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特別報導(九)唐家山堰塞湖 孤獨的水文守護者

狂風呼嘯的江邊,一棟孤獨聳立的三層白色小樓裡,除了兩位相依為伴的老人外,就只有兩隻狗和一片果樹林。而兩位老人守護的,卻是整個北川地區的水文安全。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九)唐家山堰塞湖 孤独的水文守护者

63歲的董國清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在做過赤腳醫生、建築工人之後,晚年會成為一名大山深處水文站的守護者。而他守護的正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因危險程度極高而聞名全國的唐家山堰塞湖。

地震撼山移河,在汶川大地震中,唐家山的半個山頭垮塌而下,阻塞河道,自成懸湖大壩。由於唐家壩堰塞湖位於澗河上游距北川縣城約6公里處,是北川災區當時面積最大、危險最大的一個堰塞湖。一旦決堤,下游將成一片汪洋。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九)唐家山堰塞湖 孤独的水文守护者

2008年,經過當地軍民連續2個多月的奮戰,堰塞湖危險已經排除。這個曾令國人牽掛、危機四伏的最大堰塞湖如今已化作一灣“人”字形的靜水,雖然沒了當初令人望而生畏的恐懼,但它依然是水文關注的焦點。

自從3年前成為唐家山水文站的固定值守員後,董國清夫婦至此沒有一天離開過水文站。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兩次水位監測報告,也成了兩人雷打不動的規定動作。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九)唐家山堰塞湖 孤独的水文守护者

而報告水位的通訊工具,除了手機,固定電話,更有短波電臺。而配備電臺的目的,就是防止惡劣天氣情況下,萬一通訊不暢,影響情況通報。

每天,董國清夫婦除了兩次報告水位,其他時間都是自行安排,可以種菜,養雞,摘果,但不能同時離開水文站。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九)唐家山堰塞湖 孤独的水文守护者

孤獨,是兩夫婦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最近的村民都在1裡之外,除此之外,他們見得最多的就是遮擋了前方大部分視線的大山,以及山腳下那一灣碧綠的江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