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果,就必定有轮回

有因果就必定有轮回。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很简单,如果你稍微有点逻辑思维能力就能知道:有因果必定有轮回。

为什么?你看,有些恶人做了一辈子恶,他竟然这辈子没受到应有的惩罚;有些善人行了一辈子善,经常被人家欺负,到死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难道没有因果的天理了?

如果没有轮回的话,这等于没有因果了:行善没有善报了,作恶没有恶报了。这样的话也就等于否定了宇宙生命是有规律的,那么也就是说:所有的事情是偶然,是无序的。我想绝大多数受过基本教育的人是不认可的这样的世界观的。

所以说有因果必定有轮回,必定是有前生后世的。这一辈子作恶或者行善没有得到的果报到下辈子或者再下辈子去受报,这样轮回才符合因果的规律。

因果律是宇宙的自然法则

因果规律不是什么人发明的,也不是佛陀发明或者苦思冥想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自然的法则,是证悟者亲自证悟到、发现的宇宙规律,然后告诉我们普通人,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发现了某些定律,然后总结之后宣告世人一样,然后我们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并创造物质。

既然是宇宙自然的法则,如果仅仅以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水平,当然不可能完全看到、体验到。就像我们看不到水在天地循环的所有过程一样,我们只能看到海水、云、雨、雾气、阳光,但其实从微观的角度,水分子一直在天地循环着,这是可以通过有限的观察,加上我们的思考、探究、分析能力得到的正确结论。

那么佛教所宣说的因果的规律也是一样的,万事万物都有前因后果,人的生命遭遇,一生的兴衰起伏,所有遇见的人、所有的际遇也并非偶然。所谓“偶然”是因为我们凡夫只能站在“自己”个人的“有限”视角,所以很多事情的发生看上去是偶然,看不到前因后果。但这就代表没有因果了吗?“看不到”、“不相信”与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符合宇宙生命的规律是两码事。

佛教里讲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后果的。如果你相信伤害一个人会为自己带来相应的恶的果报,伤害一只大的动物会带来恶的果报,那么其实就有理由推演,并相信对所有生命乃至一只蚂蚁、蚊虫的伤害都会给自己带来相应的果报的。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站在自然法则的角度,这都是平等的。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人类的角度,我们或许会认为有些动物很低级,甚至对人类有伤害,所以它们应该被灭绝,被杀害。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物种的天性就是那样,我们又如何能去怪罪于它们呢?而且它们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它们的赶尽杀绝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呢?科学家早就说了,对物种的杀害,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气候等等等等,最后所得到的果报都会回馈到人类自己身上,这样的灾难其实早就发生了:泥石流、海啸等等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站在其他生物的角度,那么人类必定是最最“邪恶”的,因为人类对动物的伤害最为大规模,且最为残忍,那么是否就认为人类应该被消灭呢?这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说,从微观的个人的层面,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任何对其他生命的伤害,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果报。即使你现在看不到,但是或许哪一天果报就会显现出来了,只是我们可能没有那个智慧将这“果报”与当初的起因联系起来,追溯到真正的源头。

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如果深入地去观察并且思考,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宇宙生命的法则遵循着有因就有果的规律,那么也就必定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人有前生后世。

所以如果有人说“因果我相信一点,但轮回我不信”,这只能说明你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没有对这个问题深入地去观察、思考过。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特别是自然科学,它都是遵循因果规律的,如果离开了因果,任何科学定理都没有意义了,都不存在了。哪来的公理?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因果,哪来的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所有的定律都离不开因果。科学技术离开了因果就没有定律了。

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定理是无数次的重复,然后它还是正确的。你不管怎么试验它,它的因果在那里,不会错乱,这样才有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所有的物质文明、科技发展也都是建立的因果规律的基础上的,只不过那是多数人类发现、认可、并运用的因果规律。

然而,释迦牟尼佛与菩萨圣者们通过修行开发出更高的智能,能够清晰洞见普通人所“看不见”的前因后果,是广阔的宇宙生命的因果法则。

我们如果真的有科学的精神,那么用客观的、而非自我的角度去省察,一定会相信天地、宇宙间有因果法则,相信了因果就必定相信轮回了。道理很简单,只不过大多数的人受过去狭隘的唯物主义教育影响太深,其次,并未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过。

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宇宙生命的全盘思考

现在的人普遍缺乏哲学的思考能力,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不足。哲学、逻辑、科学并没有真正地在学校的教育中体现,那么普通人也就难以将科学精神、哲学的素养贯彻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真的很匮乏、单一,还是以应试为主,缺乏对宇宙生命的全盘思考与观察,缺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命教育。但是,很多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家,那些真正具备科学素养,对真理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在了解了佛教后,反而相当认同,并且深入学习,很多都成为了佛教徒,并且精勤修行。这两年比较出名的例如潘宗光教授、朱清时院士。其实西方有很多知识分子、科学家都笃信了佛教,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大规模的文化、政治、宗教运动后,当时正是佛教传入西方的开始。

其实,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代圣贤的教育都是从对宇宙、生命的认知开展的。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唐朝的人全民信佛,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儒家文化、道家修行的熏陶,人们普遍容易接受佛教思想,领会佛法的深义。历史上唐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宰相使臣,如果大家去看看他们的信仰,多是信仰佛教,且都在佛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与成就,例如宰相裴休、苏东坡、王安石等等,举不胜数。

皇帝、皇族信仰佛教的就更多了,著名的雍正皇帝是公认的开了悟的皇帝,也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他最常翻阅的是禅宗的著名论著《宗镜录》,他一生为国为民,积极治理国家,且弘扬佛教,俨然一个菩萨行者。难道这些人都是迷信不成?如果现代人有机会研读一下这些人的文章著述(不是学校考试的那些),或是他们对佛法的释义,一定会发现我们现代人在心智与道德上与之差距太大了,我们真的很鼠目寸光、心胸狭隘。

佛法研究生命的惯性定律

佛教说,我们所做的行为(身、语、意三门),没有一个行为会消失得不留痕迹的,都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印迹,形成一种惯性,或深或浅——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境遇,人或事,这种惯性又会涌现,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发动同样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也就是说,你只要做了就有惯性,这就相当于物理学讲的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定律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惯性定律,而佛法是研究生命的惯性定律,囊括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

生命的惯性定律就是,任何一个行为做了,都不会消失得不留痕迹,哪怕一个念头。诸如杀生等恶业所制造的印记永远不会消失,直到你尝到它不可避免的果报,因为你杀了,这种行为是有惯性的,哪怕你没有动手,但是你有这种“想杀”的心,都会有惯性,这种想要伤害其他众生的心,或者这种嗔恨心,就会有作用,有作用就有反作用,并且最终不可避免的恶果、相应的果报就会造成。

很多的现代人也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心态和观念是造就我们命运的主要原因。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看问题,生命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境遇。被很多人所推崇的《了凡四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自己当下的心态开始,佛教里讲“自净其意”,净化我们内心的恶习和不正确的、不符合宇宙法则的错误观念,这样命运就会改变。然而,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确实是有命数的,也就是我们讲的“随业漂流”。

佛陀发现的因果业报的法则:

1. 业果是丝毫不爽的。

2. 业果容易增长。为什么容易增长?因为人是有惯性的,他做了就是会重复,重复地增长。

3. 你所经验到的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不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

4. 你的行为所播下的业的种子,绝对不会被消耗,也绝对不会自动消失。

因此同样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恶行、恶念,都会有相应的恶果,因此应该立即被清净——这是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

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就是要从我们习惯性的错误观念、不良心态中抽离出来,清净那些恶的、不善的心。所谓清净就是要改过、要忏悔,要把它清除掉,清除恶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忏悔。这也是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最重要的功课,或者说修行。

有信仰的人都会重视忏悔,都会越来越仔细地省察我们的内心,时时觉照内心,不让我们的心随着外境走,不让心陷入不良的串习,及时地铲除不良的、恶的心态、心念,长养良善的、智慧的心态。

或许不少人也口上认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普通人如何定义“善”与“恶”?如何知道什么是应该培养鼓励的,什么又是应该断除的呢?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难道单单以我们的法律吗?

如果仅仅以我们凡夫的标准,那必定是狭隘局限,且充满错误的,因为我们没有圣者们的智慧,没有洞达宇宙生命的真相。因此要断恶行善,要改造命运就要遵循圣者们的教导,学习他们向我们传达的因果法则(五戒十善),并以此作为我们人生的指导,那么必定会为我们未来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利益。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很多人不愿意相信,其实一个根本的问题是自己的“傲慢”,因为他们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圣人”,他们不相信“圣人”有远超于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同时,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会认为:那些古人不可能有现在的人聪明,那些宗教人物多是被偶像崇拜的对象,被后人神话罢了。

这样的心态多多少少存在于很多的人心中,他们不愿意相信,也不知道我们的内在有更高的智慧和心智可以开发,可以使我们超越一般普通凡夫的生命形态,超越原来的认知水平。

这些种种的怀疑、成见,都会障碍我们以一个开放的、谦下的心去学习,这样也就难以汲取圣者们的智慧。

了解佛法,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爱的人负责

但我想,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那么就应该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真真正正地做一番认真的了解和探究,因为当你知道了真相后,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一开始不相信什么轮回、人有前生后世,不相信生命是无限的,生命还可以进化到更高的形态,如果你一开始就断然否认,那么其实是给自己断了后路,或许也断了你家人的后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在他们临终的时候帮助他们,因为你完全不信嘛。

但我想,一个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一个真正爱他人的人,他一定会为自己的长远未来做打算,也会为自己所爱的人的未来做考虑的。那么当他在听到佛教所宣说的世界观、生命观、六道轮回这些,他一定会去深入了解的,因为他不应该拿自己的未来的生命做赌注,随随便便就否认一些自己也并不完全确定的事情。

况且,如果真的如佛教所说,人在肉体死亡后,还有所谓的灵魂或者神识会继续下一期的生命,而这个时候,家人可以运用佛教的方法去帮助他到更好的地方、避免去不好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想,所有的子女更应该要去了解,哪怕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也应该认真地去了解、去探究、去看看是否真的是这样?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这样的方法去帮助自己至亲的父母亲友吗?

一个对自己负责,真正关爱他人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仅会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也一定会为他所爱的人的未来考虑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会希望我们都大学,好好念书,因为他们是在为我们的将来考虑,希望我们有很好的未来。或许我们不太喜欢读书,喜欢玩,但是父母培养我们,教育我们不就是希望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吗?那么了解佛教、学习佛法,对“因果轮回”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对生命的认识

还有一个错误的理念,就是“眼见为实”。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眼见为实,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X光、显微镜、高倍摄像仪等等的仪器呢?这不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眼睛具有局限性,甚至欺骗性吗?

研究认知科学的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了,人类所体验、经验到的世界并不客观。因为在另一个物种,比方说一只狗的境界中,它所看到的世界、它所闻到的世界,它所经验到的世界,就与人类不同,那么到底哪个是客观的世界呢?这些问题在佛教的唯识宗里都有答案。包括我们的第六意识,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欺骗性,现代科学才刚刚触及这一课题。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往往要把所有心中的问题全部搞清楚了才愿意相信。但是,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佛法是生命的教育,它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体会、体悟的,因为提升生命、证悟真理需要在行动中去体验的。

佛教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修持、实践、解行并重,只是在理论上去研究,那么是永远不会真正体会到佛法的真意的。就好比,你想去登山,如果你只是拿着一张地图,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你把地图的每一个环节都背了出来,你也不可能真正领略这段旅程的风景,因为你从来没有踏出过一步。

而那些迈出脚步的人,当他带着地图踏上这段旅程,即使他只攀爬了50米,他也会看到原先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风景,并且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因为他亲自看到了,他看到了山上的景色,他俯视山下,看到了在山下的人们,这种体验、这种更为广阔的生命视角会增加他对这段旅程的信心与决心。这就是迈出脚步的人与光拿着地图原地踏步的人的区别。

所以学习佛法,确实需要仰赖一份“信心”,这种“信心”有别于普通的迷信。这种“信心”是建立在一定的思考、认知水平之上的,但同时还必须具备谦卑、开放的态度,也就是佛教里讲的“恭敬心”和“清净心”。这两点,也基于认识到我们凡夫的智慧与能力极其有限,并且在内心真实地观察、体会到人类普遍性的生命问题、共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份心态,那么学习佛法、思维佛法,才会更为客观,且入心。

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的诸佛,还有诸多菩萨圣者们向世人所传达的信息确实是超越我们凡夫的视角和认知水平的,宇宙也确确实实是有真理存在且可寻、可体证的,而不是一些人所秉持的“不可知论”的观点。

“不可知”,是因为普通凡夫的心智水平有限而已。随着心智的提升,内在智慧的开发,生命的形态有更高的维度可以发展,切不要以为我们人类就是这宇宙的中心、最高级的物种,这其实是我们最大最大的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