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培訓市場該管管了!

對於近年來少兒培訓市場亂象頻出的情況,不少教育專家都把矛頭指向了家長,認為是家長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焦慮心態下“有病亂投醫”,導致少兒培訓市場出現野蠻生長。不可否認,近幾年少兒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的確有市場需求的刺激作用,但實際上,市場利益驅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門檻低、投入少、回報率高成為少兒培訓市場的關鍵詞,在巨大的利潤面前,早教班、英語班、少兒特長班、運動體能班等瘋狂蔓延。多數培訓機構宣稱“一切為了孩子”,利用家長們“為了孩子教育捨得花錢”的心理,不斷給家長灌輸“必須要上純英美外教課”“英語是孩子未來的必備技能”“繪畫可以激發孩子創造力”等觀點,讓家長覺得,如果不報某某培訓班,孩子就要落後於人甚至低人一等。在機構的成功忽悠下,家長們給孩子報課外班的熱情持續高漲,最終家長們的口袋扁了,而培訓機構卻賺得盆滿缽滿。

有需求就有供給,有供給勢必就要讓市場賺錢,只有這樣才能持續滿足需求並讓市場獲得長遠發展,這本無可厚非。然而,在掏空了家長的口袋後,這些培訓機構真正能提供物有所值的課程和服務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據瞭解,目前做少兒培訓的機構絕大多數是近幾年才成立的,由於準備不足、匆忙進入,很多機構還沒來得及獲得相關資質就開門迎客了。老師的來源更是雜七雜八,很多沒有教學資格,培訓一兩個月就上崗,更別提有經驗了。最重要的是,少兒培訓作為教育行業,卻很少有機構是本著教育的理想進入這個行業的,很多人只是覺得這個行業來錢快,想賺一筆就走。因此,想讓這些“動機不純”的機構真正對家長和孩子們負責,基本上成為天方夜譚。

課程與描述不符、只管收錢不管後續服務質量、野蠻對待孩子和家長甚至捲款跑路……面對不良商家一再挑戰消費者底線的行為,相關的約束機制和懲戒機制在哪裡呢?

據瞭解,在《民辦教育促進法》沒有修訂之前,社會上有很多少兒培訓機構只是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並不需要從教育主管部門領取辦學許可證,實質上處於監管真空狀態。而且,即便按照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少兒培訓機構需要先領取辦學許可證後才能進行工商登記,但少兒培訓機構在教學管理、教材、師資等方面仍然缺少相應標準。

在監管存在漏洞的情況下,不少機構打“擦邊球”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家長們遇到利益受損時經常被“踢皮球”,導致“有冤無處申”,這在打擊家長們消費信心的同時,也更加助長了不良機構的囂張氣焰,如此惡性循環往復。

“幼兒教育太需要良心和理想了!不要讓某些商人將教育發展成盈利的工具,更不應該讓市場亂象汙染了孩子們的眼睛。”這是一位家長的心聲,也是少兒培訓市場監管方最需要反思的地方。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提醒家長們加強理性消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加強對少兒培訓機構的監管已勢在必行。加強對市場的監管,不僅要對少兒培訓機構從辦學許可、設施條件等多方面進行考核,提高行業整體素質,更要通過信用體系等來建立黑名單制度,提高行業的准入門檻,增加不良商家的違法成本,讓少兒培訓市場迴歸理性,還教育一方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