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年年都有高考狀元,這些狀元現在工作、生活上是怎樣的?

凡人無憂21698719

由於工作原因,我本人接觸過不下兩位數的高考狀元,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雖然背景各不相同,但最後的歸宿也是大同小異,應該說對於這個問題,我是很有發言權的。


一言以蔽之,這些高考狀元從一個角度來說,是方方面面都遠遠超出普通人;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高考狀元又泯然眾人矣

為什麼會有如此矛盾的結論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高考狀元是幾十萬裡挑一的精英,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便有偶然因素,但是公平考試製度篩選出來的高考狀元,在智商,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質甚至家庭背景等諸多方面比起常人來說,具有明顯的優勢。


就拿我接觸的很多位高考狀元來看,他們擁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在中學時代就已經展現出超出周圍環境的學霸屬性,性格的養成也比同齡人要早,很多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擁有二十多歲的心智水平。


試想一下,有這樣好的基礎,又就進入了北大清華這樣的優渥土壤,可想而知,這些高考狀元如果不出意外,必然還會持續保持著優秀和卓越。


所以很多媒體,喜歡弄個大新聞,比如偶然間出了個狀元落魄了,就大肆渲染,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產生一種“高考狀元普遍唱衰”的錯覺——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另一方面來說,高考狀元確實會普遍遇到挫敗感。


這話怎麼說呢?原來,應試教育本身有它的侷限性,一位清華的學霸告訴我:很多情況下,考680分需要話六成力,就可以上清華;但是如果你想考700分,拿高考狀元,往往需要花費十二分力。


這說明什麼?說明很多的高考狀元並不比考全省第5名,第10名,第20名的人聰明,而是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更為徹底的壓榨自己,以獲得高分數段的微乎其微的差距——我們知道,越高的分數,越往上越難,有點像登山,海拔1000米和1500米沒啥區別,但是等你上了珠峰之類的,海拔8000米以上,每向上挪動五米都很困難,就是這個道理。

而高考狀元很多是犧牲了拓展自己其他能力的時間,獲取應試上的高分。這些狀元到了大學之後會發現,大學需要的能力和高中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己唯一的優勢就是考試,但是這種考試能力的優勢其實沒有增加知識的深度,只是降低了犯錯誤的概率。


當自己為了把數學從145提高到考滿分而重複做題的時候,那些人大附中的同學們已經往後學到大學課程,並且在計算機上有所涉獵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狀元之所以成為高考狀元,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制度下的綿羊——他們必須非常順從這個制度,才能成為狀元。


但是整個社會遊戲,卻要複雜得多。成為頂尖的人物,往往不是讓你順從規則,而是讓你反抗規則,甚至顛覆或者創造規則——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像馬化騰這樣的社會精英,往往成績很不錯,但是遠遠不會達到狀元的水準。


最後,給大家幾個鮮活的案例:

狀元A,2003年南方某省高考狀元,非典那年數學很難,清華分數線只有580多分,但是此人考了684,比全省榜眼高出20多分。後來進入清華大學電子系,學業中等偏上,不如高中那麼耀眼,申請美本失敗之後進了港校,現在留在香港工作,比起同輩的電子系同學,算是平均水平。

狀元B,2005年南方某省文科狀元。當年接受報社採訪,登出照片,轟動一時,顏值頗為驚豔,顛覆了人們對於以往女狀元的印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未來的理想也是想當一個柴靜那樣的記者,因為可以為弱勢群體說話。後進入北京大學法律系,4年之後進入香港大學,再之後留美,就讀於美帝首屈一指的法學院。現已拿到美國國籍和紐約律師執照,在一白人結婚。

狀元C,2011年某省高考狀元,高考之前保送清華,高考裸分實際是前三,帶競賽加分的狀元。進入清華基科,大學四年,成績名列前茅,並且在社工,科研各方面都有所斬獲。畢業那年拿到了清華特獎,滿分成績單轟動全網,成了一時間的網紅。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師從世界著名信息論專家,先在美國進行科學研究,本科畢業就已經是博士的水平,迄今為止已經發了很多論文——此人算是高考狀元中的翹楚,一直保持著巨大優勢。


以上三位狀元,大抵上能夠說明問題——其中第三類算是極少數,大部分人是一二類居多。但無論是哪一種,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上富裕中產沒有問題,雖然大富大貴或者成為頂尖科學家很難,但是他們混得再差,其下限也是普通人努力的上限。


佩子臨

教育是我的主業,我來回答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多年前,有人曾統計高考30年來,各省高考狀元的狀況。

結果顯示這些狀元,很少成為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於是,有人據此來否定高考,抨擊應試教育。

看看,高考狀元都沒多大出息,你們還考考考,戕害未來的花朵。

其實,那些調查數據沒問題,但分析結果是錯誤的。

事實上,除了個別狀元因各種原因折墮,絕大多數的高考狀元,比一般的考生要好很多。


他們工作順利,生活滋潤,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相比的。

只因狀元是各省的第一名,人們就會按行業的最高的標準要求他們。

人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學習上的學霸學神,未必是工作生活中的完勝者。

兩天高考的超常發揮,不能保證狀元永遠都出類拔萃。

即使狀元不可能永遠在塔尖,但是,他們的高起點,高起步,也遠超普通一本二本的學生。

我在此無法一一舉例,去證明狀元們的工作生活有多好。



然而,可以肯定,就讀清華北大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狀元,他們的發展空間,就業前景,生活境況,要遠甩普通高校畢業生幾條街。這是大概率的估算。

吃不到的葡萄,未必就是酸的。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落後也一樣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正如僅可溫飽的窮屌絲,同情和可憐年收入千萬的富豪偶像,不是很可笑嗎?

總之,高考狀元再落魄,工作生活也不會比普通人差。

咱做好自己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別瞎操心啦!


小李滔滔

感覺這樣的問題意義不大,不用長期追蹤,我可以武斷的下個結論,有生活比較如意的,也有生活不太好;有事業有成的,也有事業平平的。如果依照比例計算,相對成功的比例,一定高於全國或全省同期高考考生成功的比例。但假如我的武斷是真的,又有什麼意義?狀元每年每省就只有文理科各一名,他們成功或失敗,與絕大多數考生而言有多大意義?幾乎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