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再往下拉,查看一下歷史消息。畫風一轉,看到的是這樣的。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然後耳畔響起了“中國夢,夢之藍”的廣告詞,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洋河酒我喝過的,味道也還不錯。洋河贊助央視的《經典詠流傳》,從調性上來說,也還算比較搭。

我知道朋友是希望我關注《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家裡沒有電視,已經是十幾二十年基本不看電視了。還好,現在網絡方便,這個正能量十足的節目在我們的“局域網”上輕鬆就能搜得到。

有選擇地看了一些,沒有把所有這幾集都看完。

一個原因是時間太緊,要做的事情太多,沒有時間看;另一個原因是覺得看這樣的節目浪費時間,不如有時間自己看看書,寫寫文章。

如果是一檔普通的電視節目,我不大會關注。但因為這個節目涉及到經典該如何傳承的大話題,覺得還是有必要關注一下,和大家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推出的中國大型文化節目。

分析一下句子成分,“節目”是賓語的中心語,“節目”之前有兩個靠近的定語,一個是“大型”,一個是“文化”。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將圖片中的文字轉錄如下:

節目響應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讓經典具有新時代屬性,產生新的先鋒文化,開創文化節目2.0時代。

分析一下,這段文字有三個要點,

1.目的是響應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

2.形式上採取“和詩以歌”,要將傳統經典詩詞與現代流行相融合。

3.目標是讓經典具有新時代的屬性,產生新的先鋒文化,開創文化節目的2.0時代。

這三個要點完成得怎麼樣?網絡上的讚美之聲已經比比皆是了。

央視不需要我這個一線老師給他們錦上添花。但我這個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語文老師卻還是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準備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

詩樂關係的發展演變

創新要以傳承為基礎

讀錯字音背後的問題

1.詩樂關係的發展演變: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詩歌與音樂的關係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展演變過程。簡言之,就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下面為言之有據,引用了一些文言的內容,如果覺得讀起來有困難,可以跳過,直接看我的簡單解說就可以了)

《呂氏春秋•古樂》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

這段話的意思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葛天氏,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由三個人拿著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辭有八段……

《尚書•堯典》中說: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詩大序》中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與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在上古時代詩、樂、舞是三位一體的,三者密不可分。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是以樂、舞為主,詩為輔,用以表達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

再後來,詩與樂逐漸分離,比如,《論語》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論語•陽貨第十七》

這段文字是孔子對詩的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

孔老師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經》呢?《詩經》可以激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從孔老師的這個說法可以看得出來,在他那個年代,詩與樂開始逐漸分離,詩本身開始獨立承擔社會教化的功能了。

後來,文人詩創作就更關注語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意蘊內涵,而不是如何和音樂相配合的問題了。

但這段時間並不長,詩歌要想傳諸久遠,不僅僅依靠其本身的深刻意蘊,還要能朗朗上口,容易記住才行。

由此,就發展出來後世我們熟知的押韻、平仄等等,詩歌開始講究語言的節奏和韻律。這時候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就更上一層樓了。詩歌具有了內在的音樂之美,同時大多又可以和樂演唱,唐詩宋詞元曲莫不如此。

從這個發展演變的路徑上來說,《經典詠流傳》欄目採用“和詩以歌”的形式沒毛病,有明確的歷史依據。

2. 創新要以傳承為基礎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央視的這檔節目,無論是目的也好,還是目標也罷,都以“創新”為關鍵詞。但創新要以傳承為基礎,傳承首先涉及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對經典的準確理解,曲解了經典的所謂創新,就談不上什麼傳承,甚至是對傳承對經典的傷害。

舉一個例子,孫楊演唱的《亭亭山上松》。

這是從東漢詩人劉楨的《贈從弟》改編過來的。《贈從弟》一共有三首,最著名的是第二首。

贈從弟

【東漢】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劉楨這首詩釆用比興手法,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要堅貞自守,不要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松柏之本性為何?《論語》中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荀子》中有“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後世在詠松柏的時候,也大多要突出松柏的“堅貞”。比如,詩仙李白的“為草當作蘭,為本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陳毅元帥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之,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但很遺憾,孫楊的這首《亭亭山上松》,在節目中是和《男兒當自強》混在一起的唱的。《男兒當自強》這首歌我也很喜歡,但把這兩個幾乎不搭界東西放在一起,絕不是經典鑑賞人所說的“合璧”,而是聽起來真的讓人很尷尬。

《男兒當自強》的關鍵詞是“自強”,而“亭亭山上松”的關鍵詞是“堅貞”。那幾位經典鑑賞人在解讀相關內容的時候都以“自強”為關鍵詞,而忽略了“堅貞”,這是對經典的極大曲解。

可能有人會說,這兩個詞不都和品格有關嗎?放在一起為什麼不行?

沒錯,但我能說“米飯”和“麵條”都是主食,所以我可以“米飯拌麵條”來吃嗎?有幾個人喜歡這樣奇葩的吃法?

如果你覺得我是在詭辯,那我再換一個大家熟知的故事,當江姐在面對嚴刑逼供,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扎竹籤子的時候,她寧死不屈,我們該用什麼形容她呢?毫無疑問是“堅貞”,而不是“自強”。

事實上,現在我們並不缺乏所謂的“自強”,而是缺乏“堅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精緻利己主義,只問利害,不問是非,沒有獨立的判斷與思考。我們缺乏那種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保持高尚節操的“堅貞”。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在《經典詠流傳》中,類似的曲解不止一處。不是不可以改編經典,但是不要在曲解的基礎上改編。這種曲解的改編,不是傳承經典,而是傷害經典。

傳唱經典,要先理解經典。

但當聽到勸勉和告誡人們珍惜時間的詩句被唱出了輕飄飄的兒歌味道,聽到慨嘆人生苦短,生命渺小的詩句帶有了廣場舞伴奏的味道……我的尷尬癌就犯了,實在聽不下去了。

這事兒不怪這些“經典傳唱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金字塔塔尖。但他們在誦讀經典這個領域未必能稱為“塔尖”,讓他們來承擔這樣一個任務,雖然眼球吸引過來了,號召力也有了,但確實勉為其難。

央視或許有央視的無奈。在這娛樂至死的年代,太多的人稍難一點,稍“硬”一點東西的就讀不明白,就“吃”不下去,非要爽滑甜膩不可。

用這種迎合取悅的辦法來做所謂的經典傳承,就彷彿是將橄欖包裹上了一層糖衣,讓人甜膩膩地吮吸幾口,然後吞下去,就再也沒有了越嚼越有味的感覺。

3.讀錯字音背後的問題

這個節目我只了一部分。但是,職業病的原因,雖然只聽了幾首,但還是聽出了好幾處讀音的問題。

比如,“加油男孩”在談對經典的理解時,引用了駱賓王的《詠鵝》中的“曲項向天歌”這句,但他把“曲”讀成了三聲,而在這裡應該讀成一聲。是“彎曲”,而不是“歌曲”。

如果說這一個還是無心之失,我們不能要求過高的話。那另外兩處,則不能原諒了。

王力宏在演唱《三字經》的時候,把“首孝弟”中的“弟”唱成了本音,而這裡的“弟”通“悌”,應該讀為“tì”。這涉及到一個語義理解的問題,所謂“孝悌”之“悌”是“敬愛兄長”之意。同樣,“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中的“弟”也應讀做“tì”。

很遺憾,王力宏這兩處都把讀音唱錯了。難道那麼多編導,那麼多背後的文化顧問沒有注意到嗎?

還有另外一個,劉楨的《贈從弟》中的“松枝一何勁”中的“勁”,從主持人撒貝寧,到經典傳唱孫楊,再到經典鑑賞人康震教授統統都讀錯了,都讀成了“jìn”,而實際上在做“強勁”“剛勁”這個意思解釋的時候,應該讀做“jìng”。

這樣的例子在詩詞中比比皆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發地春華”等等。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讀錯個字音嗎?至於那麼大驚小怪嗎?你這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病,得治!

我不想拿考試說事兒,告訴你學生考試的時候如果考這個字音,弄錯了就可能差一兩分,因此名落孫山了。

我想說的是,既然標榜是文化節目,那就應該有文化的樣子,就應該有最基本的嚴謹的態度。

央視受眾甚廣,“白璧微瑕”固然可以用“瑕不掩瑜”來作為說辭,但是“白璧多瑕”,恐怕就不僅僅是態度問題,也是水平問題了。

經典“詠”了就能流傳嗎?看央視一檔現象級節目後有所思

【圖片說明】淮安市教育局下的發紅頭文件,關鍵字出錯,題目亦不順。這和央視的問題相類,從中亦可看出水平與態度問題。

綜上,經典不是“詠”了就能流傳!

如果有人把央視的這檔節目,當成一個經典入門的節目看看,或者乾脆就當成一個娛樂節目看看,完全沒問題。

但如果有人以為看了這檔節目,就發現了學習經典的秘笈,就找到了學習經典的終南捷徑,那就大錯特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