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失業很可怕,但可怕的是失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

最近許多年齡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的人在討論一些共性的話題:“現在工作不滿意,可又不敢跳槽,因為離開了現在的單位,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

還有的境遇更悽慘:昨天還按部就班地上班,今天一早就被人事通知被辭退了。

人到中年,失業很可怕,但可怕的是失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

人到中年,失業很可怕,但可怕的是失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視頻挺火。事情的起因是,唐山市取消了周邊的路橋收費站。對於收費站的員工而言,取消收費站意味著“中年失業”。在視頻中,這些面臨失業的員工在下崗安置問題上和領導產生了爭執——說好要幹一輩子的鐵飯碗,怎麼說沒就沒了?員工抱怨:我們把青春都耗費在這裡了,現在我36歲了,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

這意味著以自己現在的能力,想重新找一份和收費站同等薪資待遇的工作,可能性極低。即便找到了,過去安逸閒適的經歷,也使他們難以適應強度更高的工作。收費人員失業只是極端例子,其實大部分職場人都是“收費人”,那麼怎樣才能避免“被”失業呢?

剛進入一個新的公司,從事一個新的職業,初期半年,很容易讓自己學習。它一定不舒適,因為總會有很多新知識、新要求、新方法,但也不至於感到恐慌。在這半年的過程中,你的心理總是處於緊繃的、向上的狀態,不那麼舒服,總有小擔心,怕自己做不好被領導批評,更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你對自己的狀態以及狀態變化十分敏銳。

之後的一年甚至幾年裡,多數人熟稔自己的工作,企業也不會對個人有能力上的新要求,制定的各種指標,達標就發績效獎金。此時,你的心態便從忙碌進入了舒適。

許多職場老人會說:“我們經常加班、出差,工作還是很忙。”但是這種忙,是很“舒適”的忙,工作內容跟當初沒什麼兩樣,在這個舒適區裡,你做的是苦力活兒,而心態是放鬆的,這反而減少了你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這也就導致了“五年的經驗無非是一年的經驗重複了五年而已”。

人到中年,失業很可怕,但可怕的是失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

不少職場人,在一些大型企業幹了很多年,慢慢開始趨於安逸,開始有一種“養老”的心態。因為每天只要按部就班地勤勤懇懇地把事情做完就好了。逐漸就失去了對“市場的敏銳度”。許多人也害怕這份“穩定”,怕自己成為溫水裡的青蛙,他們一直想跳出這個舒適區,甚至網上有許多關於如何跳出舒適區的攻略。但是當真正要離開的時候,才發現怎麼也跳出不來。

這時他們才發現:所謂的“穩定”,很多時候是掌控在別人手中。其實這才是最大的不穩定,並且穩定的工作缺乏高強度的競爭,也無法提供自身技能與經驗的積累。

華為裁員35歲以上的員工,引起職場人尤其是一線城市白領們的大恐慌,職場35歲現象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在華為,很多人都是工作高度細分的“螺絲釘”,應屆生取代老員工,用時短,成本低。要想不會中年“被”失業,就應該保持應有的警惕,提高生存能力,努力發掘自身的能力,讓自己不能輕易被別人替代。

想要中年不失業,我們只需要做到一點就夠了,時刻問一下自己:現在的我,離開這家公司,有核心競爭力嗎?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工資待遇應該是逐年上漲的,尤其是在工作穩定了又沒發生金融危機的當下,為什麼有些人工資不僅不漲,反而出現了下滑甚至還有人丟了飯碗呢?

應該說,導致失業或者變相降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業績下滑,崗位人員過剩,但眼下智能機器人替代簡單人工,成了很多基層員工失業的最大風險。

由於人工智能擁有遠超過人類的理性思考能力,所以未來很多人將會面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機。就這一點,李開復也曾在《奇葩說》中直言不諱道,“未來十年中,人類社會將會有50%的職業類型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在現實中,很多“鐵飯碗”、“金飯碗”的員工被裁掉後,會產生不解、憤怒的負面情緒,他們都覺得,這麼大的公司,自己可以靠著它錦衣玉食一輩子,沒成想卻會中年失業。

人到中年,失業很可怕,但可怕的是失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

做好5年內失業的準備,保留失業後重新就業的能力才是明智之舉。那些失業後找不到工作的人,大多都拿著還不錯的薪資,滿足於“螺絲釘”的定位,卻忽視了對外界的關注和職業危機感,沒有學習新技能,沒有結識新人脈,沒有開拓新財路,失去了競爭力。那種自己可能失業的危機感,維持對外界聯繫的緊迫感,和讓自己保持到哪裡都能生存下去的狼性,都被忽視了。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一定有過不想朝九晚五上班的時候,但是,在面對家庭、孩子、房貸、車貸等多重壓力時,我們是恐懼失業的。誰都不想失業,但未來也難以預料。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得認真思考,如果失業突然找上門,你有能力應付嗎?你該怎麼辦?

失業潮的來臨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失業,總會有部分人能成功留在崗位上,甚至是獲得職位晉升。在職場競爭中,“適者生存”無疑是部分人留下來的最好解釋。因此,花點兒資金和時間來投資自己,主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無疑也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多一分獲勝的可能。要知道,真正的鐵飯碗不是矗立在地面上的公司,而是你安身立命的本事。

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做不到不可替代,那麼還有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發展自己的“斜槓能力”,讓自己多才多藝。比如說,你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一旦人到中年,你被下崗了,在企業管理崗位上找不到新的工作,怎麼辦?或者你是“螺絲釘式”的技術人員,一旦公司裁到你,在市場上無法就業,你如何選擇?

如果是有“斜槓能力”的人,就可以在其他方面謀得職業,比如你英語好,可以從事翻譯工作;比如你文字功底強,可以到報社媒體行業就業;或者你口才好,可以從事一些需要溝通、推廣的工作;或者你業餘對古董鑑賞、服裝設計、書法、繪畫有很深的研究……你都可以把這些發展成你的“斜槓能力”,在失業後讓這些“斜槓能力”變成主業,隨時保持自己失業後找到飯碗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極易被忽視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有充足的備用資金支撐你度過失業期。提前準備好足額的生活應急資金,通常為月支出的3-6倍,以應對失業、意外事故等特殊原因帶來的資金需求。所以,一些月光族們也是時候為自己留個後路了,理性地規劃自己的支出吧。

總之,還是衷心地希望下一個失業的不是你和我,但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了,希望我們都能偷笑一下:幸虧我提前做好了離職轉行的打算,然後整裝待發,奔向下一個更高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