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滁州市副市长姚志:大融入带来经济实力大提升

专访滁州市副市长姚志:大融入带来经济实力大提升

滁州市副市长姚志

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乘高铁到南京仅需18分钟,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推动了滁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带给滁州人民更多获得感。

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当下,滁州将从哪些方面发力?7月3日上午,滁州市副市长姚志接受了“奋斗新时代—长三角改革开放再出发”沪苏浙皖新媒体采访团的专访。

媒体: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滁州从哪些方面发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姚志: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毗邻江苏南京,与江苏省接壤边界长达400公里,特别是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无缝对接,在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生态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势。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建设合宁之间区域性新型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积极呼应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东向发展,冲破区划藩篱,全方位、宽领域、大力度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与苏州、南京等地对接合作,在开放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亮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推进合作机制常态化。围绕产业承接、园区共建、交通对接等方面,分别与苏州、南京两市建立了高层互动合作机制。比如,与南京共同规划建设的滁宁快通已正式通车,合宁高速“四改八”和汊河大桥已于2017年开工建设,近期还共同组建了滁宁城际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滁宁城际项目是我市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

第三,推进承接产业立体化。近10年,沪苏浙地区在滁投资占全市利用外资比重达50%以上。一是围绕产业升级,抓住南京、合肥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契机,依托苏浙沪汽车产业的雄厚实力,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二是围绕资源优势,利用长三角地区消费市场和滁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三是围绕协同创新,组织沪苏浙30余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点对点产学研合作。四是围绕农业和旅游合作,积极打造长三角“菜篮子”,南京1/10以上的农副食品由滁州供应;深入开展“宁镇扬马滁”旅游合作,南京游客约占滁州旅游客源近6成。

第四,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化。坚持把空间一体化作为产业合作基础,努力形成水陆空立体化融入沪苏浙交通体系。目前,我市通往长三角沪苏浙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有8条、铁路3条、国省道11条。滁宁城际节点性工程有望年底开建。乘高铁到南京仅需18分钟,乘车从滁州市中心到南京市区仅需40分钟。由于空间距离拉近,长三角尤其是南京来滁投资企业,特别是来滁购房的南京市民不断增多,比如与南京交界的来安汊河和南谯乌衣房地产项目,近80%是南京市民购买。

第六,推进生态环保联动化。参与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大气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圆满完成青奥会等重大活动环保、安保等合作任务。与南京都市圈城市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滁河跨境断面水质信息资源共享。滁宁两市共同加强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滁河风光带,我市境内已全面启动。

媒体:长三角一体化在哪些方面带给滁州,包括滁州人民更多获得感?

姚志: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推动了滁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多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加速聚集。目前,滁州已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新型化工、新能源、硅基材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省三大家电制造、三大化工和四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去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产值分别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产业聚集的同时实现了转型升级。

第二,实力显著增强。大融入带来了经济实力的大提升。201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等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等位居全省第一位方阵。

第三,形象大大提升。随着合作交流的深入,滁州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来滁投资特别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客商络绎不绝。

第四,民生持续改善。得益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滁苏、滁宁等合作的深化,以及便捷的交通、产业的提升、教育医疗的合作,滁州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购物更加方便,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享受到了与南京市民一样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滁州人民的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更强了。

媒体: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滁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在哪里,下一步还可以做哪些工作?

姚志: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协调跨省合作项目比较难。由于行政区划壁垒、项目效益平衡等方面原因,在跨省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推进速度较慢。比如,滁宁城际项目虽然与南京方面达成一致,但需要从省级层面协调推动,加快进度。

第二,要素保障能力不足。近年来,滁州主动对接长三角尤其是南京市,谋划建设了一批效益高、前景好的重大合作项目,发展速度快、势头猛。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仅靠市、县一级保障能力明显不足。比如,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等均存在土地指标紧张等问题。

第三,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强化。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深入,将面临很多新形势、新难题,如何更好地贯彻更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水平。

下一步,滁州将从四个方面持续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一,共同推动顶层设计落实。按照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一部署,配合完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长三角合作近期工作要点》,认真落实涉及我市的具体合作事项,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促进长三角地区实现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更高质量发展。

第二,继续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做好南京都市圈第十届市长联席会议和合肥都市圈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等次区域合作交流,推动合作工作项目化、对接工作经常化,争取达成更多共识,加快与南京同城化、与合肥一体化进程,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积极参与专委会、联盟。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平台建设组织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推进城市合作协议,在巩固现有专委会、合作联盟成果基础上,引导更多部门加入对应的专委会、合作联盟,做好第三批长三角健康服务业示范企业和长三角旅游护照申报工作。

第四,主动服务产业梯度转移。做好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州考察相关筹备工作,进一步推进滁州与苏州合作共建。制定实施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行动方案,引导上海产业向滁州有序转移。结合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多渠道争取上海企业来滁考察投资特色小镇项目。

媒体:刚才,您介绍了滁州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滁州的招商引资情况如何?

姚志:近年来,滁州坚持围绕产业定位,大力推进领导招商、县干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持续向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招引势头较好。2017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2个,境内省外项目到位资金845.6亿元,同比增长13.9%,在省对市招商引资专项考核中,居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新签约亿元项目24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同比增长100%,预计市外项目到位资金440亿元,实现2位数增长。

第二,项目质量较高。2017年,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规模3.3亿元,同比增长22.2%。成功引进天鼎丰总部及涂料、京东云计算、朝野科技、博西华烤箱、国能电池、强虹仿真丝面料、三棵树涂料、元利数控机床、亚玛顿太阳能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今年上半年,康佳智能家电及装备产业园、米润智能出行消费品、博西华干衣机洗衣机、创维智能家电、星恒电源、京东物流等一批大体量、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

第三,产业集聚提速。惠科液晶显示、天鼎丰非织造布、嘉安汽车、台湾隆达电子、今麦郎饮品面品、兴茂旅游、凯普瑞特新能源、温氏养殖、小岗盼盼食品、博西华冰箱、长久轿运车、南方黑芝麻、福莱特光伏玻璃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集聚效应较强、外向度较高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运营,进一步加速了我市主导产业聚集。

第四,政策较为完善。出台了贴合滁州实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指导意见,完善了“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并配套施行了引进人才及聘用务工人员住房优惠政策,先人一步,抓实了政策保障。

第五,项目转化有力。2017年以来,每季度开展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的观摩巡检活动,倒逼全市各地加快项目建设。2017年,全市新签约项目转化率51.5%,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苏滁园3亿美元的台湾隆达电子,4月签约7月开工;市开发区240亿元的惠科显示,8月签约9月开工,大项目推进速度不断刷新。今年上半年,新签约项目转化率21%,新征地项目转化速度加快。

媒体: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感到滁州招商引资形势非常好,滁州在哪些方面扶持企业在滁发展呢?

姚志:金杯银杯,不如投资者的口碑;千好万好,不如企业家说一句话好。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全市营商环境,我感到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宁愿让干部委屈、不能让客商委屈”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对客商的服务机制和帮扶措施,创优发展环境,实现“招”“安”结合。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创优政务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权力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真正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凡事多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把工作做实做细,让每个企业时时处处觉得滁州投资环境好。

第二,要创优企业家成长环境。扎实做好亲商安商工作,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热情为企业家成长创造条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领军人物,在生活上给待遇、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让企业家在滁州安心创新创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