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導語:

美味七七倒閉、果食幫停業、天天果園關閉實體店,今年生鮮電商進入了巨大的瓶頸期,要麼體面地死去,要麼苦苦掙扎。

豐厚肥美的市場就擺在那兒,越來越多的生鮮電商前赴後繼,積極探索新的出路,本文提出一些觀點,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隨著生鮮電商的滲透率越來越高,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成為了生鮮電商的用戶。

可大家往往都有一個感覺:論單品,線上果蔬肉蛋並不貴,但加上運費之後的性價比就遠不及線下超市、菜市場了。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而生鮮與其他服裝、3C等品類不同,往往會給出大額滿減券,消費者為獲得“實惠”只能一次性多買、再多買,湊夠那個消費額。

除了吸引顧客,提高轉化率,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生鮮與其他電商品類的大不同之一:對高客單價的“剛性”要求。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眾所周知,生鮮電商很難盈利,幾年來各路電商攜資本雄心勃勃地進場“燒錢”,也難換回盈利的那天。

最大的難點在於高昂的冷鏈物流成本。

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這就決定了如果客單價低,利潤就非常低,甚至虧損,以至於有人說“賣得越多,賠得越多”。

為了抵銷冷鏈物流成本,生鮮電商只能想方設法提高客單價,確保每單都能收回冷鏈物流成本,再說盈利的事。

高客單價——生鮮電商的“剛需”

客單價是指商場(電商)每名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即平均交易金額。客單價除了要考慮產品的成本、店鋪運維成本,還要考慮到物流成本。

據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估算,在傳統的B2C配送條件下,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的成本高居不下,一個訂單送到用戶手上需要三四十元。

相比淘寶上很多為了衝量的“9.9包郵”還能賠小錢賺吆喝,如果客單價過低,生鮮電商還真是難以負擔。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其實作為大眾主流、高頻、剛需、輕決策、高頻決策、高頻交易的生鮮,不僅在線上難做,在線下商超也更多承擔的是引流的任務。

比如,無論在哪家超市,生鮮貨櫃總是在最裡面,顧客要經過各式日用品、零食、小家電的貨櫃才能來到生鮮區。

即使像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大賣場,單獨拿出生鮮這一品類進行核算,多半也是虧損的。

回到線上來看,生鮮客單價是不是越高越好呢?

當然不是,根據大量用戶線下購物數據沉澱的結果分析,生鮮電商的黃金客單價應該在50-100元之間。

低於50元的生鮮電商無法支付高昂的物流和運維成本;高過100元的話,就會超出用戶正常購買行為習慣,導致客戶購買頻次低、黏性差。

就好像很少有人習慣一次買100多元的綠葉菜。

針對冷鏈物流成本這一問題,除了提高客單價,當然也可以想辦法降低成本。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眼下每日優鮮、U掌櫃等商家開始嘗試使用“前置倉”模式,簡單來說,前置倉是在離消費者較近的地方,可能是某個辦公樓或者小區裡設置一個小型的倉庫,用戶下單之後,1-2個小時就能配送上門。

這一模式目前已初見成效,但仍然存在訂單、損耗不穩定,運營成本過高等問題,生鮮電商不可避免地還要在高單價上做文章。

高客單價決定用戶人群

前幾年生鮮電商這一概念剛剛興起的時候,有投資人興奮地看到,電商終於要攻破居民日常消費的“最後一道堡壘”,生鮮電商大有取代批發市場、社區菜店之勢。

然而幾年過去了,美味七七等生鮮電商倒下了,菜市場還活得好好的。

不過也有批發市場老闆坦言,“做電商是找死,不做電商是等死。”

何出此言呢?因為生鮮電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菜市場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中高端食材領域。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這也與生鮮電商對高客單價的剛需分不開。

提高客單價,無非可以從單價和購買量上下功夫。

面對C端的城市白領消費者,自然不會一次購買20斤白菜或者5斤蘋果,大批量購買不符合生鮮電商目標消費者現有的消費習慣。因此,就要從提高商品單價入手。

什麼生鮮商品的單價高呢?

現階段離不開幾個概念:進口、有機、生猛海鮮。

因此可以看到,順豐優選、中糧我買、京東生鮮、天貓的喵鮮生都以此作為主要賣點。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前幾年天貓與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互相搭臺,兜售美國西北車釐子,京東冒著環保輿論風險出售澳洲藍鰭金槍魚;也能夠解釋各大電商平臺為什麼都不約而同、不遺餘力地宣傳國外農產品的好,給消費者留下國外農產品“精品”,國內農產品“大路貨”的印象。

難道電商的買手團隊不清楚國內農產品的品質嗎?

無他,只因境外農產品更容易賣出高價。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京東生鮮事業部總裁王笑松坦言,目前京東生鮮要抓住的是消費升級的點,抓住關注產品品質、飲食健康人群,而不是與線下超市搶奪一樣的客戶,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涉足大眾化、高頻、低毛利生鮮品類。

在生鮮領域,電商已經與線下商超“形成默契”,各佔一方。

但正如王笑松所言,“並不會排斥做大眾化生鮮”。倘若有一天冷鏈物流成本的難題被攻破,農批的最後一塊陣地,是不是也會被侵佔?

另一個辦法——集中化配送

除了讓一位用戶一次性多花點錢,生鮮電商現在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多位用戶“一起”多花點錢,也就是“拼團”“拼單”等模式。

生鮮電商優品悅動的創始人兼CEO毛劍波介紹說,他們目前採用集中化配送的方式來降低成本,也就是所謂的“聚購模式”。

具體來看,就是通過對用戶購買行為,如時間、地點、偏好進行分析,儘可能“集中”客戶。如果客戶能夠接受在購買和配送時間上配合其他人,就可以拿到一些額外的折扣。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此外,他們在特定區域開發了企業客戶,固定時間配送,並附送一些保溫袋、冰袋,讓員工可以在下班後把購買的食品帶回家。

優品悅動還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集群式的配送,例如在北京順義的別墅區,滲透率甚至能夠達到10%。

據毛劍波稱,優品悅動一直保持著盈利狀態,年銷售額在上億元,客單價超過400元。

當然,這一模式操作起來也有較高的門檻。

選品、品控、配送方面的要求都很高,還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建立與社群之間的信任與聯繫。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這種模式的推廣速度很慢,並且只能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慢慢磨”,與時下電子商務+資本攻城略地式的快速發展方式不符。

毛劍波表示,他們已在北京佈局5年多,才有現在的成績。而現在又有幾家生鮮電商能堅持5年呢?

做生鮮電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怎樣能不死?

“高客單價生意往往死於獲客、低客單價生意難免死於運營”。 客單價高的產品或服務,每單毛利潤的絕對金額高,看起來有利可圖。但消費者支付一大筆錢時卻比較慎重,思來想去再貨比三家,獲得高客單價的生意就成了難題。

假如有過硬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能令消費者趨之若鶩,或許滿199減80、集中化配送,這樣的方式能節省物流成本,獲得高客單價,這也讓我們終得窺見一絲光亮。

排版|小抽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