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戒方能抵腐有力 何爲共產黨人心中的戒?

“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為官處事,戒之在心。心中有戒,則行為有矩、抵腐有力。

湯顯祖在《與無去上人》中寫道,四香戒如教上。不亂財,手香;不淫色,體香;不誑訟,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於世得安樂。湯顯祖所感悟的“四香戒”,對為官者頗有啟示。大凡為官者,誰都想青史流芳、人生留香。如果心中無戒,不守官德,驕奢淫逸、貪贓枉法,只能留下惡名、留下汙穢。

縱觀歷史,那些清廉之官、勤能之吏,無不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很多百姓心中的清官,還留下了啟迪後人的“官戒”。

南宋官員真德秀,總結為官經驗,寫下政訓:“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汙便為大惡不廉之吏。如蒙不潔,雖有它美,莫能自贖。”明代官員郭允禮,治政有為,為政清廉,深得群眾愛戴。他任無極知縣時寫下官戒:“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被康熙譽為“天下清官第一”的張伯行,一生踐行自己寫下的官箴:“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他們一輩子為政以德、清廉勤勉,與他們心中有戒、心存敬畏是分不開的。

操守為居官根本。清代直隸總督孫嘉淦曾立下“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此八約,也是為官八戒。孫嘉淦堅守此八約,一生正直清廉,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受到賞識與重用。

正是因為堅守底線、廉潔自律,古之為官從政者,才得以出現“一錢太守”劉龐、“二不尚書”範景文、“三湯道臺”湯斌、“四知先生”楊震、“五代清郎”袁聿修這樣的清正之官。

我們黨的幹部有著崇高的理想信念,有著嚴格的紀律約束,更應該做到心中有戒,更應該成為清正廉潔的時代楷模。一位縣委書記曾寫下《愛民十戒書》:“一戒敬民心不恭,高人一等難服眾;二戒親民喜作秀,譁眾取寵罵不休;三戒察民太輕浮,民生百樣皆辛苦;四戒利民位不正,勞民傷財結怨深……”黨員幹部如能守此十戒,不僅能一生平安,還能一世英名。

事實上,很多黨員幹部都立下了為官的箴言,也有屬於自己的“四香戒”“十戒書”。焦裕祿起草了《幹部十不準》,自己帶頭不搞特權、不搞特殊化;谷文昌用權以廉,認為“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淨,把自己的腰桿挺直”;楊善洲清廉一輩子,信奉“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為人民謀福祉”……正是憑藉著一輩子堅守底線、追求高標準,無數像他們那樣的共產黨人,一生乾淨、一世清白,留下了浩然正氣、錚錚鐵骨。

相反,那些被查被糾的貪腐官員,都是從心中無戒開始滑向深淵的。他們把不好用權的“方向盤”,系不好廉潔的“安全帶”,念不好自律的“緊箍咒”。如此一來,就會滋生“被抓的總是少數”的僥倖心理,就會在“圍獵”和“糖衣炮彈”面前敗下陣來,從而走向黨和人民的對立面。

共產黨人心中的戒,是為官從政、幹事創業必須堅守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黨紀法規。這種“戒”,不是一時之戒、一事之戒,而是長期之戒、終身之戒。倘若只戒一事一時,遲早也會出問題,就不可能做到一生得安樂。

心中有戒,則不越規;心中無戒,則必逾矩。只有永遠守戒,永葆操守,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是與非、正與邪、苦與樂、親與清的關係,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