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安點燃產業革命 振興農村經濟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發佈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貴安新區迅速行動,按照“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個核心任務,全力以赴打好“四場硬仗”,成效明顯。

從今日起,本報緊扣省委十二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推進“五步法”、把握“八要素”等中心主題,通過實地採訪調研黨武鎮龍山村、馬場鎮洋塘村、馬場鎮平寨村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用以小見大、內容鮮活、分析透徹、有具體數據支撐的典型案例,展現貴安新區振興農村經濟的亮點成績。

盛夏來臨,一片滿綠,貴安新區處處洋溢著農業發展的蓬勃活力,減玉米、種果蔬、發展生態養殖……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正在貴安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

貴安點燃產業革命 振興農村經濟

採摘猴頭菇

強化組織領導 大黨建推動大扶貧

引技術、促生產、做示範……田間地頭,基層黨員的身影處處可見。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貴安新區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牢牢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牛鼻子”,大力推行“黨組織+”模式,探索黨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

“今年就可以給大夥兌現分紅了。”在貴安新區馬場鎮新院村的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合作社理事長龍明高正忙著投放草料。龍明高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馬場鎮南部四村村、楓林村、魚雅村、新院村和新寨村5村聯合黨支部書記。

去年4月,這5個村抱團發展,成立了聯合黨支部,有著豐富產業發展經驗的四村村黨支部書記龍明高被任命為5村聯合黨支部書記。

上任後,龍明高一邊積極發展和培養年輕黨員,一邊不斷在老黨員中開展學習交流,有效提升了黨組織的戰鬥力。同時,他還尋找能供幾個村共同發展的產業,最終把目光投向了生態養殖。

在新區相關單位的支持下,龍明高牽頭成立了貴安新區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村49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被吸納為社員。

“合作社盈利後,40%的利潤用於貧困戶分紅,還有10%的利潤用於5個村的集體資金。”龍明高介紹,目前合作社一期養牛88頭,種草近300畝。

抱團發展,強筋壯骨,是貴安新區提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的重要措施。

在強化組織領導過程中,貴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嚴格落實扶貧開發中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嚴格實行雙組長制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責任制。新區黨工委會議、管委會主任辦公會平均每年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不少於15次,全面安排部署行業部門落實扶貧責任制,明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和措施。

同時,貴安新區出臺了《關於印發貴安新區直管區全面小康助推扶貧行動方案“1+10”配套文件的通知》等數十份文件,各行業部門分別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在產業扶貧上,探索出“公司(市場訂單+大數據監控)+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在黨建扶貧工作上,探索出“雙抱團”(“村抱村,戶抱戶,黨支部來引路”)的發展模式。

為確保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新區各級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落實“5321”包保責任,向17個村下派駐村“第一支書”和駐村工作隊員,確保幫扶全覆蓋。

貴安點燃產業革命 振興農村經濟

遊客在貴澳果蔬大棚內體驗採摘樂趣

依託現代農業 大園區舞動大扶貧

漫步在湖潮鄉平寨村桐木寨組小山坡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長勢喜人的蘋果樹,數不清的黃色小花散落在青枝綠葉間。

去年年初,貴安新區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貴安新區貴紅農業有限公司,通過“企業+基地+示範戶+農戶”的模式,帶領新區群眾發展精品水果種植。

貴紅公司不光為村寨和農戶提供幼苗,還特別重視技術指導。在加速完善示範基地建設、人才引進和新技術研發的基礎上,該公司採取“示範基地引導、編髮教材輔導、深入地頭指導”三結合方法積極帶動周邊農民共同發展。前不久,農業基地培訓教室對新區農戶開放,計劃全年培訓3000人。

在新區,龍頭企業一直擔當著“引領者”的角色,不斷引領高效農業發展。當前,貴安新區已引進貴澳、華農、貴紅、慄香茶業、夫子蜂等6家大型企業入駐,計劃總投資超過15億元。

日前,在高峰鎮大樂歌村新移民組蔬菜種植基地,地裡隨處可見辣椒、黃瓜、豇豆、西紅柿等應季蔬菜,不少農民正在地裡忙碌著,呈現出一片繁忙的農忙景象。

2017年起,新區依託農業資源優勢,規劃實施“六個萬畝”工程,建設3個省級農業園區,建成農業特色產業基地5.03萬畝,推動農業產業發展適度規模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業發展競爭力,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

今年以來,貴安新區深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和質量強農工程,圍繞“果、蔬、花、米、茶”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貴安山禾、林卡辣椒、高峰葡萄、羊艾毛峰、貴安古樹紅茶等優質品牌,採取“委託服務+以獎代補”方式推進“三品一標”認證28家,將農產品優勢和資源優勢轉變為商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在此基礎上,貴安新區多個合作社與貴州省綠通惠農大數據有限公司建立產銷戰略合作關係,打通了銷售渠道,加快了貴安特色農產品走進都市餐桌、校園食堂的步伐。

貴安點燃產業革命 振興農村經濟

養蜂人在查看蜂箱

藉助新區開發 大建設帶動大扶貧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心馳神往。素有“黔中桃源”之稱的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就是體驗這種意境的絕佳選擇。

作為貴安新區“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平寨村主要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建設目標,實施道路交通好、衛生環境好、居住房屋好、自然綠化好、精神風貌好、文化教育好、產業經濟好、公共服務好、基礎設施好、社會治安好“十好”村寨建設,並按照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路、小康訊、小康房、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要求,在各村寨進行了道路、環境、房屋的改造。截至目前,平寨村已有農家樂、鄉村客棧、刺繡坊、茶室等共80餘家。

近年來,貴安新區大力實施“小康六項行動”,投入3.2億元,完成78個村寨“連鎮、通村、達組、串戶”的城鄉路網建設,改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產業引領,讓脫了貧的村民增收,讓非貧困村民更富,貴安新區加大貧困村農業產業培植力度,招商引進貴澳園區、四季禾圖等6個農旅一體化項目,已相繼落地並逐步投產運營。

其中,楓林村種植馬鈴薯200畝、辣椒163畝,惠及該村所有貧困戶;洋塘村種植食用菌18畝,有16個大棚,惠及138戶貧困戶。

同時,貴安新區實施農村勞動力全員培訓,大力推進“一戶一人”就業工程,2017至今,累計培訓貴安新區貧困勞動力共計501人,已培訓人數佔總人數比例超過60%。

貴安點燃產業革命 振興農村經濟

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

落實惠農政策 大政策保障大扶貧

民之所需,政之所為。教育和醫療保障一直被視為民生事業的重中之重,是一個地區脫貧與否的重要指標。

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貴安新區直面“短板”,遵循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則,用精準強化教育扶貧、精準兌現醫療扶貧,讓貴安新區農村貧困人口吃飯、穿衣、讀書、看病、住房等問題,樣樣有保障。

扶貧先扶智。貴安新區接連出臺多項措施,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開通“綠色通道”,保障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障礙入學、就學,助推教育精準扶貧領域各項工作向前發展。

截至目前,貴安新區已認證轄區內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學生485人,完成各項資助資金撥付59.09萬元,累計發放應(往)屆高中畢業生升入全日制本科和大專院校學生入學獎勵資金516.6萬元。

此外,貴安新區還按照“政府主導、整體推進、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原則,在公辦學前機構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工作,為學前教育兒童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改善兒童營養健康水平。

教育扶貧成效碩果喜人,醫療保障也不落後。

貴安新區制訂了《貴安新區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實施方案》和《貴安新區提高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慢性病醫療救助水平促進精準扶貧實施方案》,落實“四重醫療”保障政策,住院報銷比例通過醫療扶助後報銷比例達90%,組織開展建檔立卡人口免費健康體檢並建立健康檔案,實現建檔立卡人口健康檔案全覆蓋。

目前,貴安新區已完成回遷安置社區衛生室及農村中小學醫務室場地標準化建設,農村貧困人口實現100%參合(保),並落實36種慢病保障政策。另外,貴安新區還多次組織省內專家會同各鄉鎮衛生院開展義診活動,確保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今年年底,貴安新區還將完成新區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項目108條131.6公里。

貴安點燃產業革命 振興農村經濟

貴安農校內,農民們在接受專業的農技培訓

強化科技引領 大數據驅動大扶貧

如今,在貴安新區大數據農業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國各地向貴安新區採購的農產品訂單數量,以及各類農產品的行情數據等。

這就是貴安新區持續加快培育和發展大數據農業產業,推動大數據與“三農”深度融合,構建“一心兩雲五平臺”的數據管理體系,利用“雲思維”將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探索大數據精準扶貧新模式的具體表現。

2016年,作為貴安新區產業扶貧的一個重要項目——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建成投運。該園區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讓傳統農業實現生產從“一季到多季”、種植從“平面到立體”、產業從“單一到多元”的現代高效種植模式轉變。

在貴安新區大力推動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的進程中,貴澳通過“雲上農場”大數據平臺分析研判市場供給需求,解決“種什麼”“怎麼銷”的難題;再通過“雲上農校”,實現專家與農戶遠程視頻互動、遠程指導,解決“怎麼種”“種得好”的難題。

而作為第一個試驗示範村,馬場鎮場邊村與貴澳簽訂了《120畝高標準西蘭花產供銷合作協議》後,貴澳和創服機構鳳岐茶社共同對種植戶進行培訓,輔導農戶育苗、定植、維護等工作。

2017年11月,場邊村成立雲興惠民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在貴州貴安新區綠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導下進行高效農業生產。

“將攝像頭安裝到田間地頭,通過設備實時監測、隨時跟蹤,並通過‘雲上教學’,大棚實踐,收益倍增,激發了農戶學習熱情。”馬場鎮場邊村副支書張雲發說,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種植園區的光照、溼度、溫度等情況,為科學種植提供了數據指導。

近年來,貴安新區試點建設“貴安新區扶貧小康管理系統”大數據精準扶貧運營管理雲平臺,探索“一雲二多”大數據精準扶貧模式。

“一雲助力”貫穿“識別——決策——匹配——幫扶——管控——服務——退出”的精準扶貧全過程;“多端協力”實現Web後臺管理端、手機APP端、大數據監控系統等多種終端和手段協同,使扶貧工作做到24小時不間斷、360度全覆蓋;“多方合力”實行精準篩選、智能匹配,將扶貧對象的具體需求與政府、公益組織、企業、社會愛心人士等幫扶資源精準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