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位的時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爲何按兵不動?

吖Pat

康熙去世,雍正繼位以後,老十四胤禵為什麼不起兵抗議呢?我們要從雍正和胤禵兩個方面來研究。

先說雍正是怎麼做的,雍正做了幾件事:

(胤禵劇照)

一是奔喪。雍正讓胤禵立刻回來的理由是奔喪。這個理由找得非常好,胤禵不敢有任何推脫。因為他若是推脫,那就是不孝,在道義上就輸了。若是胤禵想不把兵權交出來,那就是擺明了的謀反,雍正立刻有充足的理由處理他。

二是換將。當時胤禵在西北的時候,手下的將領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由青海去的延信,一個是由川滇去的噶爾弼。但是這兩個人,延信因為生病,在康熙六十年的時候回來了。雍正繼位後,把他升為貝子(他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當時胤禵也不過是貝子),讓他前去替代胤禵(並且還特別交代他要搜查胤禵與康熙的信件,把他當心腹看待,讓延信十分感激)。而噶爾弼則命他回來,由雍正的心腹年羹堯代替。這樣,整個西北軍的重要將領,都成了雍正的人。

三是隔離。雍正在讓胤禵回來的時候,是派了人去接他的,而且胤禵的妻兒老小和他並不是走一路,這差不多就是把胤禵隔離起來。同時,胤禵回來後,雍正又不讓他回京城,而是在景山壽皇殿那裡等著謁陵。這樣,胤禵就無法回家裡,和老大胤禔、老八胤禩這些同黨們商量。他沒有商量的人,他自然就不可能造反。

(雍正劇照)

再說胤禵當時的一些想法。

當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去西北打仗的時候,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團隊胤禔、胤禩等人,都認為康熙這是準備把皇位傳給他的信號,他信心爆棚,在和老大、老八的通信來往中,大家都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所以,當他聽說康熙突然去世,雍正突然繼位後,他或許也想過擁兵自重。但是最終他並沒有這麼做,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他想回去瞭解情況,和兄弟們商量,慢慢圖謀。為什麼雍正在坐穩皇位後的幾年裡,會對這幾個兄弟一個個地殘酷打擊,就是因為這些人一直不服,一直試圖起事。而且,在康熙之前的後金及清朝皇位的傳承,都是要經過大家推舉的。因此,胤禵肯定覺得回去後,可以再慢慢想辦法。

二是他雖然是撫遠大將軍,但是他不像前期的皇子,一開始就統領軍隊,掌管八旗,他這一代皇子,是一直在皇宮中養尊處優的,與軍隊幾乎沒有什麼聯繫。與將領們也沒有建立絕對的信任,那些將領們不一定聽他的。再說,那些將領們的家眷都在京城,一旦造反,這些家眷們肯定都只有一死,所以肯定都不太願意跟著他造反。

三是胤禵雖然掌管西北軍,但是兵力相對於全國,其實是很少的一部分,只有十多萬人。再加上軍需及後勤都由川陝總督年羹堯控制著,而西北方準噶爾部又不太平。可以說,如果他起兵,將受到兩面夾擊,毫無勝算。

(年羹堯)

四是康熙的這些兒子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滿漢文化的薰陶下,都是有節持禮的人,一般不會走到造反那一步。

因此,最終胤禵雖然滿心悲憤,但還是沒有造反,規規矩矩回去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所謂“老十四”就是指康熙帝的第十四子、雍正皇帝的同父母兄弟愛新覺羅·胤禎,雍正即位後被迫改名愛新覺羅·允禵。歷史上真實的十四阿哥允禵聰明過人、才能出眾、個性爽直、重情重義,九阿哥胤禟曾說:“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一般認為,允禵是康熙繼承人的有力爭奪者;但是手握重兵的他為什麼對四阿哥胤禛即位基本沒有什麼軍事動作,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依據正史,雍正是康熙遺旨指定的合法繼承人,這就佔據了道統的最高正當性。雖然一直有傳言,雍正有篡改遺詔的行為,但是一直沒有有力的證據。這個道統也就是政治的正確性是很厲害的,比如三國蜀漢魏延造反、魏晉鍾會造反,他們的部下都譁變,並沒有跟隨主將隨波逐流就是這個原因。更不要說當時允禵所部都在西藏、甘肅等塞外苦寒之地,久戰之後人心思歸,這些將士的家屬、親人都在京城或皇統區,跟著老十四做師出無名的“叛亂”之事,他們既沒有膽量、也沒有意願,允禵作為光桿司令自然也不敢妄動。


其次,當時統籌糧餉、馬匹、軍器,總管西征大軍後勤的是甘陝總督年羹堯。年羹堯何許人也?雍正在潛邸時一手提拔起來、唯命是從的包衣奴才,年羹堯妹妹年秋月還是雍正的側福晉。年羹堯就是雍正一手佈設的一顆釘住允禵的有力棋子。大軍遠征打的就是糧餉、後勤,在康熙逝世後年羹堯已經依照雍正的指示將大軍的糧餉由以往的按月供給改為“按日供給”,允禵如有妄動,年羹堯斷絕一切供給並謹守關隘,大軍數日就會譁變生亂,不可用事!



另外,臃腫天時、地利、人和條條佔盡。他先在康熙重臣張廷玉、隆科多、馬奇等的擁戴上已經登上皇位,掌管京畿重地武裝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已經死心塌地跟隨雍正,京城周圍的豐臺大營等也在十三阿哥的完全控制之下。整個北京城已經按部就班做好了以逸待勞的萬全準備和精心佈置,遠在數千裡之外的老十四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得到先皇薨世和新皇即位的消息,除了能使點小性子以為,實際上也是無能為力。

儘管如此,雍正帝登基後還是很不客氣地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又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老十四不是不動,想動,怎麼動?以什麼名義動?還有更重要的是誰來供應糧餉?

牽一髮而動全身,沒有糧餉當兵的是不會和你大將軍王走的。哪怕你是皇上,沒有糧餉也是扯淡!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老爺子不行了,操勞一輩子的康熙帝要撒手人寰西去,這些作為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是一清二楚,他的心理已經沒有了定海神針。為什麼?

首先沒有奉詔,他就不敢動。師出無名的事作為大將軍王不是不懂,如果老十四阿哥胤禵敢動就是一個謀反罪等著你!另外糧草怎麼辦?糧草已經讓年羹堯控制死了,由原來的一個月供應改為以日計算。


沒有自由的大將軍王

雍親王四阿哥胤禛的這部棋下的好就好在年羹堯的身上,作為提督的年羹堯兼著甘肅巡撫,主要任務就是“保證西路大軍的糧草供應”,怎麼保證,這哪是保證?分明是控制!

此時此刻的大將軍王明白了,自己是一位沒有自由的大將軍王,出了打仗,剿滅判匪噶爾丹,他沒有其他的自主權。

接到朝廷發來的康熙帝駕崩的消息已經是幾天以後的事了,皇十四阿哥胤禵這位大將軍王不敢輕舉妄動,動了,年羹堯就可以整死他。

上諭說的明白;著令皇十四阿哥大將軍王胤禵可帶隨從入京奔喪!

另外;大內侍衛圖裡深就在來接他的路上,老十四明白一切都涼了!

(上圖片來自翟文明先生編撰《康熙圖傳》詳細記載影印)

康熙帝生前的意圖

康熙帝於康熙五十七年做出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決定,那就是任命皇十四子為撫遠大將軍並晉升王爵,這就給皇子們一個錯覺,以為這就是康熙帝皇儲的舉動,豈不知是康熙帝為了分散八爺黨胤禩的勢力!

康熙帝對皇十四阿哥胤禵早就有評語:“皇十四阿哥胤禵最易鋌而走險,形同狗彘之阿哥”,在京容易生事,出征在外,減少了康熙帝身邊的威脅,離開京師之後如能擺脫八阿哥胤禩影響,便使康熙帝滿意。

圖裡深客氣的護衛回京

回京奔喪是作為皇子的孝心,老十四無奈上路,只帶了幾十名隨從,因為有旨意說的明白,不敢違旨。

路上有大內侍衛圖裡深名為護衛,實則押送,此時此刻的皇十四阿哥大將軍王已經失去了自由,他恨死了年羹堯,沒辦法;這是他自己挖的坑,還得自己去填,因為年羹堯出任甘肅巡撫還是他“舉薦”的!

正所謂:欲哭無淚默默行,昔日大將無威風,眼望京城夕陽下、無奈親兄是雍正!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日堯居k古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駕崩,隆科多宣讀遺照,四阿哥胤禛在暢春園繼位。有人會說,當時十四阿哥是後期奪嫡熱門人選,又是康熙親封的“大將軍王”,為什麼不起兵造反。

小燦哥的觀點是胤禵雖然握有幾十萬大軍,卻無力反抗。

雍正登基是名正言順,胤禵造反是師出無名

古代打仗,總要找個由頭,比如朱棣造反,打的是“清君側”的名號,胤禵打什麼名號呢?雍正繼位是有張廷玉、隆科多等大臣見證的,皇子阿哥都是磕過頭的。造反這玩意的風險太大了,罪名太大了,胤禵承受不了歷史的唾罵!

假如造反成功,胤禵皇帝以什麼名分示人,大臣之間見面不尷尬嗎?能有支持者嗎?你看趙匡胤那是黃袍加身,是萬不得已,推辭不掉才做的皇帝。胤禛是明搶皇位。

再說雍正繼位之時,胤禵遠在西北,以前的消息蔽塞,等他知道消息,準備造反,黃花菜都涼了。朱棣造反那都是謀劃好久的,朱棣為了造反成功,裝瘋賣傻好幾年,豬屎豬尿都敢吃,胤禵能做到嗎?

雍正拉攏人心,手段穩中有進

雍正繼位之後,是直接掌管軍隊的,豐臺大營掌握在自己手中,九門提督隆科多是胤禛的人,牢牢的把京城控制住,八爺黨都是乖乖俯首稱臣,別說胤禵千里奔襲來造反了,沒有消息沒有內應,怎能成功。

雍正不是朱允炆,當年朱允炆削藩,太冒進衝動,所有的叔叔一起幹掉,看似雷厲風行,實則太嫩,雍正怎麼做呢?安撫人心,賞賜金銀官職,八阿哥最先得到封賞重用,忍了四年,才開始對老八動手。

糧草不濟,胤禵被年羹堯掐住了喉嚨

年羹堯作為陝甘總督,把給胤禵的糧草供應由按月供給改為按日供給,這一條就掐住了胤禵的喉嚨。

清朝的兵制是給薪制,就是當兵的是領工資的,現在別說工資了,吃飯都成問題了,能有幾個人跟著胤禵造反呢?而朱棣不一樣,駐守燕京多年的親王,有振臂一呼,萬人呼應的能力,手下都是親兵,是能夠出生入死的人。

僅此以上三條,胤禵就是無力造反,只能乖乖交出兵權,對雍正俯首稱臣。



小燦哥說歷史


老十四不是按兵不動,而是沒有條件反抗。

首先老十四是遠在西北手握重兵而不是在京城手握重兵,對於京城的皇位繼承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等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的消息傳到西北前線之時,雍正帝的正統名分都定了,再行動黃花菜都涼了。

再說說實際的,康熙六十年,年羹堯被升為川陝總督,其職責之一就是負責老十四的大軍糧草供養。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年羹堯身為雍正帝心腹,靠著供應糧草就抓住了老十四的命脈,他就是想率領大軍回京逼宮也不可能。

雖然雍正繼位頗有爭議,但是最起碼當時雍正是有驚無險的在康熙帝駕崩當日就繼位了,新皇登基一般都要詔告天下,等京城變動傳到西北之時,新皇是雍正帝的消息早已傳遍全國。

正統之名已定之下,老十四率領大軍回京等同於造反,要知道在古代,名分是很重要的,並非可以說否定就否定。如果老十四當時手握重兵在京城,那麼康熙帝駕崩當日他率大軍逼宮將繼承人換為自己也可以,但是正統已定時候,他在西北在有所行動,風險就是呈幾何的增長,已經不能行動了。


再說說最現實的事,清朝身為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可是借鑑了之前朝代的無數經驗,像唐之藩鎮割據現象在清朝根本沒有條件實現,雖然康熙帝給予老十四天子親征的規格,但是並非不是沒有防範,首先老十四雖然有軍權,但是康熙帝之後將屬於老四陣營的年羹堯派為川陝總督,不敢百分之百的說為老四繼位鋪墊,最起碼是要用年羹堯來牽制老十四,使其只有軍權沒有政權,形成不了獨立的藩鎮條件,而年羹堯也確實牽制了老十四。

老十四在西北手握的重兵並非一個整體,而是戰事緊張之時全國各地派遣來的軍隊,主要有新疆、甘肅、青海等省的八旗和綠營部隊,這些軍隊尤其是八旗軍隊屬於中央朝廷軍隊,並非私人性質的軍隊,他們忠心的是皇帝。而且這些軍隊家眷大部分都分散在全國各地,他們跟著老十四造反可是要抄家滅族的,讓他們浴血奮戰博取功名可以,但是讓他們造反響應者必是寥寥無幾,說不定還會有人藉此控制老十四來邀功。

雍正帝繼位之後,老十四按兵不動,並非他想如此,而是沒有條件行動,所以按兵不動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了。


宋安之

不是按兵不動,是根本動不了!雍正繼位的時候,分兩次告訴老十四胤禵,間接奪了胤禵的軍權。

第一次,雍正派人告訴老十四胤禵說老皇帝康熙去世了,要趕緊回來奔喪。當時老十四率領大軍正在西北,於是老十四隻能輕裝簡從準備星夜兼程趕回北京。並且把大軍交給延信和年羹堯。




第二次,老十四胤禵趕回北京途中,雍正又派人告訴老十四胤禵,新皇帝已經登基了。這下子老十四胤禵才反應過來被雍正給欺騙了,這個時候也沒法折返,否則雍正必有行動。而且軍隊已經交給延信和年羹堯了,整個後勤都掌控在年羹堯手裡,而年羹堯是雍正心腹,這個時間回去,大軍也無法調動了。所以只能繼續回北京。


回到北京的老十四胤禵心有不甘,於是寫了奏摺諷刺雍正,被雍正軟禁,一直到乾隆登基。

要知道老十四是雍正的同母的嫡親弟弟,可見雍正之手段高超,冷血無情。


夜月下鳴蟬

向敬之

康熙病危時,領兵西北前線的老十四胤禎,不時派人至京城打探消息,且與老九胤禟互通情報。康熙駕崩,雍正即位,身為撫遠大將軍的胤禎收到內閣通知他交接兵權、回京守孝的通知後,雖有極大的不滿,但也只能認命,否則就是不忠不孝。

雍正必然想到了覬覦皇位的胤禎會有所行動,所以不是直接給他下發聖諭,而是以內閣通知他將兵符交予他交好的平逆將軍延信,與關係應該不錯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然後回京。畢竟給他下發內閣通知的四大總理大臣中,有一位他信任的胤禩,另外大學士馬齊也是原來支持胤禩的人。這樣的通知形式,使胤禎不會懷疑康熙傳位雍正的真實性。

即便是有所懷疑,胤禎也不敢輕舉妄動。

一、如果他起兵造反,敵軍必然會趁勢反撲,而他掉頭進京,就是分裂國家、反叛朝廷。謀逆與縱敵,都是凌遲與滅門之大罪。胤禎的妻兒都在京城,加之他天性重情義,投鼠忌器的同時也不夠狠毒。

二、太祖推行八旗分封制,強化屬人制度。胤禎為撫遠大將軍,領兵西征,那是為國家而戰,會受到八旗與綠營將士的支持。如果他鋌而走險,調轉槍頭,只會招致部下們的反對。各旗將士,沒有所屬旗主王爺的指令,那麼他們是不可能接受反叛的命令的。

三、胤禎的後勤補給,主要靠川陝總督年羹堯的總調度。如果沒有雍正舅哥年羹堯的絕對支持,或者主動提議,胤禎反叛也是寸步難行,反而會起事便成為國家公敵,招致群起攻之。

反叛只會加速滅亡,而認命卻有一線生機。在皇位旁落的十字路口,胤禎只能無奈地屈從。幾年後,年羹堯擁兵自威,但在雍正的一紙調令面前,也是別無選擇。這也是有清一代,手握重兵的將領或封疆大吏,在生死攸關處不敢反叛的客觀現實。


以禮觀書

在說在邊疆青海的十四王爺允禵,在軍中接到喪報,原想即刻帶兵入京的,老十四為何卻按兵不動了?這裡有幾個原因,一,沒有得到京城內應消息,不但在京城經常聯繫的允禩、允禟等人,就是自己的門客、幕僚、心腹大臣,別說一片紙,一封信,連一句話也沒有捎出來,京師什麼情形不清楚,難以決策。二,師出無名,因為老十四也弄不清傳位詔書傳位允禛是真是假,萬一是真,帶兵入京,那就是謀反,沒有弄清楚之前,不敢輕舉妄動。三,最主要的是沒有軍糧,軍糧只夠6天吃喝,如果率軍入京,路行不到一半,部隊就得餓垮,不要說進京打仗了,老十四發文給年羹堯要糧,年羹堯又推給了李衛,李衛稟貼說,保證部隊不會斷糧,如要軍中一日斷糧,請十四爺斬了奴才,說因下大雪,糧食只能一天一天往上補給,弄的老十四允禵也是沒辦法,因為大軍一動,運的可是金山銀山米山面山,這個軍糧問題一點保障也沒有,還讓雍正卡的死死的,在加上陝甘總督,甘肅巡府衙門三天兩頭拜催行期,把個允禵催的六神無主,捱了幾日,無奈之下帶著十個人回京。


夏有涼風61

“九龍奪嫡”是康熙年間眾皇子上演的一出爭位大戲,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傳位於四子”還是“傳位十四子”更是成了歷史留下的謎團。

暫且不論其真實性如何,我們從一些史料記載來看,皇四子與皇十四子的確不和,而且康熙更器重皇十四子一些,許他以重兵(大約二十幾萬)。雍正繼位時皇十四子是最有實力和他掰一掰手腕的,為何他沒有這麼做呢?在文史肆看來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雖然我知道這個可能性很小)。

皇位的爭奪戰中,兩兄弟分屬於不同的陣營,為了把自己放在那個最有利的位置上,雙方暗地裡不知道鬥了多少次,“親兄弟”名存實亡。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因素:烏雅氏。

作為兩兄弟的生母,雖然她不喜歡老四,雖然她多次給老四使絆子。但是我想說這都是因愛生恨呀,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個老媽對兒子特有的“撒嬌”方式,她有多討厭他,心裡就有喜愛他,她怎能忍心自己的骨肉相殘呢。(說不定在某個夜裡她拉著兩個兒子的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囑咐好了。)


第二個原因:不是不想,是幹不過。

雍正繼位時,老十四在哪裡?在大西北呢!具體點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等地!坐飛機過去要三、四個小時,高鐵十幾個小時。可那時候沒有呀!即使大軍能兵臨北京城下,估計猴年馬月了,累都累死了,打個毛線呢?

而且現實情況是他的大軍根本就來不了,據史料記載老十四在西北統領的二十幾萬兵將大都是八旗兵和綠營兵,換句話說這些兵的家人都是在宮中謀生活的人,一旦他們跟隨十四爺造反,首先遭殃的就是他們在宮裡的家人,何必呢?所以他們中大部分人不會響應老十四。


其次大西北是什麼地方?擱今天看都是欠發達地區,在古代更是,根本供應不起大軍的糧草,那時候西北駐軍的糧草全靠山東、河南等地供應。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連糧草都供應不足,還打什麼仗。

再然後即使兵馬齊整、糧草充足,能打過嗎?很懸,當時封疆大吏年羹堯可是在陝西坐鎮呢!年羹堯多能打大家都知道,而且有整個朝廷的支持,沿途各省各地都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料想打一支疲勞之師應該不難。

所以說老十四之所以沒這樣做,不是師出無名,而是他知道根本打不過,最後想了想還是算了吧,我不服,但我不跟你打。


文史肆

不是按兵不動,而是即便想動也沒有任何機會。

1、從古代通訊方面來說,老十四當時正在西北領兵,京城的消息,只能通過人工傳遞才能知曉,以當時的通訊條件,京城一旦有變,即便快馬加鞭最快也得十天半個月才能知曉,老十四就算有所動作,也需要時間來準備,等他準備完畢事,雍正早就做完了過渡工作,皇位坐穩他人很難有鬧事的機會,事實上當老十四得到父皇病逝雍正繼位,並要求他返回京的消息時,雍正早就控制了北京的局勢,接下來的發展也不由他說了算。



2、這一點很重要,就是雍正繼承皇位完全是正統,並且是康熙留下的聖旨所確認,雍正繼承皇位名正言順,老十四有什麼理由選擇反水?道義上公義上都無法通過。

3、老十四領兵在西北作戰,而糧餉一直由川陝的年庚堯負責提供,而年羹堯又是雍正的人,充足的糧餉供應,可以保證西北大軍作戰,但同時也更是制約西北大軍的重要保證,如果14爺敢在西北鬧事,川陝一帶的糧餉供應,隨時可以停止,當軍隊沒有了糧餉供應,尤其是老十四還沒有名正言順的鬧事理由,那西北的大軍最後會靠向誰就可想而知了。

4、康熙晚年,雍正初期隨著對軍隊的改革,清朝的軍隊已經不是入關前那種軍隊聽從於旗主,旗主聽從於皇帝的模式,任何軍隊都直接服從皇命,所以想入關前那種滿洲軍隊效命於旗主這個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老十四在西北統領的軍隊系由滿洲軍隊也有漢族軍隊,這兩支軍隊只根據之前的皇命,聽從於老十四的指揮,雖然十四爺在軍隊中也建立了一定的人脈,但根本不足以對抗皇命,所以當雍正繼承皇位時,西北軍隊只聽從新皇上的命令,十四也很快也會被架空,即便想有動作,也沒人跟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