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果,就必定有輪迴

有因果就必定有輪迴。這個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很簡單,如果你稍微有點邏輯思維能力就能知道:有因果必定有輪迴。

為什麼?你看,有些惡人做了一輩子惡,他竟然這輩子沒受到應有的懲罰;有些善人行了一輩子善,經常被人家欺負,到死的時候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回報……難道沒有因果的天理了?

如果沒有輪迴的話,這等於沒有因果了:行善沒有善報了,作惡沒有惡報了。這樣的話也就等於否定了宇宙生命是有規律的,那麼也就是說:所有的事情是偶然,是無序的。我想絕大多數受過基本教育的人是不認可的這樣的世界觀的。

所以說有因果必定有輪迴,必定是有前生後世的。這一輩子作惡或者行善沒有得到的果報到下輩子或者再下輩子去受報,這樣輪迴才符合因果的規律。

因果律是宇宙的自然法則

因果規律不是什麼人發明的,也不是佛陀發明或者苦思冥想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自然的法則,是證悟者親自證悟到、發現的宇宙規律,然後告訴我們普通人,就像科學家做實驗,發現了某些定律,然後總結之後宣告世人一樣,然後我們運用這些規律來指導我們的生活,並創造物質。

既然是宇宙自然的法則,如果僅僅以我們普通人的認知水平,當然不可能完全看到、體驗到。就像我們看不到水在天地循環的所有過程一樣,我們只能看到海水、雲、雨、霧氣、陽光,但其實從微觀的角度,水分子一直在天地循環著,這是可以通過有限的觀察,加上我們的思考、探究、分析能力得到的正確結論。

那麼佛教所宣說的因果的規律也是一樣的,萬事萬物都有前因後果,人的生命遭遇,一生的興衰起伏,所有遇見的人、所有的際遇也並非偶然。所謂“偶然”是因為我們凡夫只能站在“自己”個人的“有限”視角,所以很多事情的發生看上去是偶然,看不到前因後果。但這就代表沒有因果了嗎?“看不到”、“不相信”與是否真實存在、是否符合宇宙生命的規律是兩碼事。

佛教裡講我們所有的行為,包括思想、語言、身體行動,都會給自己帶來後果的。如果你相信傷害一個人會為自己帶來相應的惡的果報,傷害一隻大的動物會帶來惡的果報,那麼其實就有理由推演,並相信對所有生命乃至一隻螞蟻、蚊蟲的傷害都會給自己帶來相應的果報的。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關聯的,站在自然法則的角度,這都是平等的。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人類的角度,我們或許會認為有些動物很低級,甚至對人類有傷害,所以它們應該被滅絕,被殺害。這其實是一種狹隘的世界觀。物種的天性就是那樣,我們又如何能去怪罪於它們呢?而且它們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對它們的趕盡殺絕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呢?科學家早就說了,對物種的殺害,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環境、氣候等等等等,最後所得到的果報都會回饋到人類自己身上,這樣的災難其實早就發生了:泥石流、海嘯等等等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站在其他生物的角度,那麼人類必定是最最“邪惡”的,因為人類對動物的傷害最為大規模,且最為殘忍,那麼是否就認為人類應該被消滅呢?這是從宏觀的層面來說,從微觀的個人的層面,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任何對其他生命的傷害,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果報。即使你現在看不到,但是或許哪一天果報就會顯現出來了,只是我們可能沒有那個智慧將這“果報”與當初的起因聯繫起來,追溯到真正的源頭。

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的人,如果深入地去觀察並且思考,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宇宙生命的法則遵循著有因就有果的規律,那麼也就必定相信生命是有輪迴的,人有前生後世。

所以如果有人說“因果我相信一點,但輪迴我不信”,這隻能說明你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欠缺,沒有對這個問題深入地去觀察、思考過。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特別是自然科學,它都是遵循因果規律的,如果離開了因果,任何科學定理都沒有意義了,都不存在了。哪來的公理?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的。離開了因果,哪來的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所有的定律都離不開因果。科學技術離開了因果就沒有定律了。

如是因、如是果,這個定理是無數次的重複,然後它還是正確的。你不管怎麼試驗它,它的因果在那裡,不會錯亂,這樣才有科學,科學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所有的物質文明、科技發展也都是建立的因果規律的基礎上的,只不過那是多數人類發現、認可、並運用的因果規律。

然而,釋迦牟尼佛與菩薩聖者們通過修行開發出更高的智能,能夠清晰洞見普通人所“看不見”的前因後果,是廣闊的宇宙生命的因果法則。

我們如果真的有科學的精神,那麼用客觀的、而非自我的角度去省察,一定會相信天地、宇宙間有因果法則,相信了因果就必定相信輪迴了。道理很簡單,只不過大多數的人受過去狹隘的唯物主義教育影響太深,其次,並未對這個問題深入思考過。

我們的教育缺乏對宇宙生命的全盤思考

現在的人普遍缺乏哲學的思考能力,這也是中國教育的不足。哲學、邏輯、科學並沒有真正地在學校的教育中體現,那麼普通人也就難以將科學精神、哲學的素養貫徹進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教育真的很匱乏、單一,還是以應試為主,缺乏對宇宙生命的全盤思考與觀察,缺乏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生命教育。但是,很多中國和西方的科學家,那些真正具備科學素養,對真理有追求的知識分子,在瞭解了佛教後,反而相當認同,並且深入學習,很多都成為了佛教徒,並且精勤修行。這兩年比較出名的例如潘宗光教授、朱清時院士。其實西方有很多知識分子、科學家都篤信了佛教,尤其是經歷了上世紀50-60年代西方大規模的文化、政治、宗教運動後,當時正是佛教傳入西方的開始。

其實,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古代聖賢的教育都是從對宇宙、生命的認知開展的。佛教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宗教,唐朝的人全民信佛,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有儒家文化、道家修行的薰陶,人們普遍容易接受佛教思想,領會佛法的深義。歷史上唐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宰相使臣,如果大家去看看他們的信仰,多是信仰佛教,且都在佛法上有很高的造詣與成就,例如宰相裴休、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舉不勝數。

皇帝、皇族信仰佛教的就更多了,著名的雍正皇帝是公認的開了悟的皇帝,也就是明心見性的人,他最常翻閱的是禪宗的著名論著《宗鏡錄》,他一生為國為民,積極治理國家,且弘揚佛教,儼然一個菩薩行者。難道這些人都是迷信不成?如果現代人有機會研讀一下這些人的文章著述(不是學校考試的那些),或是他們對佛法的釋義,一定會發現我們現代人在心智與道德上與之差距太大了,我們真的很鼠目寸光、心胸狹隘。

佛法研究生命的慣性定律

佛教說,我們所做的行為(身、語、意三門),沒有一個行為會消失得不留痕跡的,都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印跡,形成一種慣性,或深或淺——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境遇,人或事,這種慣性又會湧現,驅使我們的身口意,發動同樣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業力”。也就是說,你只要做了就有慣性,這就相當於物理學講的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定律是研究物質世界的慣性定律,而佛法是研究生命的慣性定律,囊括了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

生命的慣性定律就是,任何一個行為做了,都不會消失得不留痕跡,哪怕一個念頭。諸如殺生等惡業所製造的印記永遠不會消失,直到你嚐到它不可避免的果報,因為你殺了,這種行為是有慣性的,哪怕你沒有動手,但是你有這種“想殺”的心,都會有慣性,這種想要傷害其他眾生的心,或者這種嗔恨心,就會有作用,有作用就有反作用,並且最終不可避免的惡果、相應的果報就會造成。

很多的現代人也越來越意識到:我們的心態和觀念是造就我們命運的主要原因。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種心態看問題,生命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境遇。被很多人所推崇的《了凡四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改變命運就是從改變自己當下的心態開始,佛教裡講“自淨其意”,淨化我們內心的惡習和不正確的、不符合宇宙法則的錯誤觀念,這樣命運就會改變。然而,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確實是有命數的,也就是我們講的“隨業漂流”。

佛陀發現的因果業報的法則:

1. 業果是絲毫不爽的。

2. 業果容易增長。為什麼容易增長?因為人是有慣性的,他做了就是會重複,重複地增長。

3. 你所經驗到的任何事物,沒有一個不是你過去行為的結果。

4. 你的行為所播下的業的種子,絕對不會被消耗,也絕對不會自動消失。

因此同樣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惡行、惡念,都會有相應的惡果,因此應該立即被清淨——這是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

要改變我們的命運,就是要從我們習慣性的錯誤觀念、不良心態中抽離出來,清淨那些惡的、不善的心。所謂清淨就是要改過、要懺悔,要把它清除掉,清除惡業的最好辦法就是懺悔。這也是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最重要的功課,或者說修行。

有信仰的人都會重視懺悔,都會越來越仔細地省察我們的內心,時時覺照內心,不讓我們的心隨著外境走,不讓心陷入不良的串習,及時地剷除不良的、惡的心態、心念,長養良善的、智慧的心態。

或許不少人也口上認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普通人如何定義“善”與“惡”?如何知道什麼是應該培養鼓勵的,什麼又是應該斷除的呢?這個標準又是什麼呢?難道單單以我們的法律嗎?

如果僅僅以我們凡夫的標準,那必定是狹隘侷限,且充滿錯誤的,因為我們沒有聖者們的智慧,沒有洞達宇宙生命的真相。因此要斷惡行善,要改造命運就要遵循聖者們的教導,學習他們向我們傳達的因果法則(五戒十善),並以此作為我們人生的指導,那麼必定會為我們未來的生命帶來極大的利益。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很多人不願意相信,其實一個根本的問題是自己的“傲慢”,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所謂的“聖人”,他們不相信“聖人”有遠超於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同時,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會認為:那些古人不可能有現在的人聰明,那些宗教人物多是被偶像崇拜的對象,被後人神話罷了。

這樣的心態多多少少存在於很多的人心中,他們不願意相信,也不知道我們的內在有更高的智慧和心智可以開發,可以使我們超越一般普通凡夫的生命形態,超越原來的認知水平。

這些種種的懷疑、成見,都會障礙我們以一個開放的、謙下的心去學習,這樣也就難以汲取聖者們的智慧。

瞭解佛法,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愛的人負責

但我想,如果你是一個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那麼就應該秉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去真真正正地做一番認真的瞭解和探究,因為當你知道了真相後,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顯而易見,如果我們一開始不相信什麼輪迴、人有前生後世,不相信生命是無限的,生命還可以進化到更高的形態,如果你一開始就斷然否認,那麼其實是給自己斷了後路,或許也斷了你家人的後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在他們臨終的時候幫助他們,因為你完全不信嘛。

但我想,一個真正對自己負責的人,一個真正愛他人的人,他一定會為自己的長遠未來做打算,也會為自己所愛的人的未來做考慮的。那麼當他在聽到佛教所宣說的世界觀、生命觀、六道輪迴這些,他一定會去深入瞭解的,因為他不應該拿自己的未來的生命做賭注,隨隨便便就否認一些自己也並不完全確定的事情。

況且,如果真的如佛教所說,人在肉體死亡後,還有所謂的靈魂或者神識會繼續下一期的生命,而這個時候,家人可以運用佛教的方法去幫助他到更好的地方、避免去不好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想,所有的子女更應該要去了解,哪怕是為了自己的父母也應該認真地去了解、去探究、去看看是否真的是這樣?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這樣的方法去幫助自己至親的父母親友嗎?

一個對自己負責,真正關愛他人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不僅會為自己的未來考慮,也一定會為他所愛的人的未來考慮的。就像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會希望我們都大學,好好唸書,因為他們是在為我們的將來考慮,希望我們有很好的未來。或許我們不太喜歡讀書,喜歡玩,但是父母培養我們,教育我們不就是希望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未來嗎?那麼瞭解佛教、學習佛法,對“因果輪迴”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的行為取決於他對生命的認識

還有一個錯誤的理念,就是“眼見為實”。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眼見為實,那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X光、顯微鏡、高倍攝像儀等等的儀器呢?這不就已經說明了我們的眼睛具有侷限性,甚至欺騙性嗎?

研究認知科學的科學家們早就發現了,人類所體驗、經驗到的世界並不客觀。因為在另一個物種,比方說一隻狗的境界中,它所看到的世界、它所聞到的世界,它所經驗到的世界,就與人類不同,那麼到底哪個是客觀的世界呢?這些問題在佛教的唯識宗裡都有答案。包括我們的第六意識,都有相當大的侷限性、欺騙性,現代科學才剛剛觸及這一課題。

還有一種情況,很多人往往要把所有心中的問題全部搞清楚了才願意相信。但是,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佛法是生命的教育,它是需要我們通過實踐去體會、體悟的,因為提升生命、證悟真理需要在行動中去體驗的。

佛教有完備的理論體系,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修持、實踐、解行並重,只是在理論上去研究,那麼是永遠不會真正體會到佛法的真意的。就好比,你想去登山,如果你只是拿著一張地圖,從頭看到尾,再從尾看到頭,你把地圖的每一個環節都背了出來,你也不可能真正領略這段旅程的風景,因為你從來沒有踏出過一步。

而那些邁出腳步的人,當他帶著地圖踏上這段旅程,即使他只攀爬了50米,他也會看到原先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風景,並且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因為他親自看到了,他看到了山上的景色,他俯視山下,看到了在山下的人們,這種體驗、這種更為廣闊的生命視角會增加他對這段旅程的信心與決心。這就是邁出腳步的人與光拿著地圖原地踏步的人的區別。

所以學習佛法,確實需要仰賴一份“信心”,這種“信心”有別於普通的迷信。這種“信心”是建立在一定的思考、認知水平之上的,但同時還必須具備謙卑、開放的態度,也就是佛教裡講的“恭敬心”和“清淨心”。這兩點,也基於認識到我們凡夫的智慧與能力極其有限,並且在內心真實地觀察、體會到人類普遍性的生命問題、共性的問題。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份心態,那麼學習佛法、思維佛法,才會更為客觀,且入心。

釋迦牟尼佛,以及過去的諸佛,還有諸多菩薩聖者們向世人所傳達的信息確實是超越我們凡夫的視角和認知水平的,宇宙也確確實實是有真理存在且可尋、可體證的,而不是一些人所秉持的“不可知論”的觀點。

“不可知”,是因為普通凡夫的心智水平有限而已。隨著心智的提升,內在智慧的開發,生命的形態有更高的維度可以發展,切不要以為我們人類就是這宇宙的中心、最高級的物種,這其實是我們最大最大的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