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46军工兵营之:进驻徐州香山营房

回忆46军工兵营之:进驻徐州香山营房

机械连战友在香山营房大门口留影,左起:宋正堂、郭宗文、蔡克敏

回忆46军工兵营之:进驻徐州香山营房

为了煅炼部队适应北方和南方不同区域的气候环境,检验部队铁路机动输送能力,提高部队战斗力,1975年中央军委决定驻防吉林省吉林市的陆军第46军与驻防江苏省徐州市的陆军第68军对调换防。工兵营全营人员携带装备登上南下的专列,从吉林丰满移防到江苏省徐州市香山营房,与68军工兵营对调换防,时间在1975年6月底7月初。

在换防行动前,营、连根据上级要求专门进行动员教育,说明为什么换防、携带哪些装备物资、准备时限、换防出发时间,以及要求、注意事项等。官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按要求紧张而有序的做好准备。当时规定武器装备、专业装备器材物资必须带走;营产营具等物品不准带走,必须保持完好能够使用,如灯泡、开关、锅灶等等。连队养的生猪不准杀,必须留给友军。什么物资能带、什么物资不能带,规定十分清楚,不得违犯。要求达到上级满意,友军满意,自已满意的“三满意”要求。

好在那个年代连队和个人除部队配发的物资以外没有其他的东西。连队主要是携带机械、车辆、随机器材配件等。个人主要是携带三个包:背包、战备包、挎包,及配发的枪支等。这些物资平时都保持战备状态,只要一声令下,部队随时打起背包就可出发。

工兵营按照计划,人员乘火车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汽车驾驶员、大型机械操作手负责押车与装备同行,其他所有人员按班、排、连建制单位乘坐罐车。我们工兵营编为一个专列,张迺和副营长任车长,随带两个司号员,一个是工兵连王孰良,一个是舟桥连文道员,他俩军号吹的好,每到一站两位号手齐吹下车或登车号,全营整齐迅速的行动,引来不少围观群众,让观看的老乡很敬佩,挺威 风的。火车一路向南,每到饭点就停靠在沿途的军供站,吃的是大米饭,菜是猪肉炖粉条子,那个香啊至今不忘。

火车走走停停,走了三天三夜,于7月3日终于到达江苏徐州火车站。下了火车换乘解放卡车,一路浩浩荡荡的走过徐州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而后驶入徐州东郊香山营区——工兵营营房,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接过友军移交的营产营具和哨卡,香山营房成为我们工兵战士的又一个家。

7月的徐州正是盛夏,炎热酷暑,没有降温设备,每人手里拿着个蒲扇,呼打呼打的扇风。到了夜晚,就更难熬了,闷热潮湿,一丝风都没有,一觉醒来常常是一身汗水。好不容易熬过了夏天,还没等凉快过来,就直接进入了冰冷的冬季,无取暖设施,屋内屋外一般冷,真不习惯。有个別人说,我们怎么会来这个鬼地方受罪?尤其是晚上,冻得打哆嗦,就寝号声一响就急忙钻进被窝;到了早上,钻出温暖的被窝,穿上冰冷的裤子,那个艰难受罪劲,就别提有多痛苦了。

徐州的水果、西瓜比较便宜,连队经常买些桃子、西瓜等水果发到各班、排给战士吃,经常烧绿豆水喝,降温防署。主食不吃高梁米饭和小米、大米混合作的二米饭了,主粮是大米和面粉。副食蔬菜丰富,花样品种多,战土都很高兴。

工兵营距军部机关大院很近,步行20分钟路程,到军礼堂开大会、听报告、看电影,到八一游泳馆学游泳等活动,都是步行往来,一路歌声、口号声相伴。欢乐的部队生活,使战士们忘记了一些烦心事,很快适应了徐州的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就在我们各方面基本适应的时候,1978年6月份又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为解决济南军区与南京军区、山东省与江苏省军地管辖区域不一致的问题,要求46军驻防在江苏省的部(分)队移防到山东省,时隔三年我们又迎来一次移防大搬家,随军部搬迁到潍坊市。(根据马鹏彩供稿整理)

回忆46军工兵营之:进驻徐州香山营房

黑龙江籍战友在徐州香山营房留影

回忆46军工兵营之:进驻徐州香山营房

战友在香山营房门口留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