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以這種糧食爲主糧!可現在它卻只是雜糧!

“黍”是一個頗具有詩意和歷史底蘊的詞彙,任何一個熟讀古詩和古文的人都不會陌生,不論是詩經裡還是唐詩宋詞中都經常有它的身影,它確實是古代中國人的主食,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基礎的溫飽,它也名正言順位列我國的五穀之中。

但是它為何在現代被人們拋棄,遠離中國人的餐桌,只能以雜糧的身份來面對世人呢?這主要由比較深遠的歷史因素。

黍,古代中國人最主要的主糧。

筆者在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不止一次的在基礎教育的教材中看到黍的身影,但我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更沒有機會親自品嚐一下。當我知道它就是古代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來源的時候,我對其更加好奇了,我想對這個經常佔據著故人味蕾的作物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以這種糧食為主糧!可現在它卻只是雜糧!

然後我才意識到,黍這個物種是我們的祖先率先培育出來的一個糧食物種,距今已經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了,中國人開始種植黍的時間和開始種植水稻的時間應該相差不大,都是在文明還沒有形成雛形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對黍和水稻的馴化和種植。

所以,數千年前的神州大地,北方地區的先民們多以黍為主要食物來源,而南方地區的先民則以稻為主要的食物來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秦漢時期。

強敵來襲,黍被驅趕出古人餐桌。

其實一直以來,黍和水稻都不是衝突的,真正將黍從古人主糧菜單中驅趕走,並長期取代的糧食作物是小麥。

小麥是一個外來物種,傳入中國的歷史很久,不過在秦漢時期才被規模種植,到了唐朝得淡了統治者的推廣,在此之前,北方人們種植最多的還是黍。

究其原因,小麥的天生優勢和農具的改良讓它在這個歷史節點打敗了黍,並讓其永遠翻不了身。

因為相對而言,黍的產量比較低,在古代,產量低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高,人們願意種植產量很高的作物。即便是在21世紀的當下,黍的產量只有不過只有麥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個差距不管是何時都是令人感覺悲觀的。促使人們有機會種植小麥,就不去種黍。

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以這種糧食為主糧!可現在它卻只是雜糧!

此外,小麥在營養和口感上更加適宜人所食用。小麥雖然需要脫粒後被做成麵粉才能被人們所食用,但是它可以被做成各色各樣的食物,麵餅,麵條,麵湯,幾乎可以被全世界所有的人們所接受。

但是黍不行,它的口感較糯,做出來的食物太過於黏稠,不管是直接直接食用也好,還是做成其他食物也把,並沒有小麥那麼的普惠性,很多人並不喜歡那種口感。

此外,同等單位量的小麥所提供的熱量比黍更加多,簡單來說就是小麥比黍更加的擋飢,吃了小麥更讓人不容易有飢餓感。單憑這一點,在古代人們就有充足的理由選擇食用小麥。

現在,我國西北地區還有黍的種植,甚至被當作當地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黍米麵做成的食物也都是頗具特色的各地小吃。

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以這種糧食為主糧!可現在它卻只是雜糧!

去過陝西的朋友想必都吃過黃饃饃,它的主要原料就是黍米麵,將黍磨成面的產物。

而喝過正宗的蒙古奶茶的朋友也應該有印象,奶茶中的炒米其實就是用的黍米,當地也叫它大黃米。

雖然黍已經遠離大多數國人的餐桌,但它依舊活躍在我們的視線裡,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嘗一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