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炎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地区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在长治市郊区的百谷山和壶关、长治县、长子、潞城、黎城等地留下了众多活动的遗迹。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功绩,在很多地方修建了炎帝祠、神农庙来祭祀炎帝,郊区老顶山镇关村的炎帝庙就是其中之一。炎帝庙承载了我们先民感恩图报、期盼丰收的民俗文化,积淀了神农氏祭祀文化和源远流长的炎帝神话,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3年5月,郊区老顶山镇关村炎帝庙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A 教民稼穑 炎帝足迹遍上党

炎帝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教民耕种"了,这大概也是神农氏被称之为"神农"的原因所在吧。炎帝在上党地区创立农耕文明,解决了人们"吃"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上党地区留下了很多炎帝活动的踪迹。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 百谷山俗称老顶山,位于长治市区东北方向,因松柏蓊郁、风光秀丽,也称柏谷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有9条主要岭脊和18条主要沟谷,耸立着40余座山峰,最高海拔1378米。这里松柏茂密,林木葱郁,从北向南由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五个山峰组成。南接长治、壶关,北连潞城、平顺,绵延百余里,是上党盆地东部的天然屏障。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百谷山留有许多炎帝在此活动的传说遗址、遗迹,主要有与炎帝有关的炎帝神农庙宇、纪念炎帝神农的百谷洞、耒耜洞等,还有泉水一处,古神农井一眼及许多碑刻。《潞州志》记载:"神农庙,在城东北一十三里百谷山上,北齐后主武平四年建。世传神农尝百谷于此山,因立庙焉。国朝登载祀典,洪武四年正神号曰‘炎帝神农氏之神’。"这座创建于北齐的神农庙,历唐、宋、金、元直至明清时代,历经重修补葺,一直完好保存下来,二十世纪40年代不幸毁于兵火,现仅存庙院地基。旧址上的一块残碑记载:"百谷山主祀炎帝神……为炎帝栖身之所。"

神农庙前,现存古寒泉一眼,据说是炎帝选育嘉禾的地方。相传炎帝选育嘉禾感动天帝,神而化之,山隙不断滴出谷粒,于是炎帝"始教民艺五谷,而农事兴焉"。及至后人祭祀建寺,仍有谷粒滴出,因而得名滴谷寺。后来,一寺僧为屯谷,用棒去捅,结果从里面飞出两只白鹤,从此不再滴谷,改为滴水,成为滴谷寒泉。滴谷寒泉曾经是长治古八景之一。

在神农庙后面东北角上,现存有古井一眼叫"神农井",传说炎帝就饮用此井的水。神农庙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石洞,名曰"耒耜洞",相传为炎帝创制耒耜之地。百谷山上的一通碑刻记载:"……寒泉谷涌,松柏苍然,是诚钟山之秀萃,万峙之灵者矣。因而神农封子于此山之下,以享其祭。"

先民们每年都在此祭祀炎帝神农氏,再加上长治其他地方众多和炎帝有关的遗迹遗址,可见炎帝的足迹曾经遍布上党。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B 春祈秋报 耕凿难忘耒耜恩

除百谷山神农庙等与炎帝有关的遗迹外,长治地区还留存有很多祭祀炎帝的场所,主要分布在郊区、壶关、长治县、长子、潞城、黎城等县市,郊区关村炎帝庙就是其中之一。

来到郊区老顶山镇关村时,街道两旁摆有各种各样的小摊子,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由村口向东几百米,有一座"静乐宫"的庙宇。这座庙往北,紧挨着的就是炎帝庙。庙门前是宽阔的广场,南面建有砖混结构的大戏台一座。

炎帝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进入院内,正对面是香亭和大殿,东西两侧有耳殿和厢房,西面有配殿一间。香亭前有一通青石经幢,上面有字迹但已模糊不清。大殿内的石柱上饰有云龙图案。东西两侧的山墙上有大面积的彩画,尽管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以看到画面色彩鲜艳,画中有众多不同服饰的人物。从外面看,大殿上的琉璃非常精美,四角分别饰有精美的琉璃小人儿,面目威严,色彩鲜艳。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据专家介绍,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据考证,炎帝庙屋脊琉璃刻有大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字样,是炎帝庙最早的文字记载,正面行龙牡丹,背面凤凰牡丹,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梁架厅堂造,"前后乳栿剳牵用四柱",具有典型的元代早期风格;香亭面阔三间,卷棚顶,是清代建筑,东西耳殿是明代建筑。据碑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曾大修。1950年作为生产大队办公用房,之后曾做学校、仓库等使用,1979年村民集资修缮并恢复庙宇的祭祀功能。

当地群众祭祀炎帝,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源远流长。庙内的清代《重修炎帝庙记》碑文记载,"关村古有炎帝庙,不知创自何代,为合村春祈秋报之所"。村中年逾古稀的高大娘说,她小时候听说东耳殿旁边还有个梳妆楼,山门处建有一座戏台,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每年三月初一、六月初八和九月十五有庙会,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这里赶会上香。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C 转身回眸 百谷山前飞彩虹

炎帝庙承载了我们先民感恩图报、期盼丰收的民俗文化,积淀了神农氏祭祀文化和源远流长的炎帝神话。关村炎帝庙大殿存续了几百年,是神农氏祭祀文化的历史见证。

炎帝庙大殿保存的琉璃、壁画等艺术品,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和审美情趣研究的珍贵文物史料。大殿是不可多得的早期木结构建筑,为元代建筑木构架多样性发展趋势和分期研究增添了新的例证。悠久的历史,美好的传说,珍贵的文物使关村炎帝庙具有传承炎帝文化和古代建筑科技研究的特殊意义。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地区尝百草、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伟大历程,我市已在百谷山炎帝昔日尝百草的地方兴建了炎帝铜像和纪念馆。

这尊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庄重古朴,气势恢宏,炎帝呈全身站立姿态,披发、赤臂,下身着树叶,"衣皮苇、捧嘉禾"昂首面向前方,面部庄严肃穆,神态气宇轩昂。其造型由全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设计,基座铸有炎帝部落牛头图腾,展示了炎帝作为华夏农业之神开创农耕文明的壮举和恩泽万世的不朽功德。目前,炎帝铜像已成为长治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长治国保档案(十)郊区关村炎帝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