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100強成果發布 前五蘇州占三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日訊 賽迪顧問近日發佈“2018年中國縣域經濟100強研究成果”顯示,百強縣總體發展水平較高,人均GDP為10.6萬元,實體經濟是縣域發展的主要動力,百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4.9萬億元,佔比53.8%。同時,百強縣消費需求旺盛,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8%。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賽迪顧問相關負責人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礎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活力也在縣域。”

東多西少、強省強縣

從分佈上,百強縣呈現區域不均、東部佔優的特點。百強縣東部地區佔74席,中部地區佔16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有2席。與2017年相比,東部地區席位減少2位,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各增1席。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振興發展初現成效。

同時,強省強縣,江蘇領先。在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佔6席,幷包攬前4位。江蘇、浙江、山東三省表現搶眼,分別佔25席、22席和19席。黑龍江、吉林、山西、甘肅、青海、寧夏、雲南等省份的縣域均無緣百強。

縣域經濟100強成果發佈 前五蘇州佔三席

 第二產業是發展主要動力

2017年,百強縣的土地總面積、總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0.5萬平方公里、9105萬人、8.2萬億元,以佔全國約2%的土地面積,不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1%的GDP。

百強成果顯示,第二產業是百強縣發展的主要動力。百強縣的三次產業結構為2.6:53.8:43.6。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9萬億元,佔比53.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3個百分點,也遠高於廣東、江蘇、山東等發達省份。百強縣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減少第二產業的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升第二產業整體供給體系的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科技創新為未來發展支撐

百強縣的人均GDP為10.6萬元,超過廣東、山東等發達省份,按照錢納裡工業化進程階段劃分,處於工業化後期。

賽迪顧問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何引導中國縣域從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轉向到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進而到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是處在工業化後期的中國縣域在新形勢下應當積極把握的機遇。”

消費需求旺盛

2017年,百強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萬億元,佔全國的8.5%,其中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6萬元)高出30.8%,與廣東省持平。

較高的收入水平是消費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百強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42417元、19955元,分別比全國水平高出17%、46%,也高於廣東、山東等發達省份,與江蘇省大體持平。

內生需求增長動力不足

成果顯示,百強縣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驅動,內生需求增長動力不足。2017年,百強縣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7萬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7.5%),但高於廣東、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依然是以投資作為主要內生動力,但在經濟新形勢下,積極刺激域內消費才是百強縣實現長足發展的基礎。”上述負責人指出。

百強縣中,8個縣域的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大於100%,78個縣域介於50%-100之間,表明大部分百強縣的經濟增長依賴投資驅動,僅少部分百強縣告別投資依賴,轉向消費、服務為主的經濟結構。

資本吸附能力弱

2017年,百強縣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0.1萬億元,較GDP體量相近的廣東省相去甚遠。同時,2017年百強縣人均存款額為11.1萬元,遠低於浙江的18.97萬元、廣東的17.42萬元和江蘇的16.18萬元,表明中國縣域金融資本活力不足。

賽迪顧問認為,百強縣應當在發展過程中注重金融市場的管理,優化資金融通渠道,使域內資本高效有序運轉,實現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聯動發展。

附:2018年中國縣域經濟100強榜單

縣域經濟100強成果發佈 前五蘇州佔三席

縣域經濟100強成果發佈 前五蘇州佔三席

縣域經濟100強成果發佈 前五蘇州佔三席

縣域經濟100強成果發佈 前五蘇州佔三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