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以这种粮食为主粮!可现在它却只是杂粮!

“黍”是一个颇具有诗意和历史底蕴的词汇,任何一个熟读古诗和古文的人都不会陌生,不论是诗经里还是唐诗宋词中都经常有它的身影,它确实是古代中国人的主食,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基础的温饱,它也名正言顺位列我国的五谷之中。

但是它为何在现代被人们抛弃,远离中国人的餐桌,只能以杂粮的身份来面对世人呢?这主要由比较深远的历史因素。

黍,古代中国人最主要的主粮。

笔者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不止一次的在基础教育的教材中看到黍的身影,但我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机会亲自品尝一下。当我知道它就是古代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来源的时候,我对其更加好奇了,我想对这个经常占据着故人味蕾的作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以这种粮食为主粮!可现在它却只是杂粮!

然后我才意识到,黍这个物种是我们的祖先率先培育出来的一个粮食物种,距今已经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中国人开始种植黍的时间和开始种植水稻的时间应该相差不大,都是在文明还没有形成雏形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对黍和水稻的驯化和种植。

所以,数千年前的神州大地,北方地区的先民们多以黍为主要食物来源,而南方地区的先民则以稻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秦汉时期。

强敌来袭,黍被驱赶出古人餐桌。

其实一直以来,黍和水稻都不是冲突的,真正将黍从古人主粮菜单中驱赶走,并长期取代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小麦是一个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很久,不过在秦汉时期才被规模种植,到了唐朝得淡了统治者的推广,在此之前,北方人们种植最多的还是黍。

究其原因,小麦的天生优势和农具的改良让它在这个历史节点打败了黍,并让其永远翻不了身。

因为相对而言,黍的产量比较低,在古代,产量低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高,人们愿意种植产量很高的作物。即便是在21世纪的当下,黍的产量只有不过只有麦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差距不管是何时都是令人感觉悲观的。促使人们有机会种植小麦,就不去种黍。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以这种粮食为主粮!可现在它却只是杂粮!

此外,小麦在营养和口感上更加适宜人所食用。小麦虽然需要脱粒后被做成面粉才能被人们所食用,但是它可以被做成各色各样的食物,面饼,面条,面汤,几乎可以被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所接受。

但是黍不行,它的口感较糯,做出来的食物太过于黏稠,不管是直接直接食用也好,还是做成其他食物也把,并没有小麦那么的普惠性,很多人并不喜欢那种口感。

此外,同等单位量的小麦所提供的热量比黍更加多,简单来说就是小麦比黍更加的挡饥,吃了小麦更让人不容易有饥饿感。单凭这一点,在古代人们就有充足的理由选择食用小麦。

现在,我国西北地区还有黍的种植,甚至被当作当地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黍米面做成的食物也都是颇具特色的各地小吃。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以这种粮食为主粮!可现在它却只是杂粮!

去过陕西的朋友想必都吃过黄馍馍,它的主要原料就是黍米面,将黍磨成面的产物。

而喝过正宗的蒙古奶茶的朋友也应该有印象,奶茶中的炒米其实就是用的黍米,当地也叫它大黄米。

虽然黍已经远离大多数国人的餐桌,但它依旧活跃在我们的视线里,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尝一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