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46軍工兵營之:進駐徐州香山營房

回憶46軍工兵營之:進駐徐州香山營房

機械連戰友在香山營房大門口留影,左起:宋正堂、郭宗文、蔡克敏

回憶46軍工兵營之:進駐徐州香山營房

為了煅煉部隊適應北方和南方不同區域的氣候環境,檢驗部隊鐵路機動輸送能力,提高部隊戰鬥力,1975年中央軍委決定駐防吉林省吉林市的陸軍第46軍與駐防江蘇省徐州市的陸軍第68軍對調換防。工兵營全營人員攜帶裝備登上南下的專列,從吉林豐滿移防到江蘇省徐州市香山營房,與68軍工兵營對調換防,時間在1975年6月底7月初。

在換防行動前,營、連根據上級要求專門進行動員教育,說明為什麼換防、攜帶哪些裝備物資、準備時限、換防出發時間,以及要求、注意事項等。官兵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按要求緊張而有序的做好準備。當時規定武器裝備、專業裝備器材物資必須帶走;營產營具等物品不準帶走,必須保持完好能夠使用,如燈泡、開關、鍋灶等等。連隊養的生豬不準殺,必須留給友軍。什麼物資能帶、什麼物資不能帶,規定十分清楚,不得違犯。要求達到上級滿意,友軍滿意,自已滿意的“三滿意”要求。

好在那個年代連隊和個人除部隊配發的物資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連隊主要是攜帶機械、車輛、隨機器材配件等。個人主要是攜帶三個包:揹包、戰備包、挎包,及配發的槍支等。這些物資平時都保持戰備狀態,只要一聲令下,部隊隨時打起揹包就可出發。

工兵營按照計劃,人員乘火車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汽車駕駛員、大型機械操作手負責押車與裝備同行,其他所有人員按班、排、連建制單位乘坐罐車。我們工兵營編為一個專列,張迺和副營長任車長,隨帶兩個司號員,一個是工兵連王孰良,一個是舟橋連文道員,他倆軍號吹的好,每到一站兩位號手齊吹下車或登車號,全營整齊迅速的行動,引來不少圍觀群眾,讓觀看的老鄉很敬佩,挺威 風的。火車一路向南,每到飯點就停靠在沿途的軍供站,吃的是大米飯,菜是豬肉燉粉條子,那個香啊至今不忘。

火車走走停停,走了三天三夜,於7月3日終於到達江蘇徐州火車站。下了火車換乘解放卡車,一路浩浩蕩蕩的走過徐州市中心最繁華的街道,而後駛入徐州東郊香山營區——工兵營營房,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接過友軍移交的營產營具和哨卡,香山營房成為我們工兵戰士的又一個家。

7月的徐州正是盛夏,炎熱酷暑,沒有降溫設備,每人手裡拿著個蒲扇,呼打呼打的扇風。到了夜晚,就更難熬了,悶熱潮溼,一絲風都沒有,一覺醒來常常是一身汗水。好不容易熬過了夏天,還沒等涼快過來,就直接進入了冰冷的冬季,無取暖設施,屋內屋外一般冷,真不習慣。有個別人說,我們怎麼會來這個鬼地方受罪?尤其是晚上,凍得打哆嗦,就寢號聲一響就急忙鑽進被窩;到了早上,鑽出溫暖的被窩,穿上冰冷的褲子,那個艱難受罪勁,就別提有多痛苦了。

徐州的水果、西瓜比較便宜,連隊經常買些桃子、西瓜等水果發到各班、排給戰士吃,經常燒綠豆水喝,降溫防署。主食不吃高梁米飯和小米、大米混合作的二米飯了,主糧是大米和麵粉。副食蔬菜豐富,花樣品種多,戰土都很高興。

工兵營距軍部機關大院很近,步行20分鐘路程,到軍禮堂開大會、聽報告、看電影,到八一遊泳館學游泳等活動,都是步行往來,一路歌聲、口號聲相伴。歡樂的部隊生活,使戰士們忘記了一些煩心事,很快適應了徐州的氣候環境和生活習慣。就在我們各方面基本適應的時候,1978年6月份又接到中央軍委命令,為解決濟南軍區與南京軍區、山東省與江蘇省軍地管轄區域不一致的問題,要求46軍駐防在江蘇省的部(分)隊移防到山東省,時隔三年我們又迎來一次移防大搬家,隨軍部搬遷到濰坊市。(根據馬鵬彩供稿整理)

回憶46軍工兵營之:進駐徐州香山營房

黑龍江籍戰友在徐州香山營房留影

回憶46軍工兵營之:進駐徐州香山營房

戰友在香山營房門口留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