪婪、膽小、無能,實在不應該跟這樣的人做朋友。而鮑叔牙不僅寬恕了他的所作所為,還主動在物質上幫助他、工作上提攜他,甚至甘願做他的下屬。

事實證明鮑叔牙是非常有眼光的,管仲成了齊國曆史上有名的宰相,天下人也都稱讚鮑叔牙能識人,而且鮑叔牙的後代子孫也承蒙管仲的照顧,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俸祿,“管鮑之交”成為一段佳話。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萬有引力”

想要孩子交什麼類型的朋友,要先把孩子培養成什麼類型的人。

就像萬有引力,什麼樣的氣質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先來看看古人的朋友圈。

我們最熟悉的李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喜歡仗劍走天涯。

李白一個重要的酒友就是“元丹丘”,元丹丘何許人也,歷史上對此人的記載不多,但我們大概能瞭解到,他是一個道家人,他師傅的師傅是茅山的十三代宗師李含光。

李白12歲就和元丹丘是好朋友了,而且他後期創作風格受元丹丘的影響也比較大,“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就是他和丹丘生一起喝酒時創作的。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李白有一個很忠誠的粉絲就是杜甫,杜甫大家都知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雖然兩人年齡差距11歲,但這兩人真是相見恨晚,一年多約了兩次,見了三次,這在當時那個年代,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呢。

還有賀知章、孟浩然等等,李白的朋友圈詩人居多,當然也會有王公貴族、黎民百姓,但是主要的圈子還是這些詩友。

說到詩友,不得不提的就是古代文人的圈子,像“竹林七賢”、“揚州八怪”、“飲中八仙”等等,都是他們自娛自樂的一種社交,不巧就一起出名了。

“正確的價值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孟母三遷擇鄰”,是孟母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終孟子也沒有辜負母親的辛勞,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成為一代儒家大師。

“岳母刺字”,是岳飛的母親希望兒子能忠於國家,於是在岳飛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最終也沒有辜負母親的厚望,成為一位名將。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世說新語》裡有這樣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父母到底該不該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當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時候,他自然能辨別哪些朋友是值得交的,哪些朋友是不值得交。

當然,我們不能從一兩件事就斷定一個朋友到底值不值得交,也不是所有不值交的朋友,他們的身上沒有一點優點。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真正智者的交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