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功高震主,爲什麼他卻能獨善其身

公元前476年,吳國因中原爭霸,國內空虛,越國伐吳。公元前473年,吳敗,夫差自殺,勾踐成為新的霸主。助勾踐稱霸的范蠡,在功成名就時卻悄悄地離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范蠡捨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隱退而去呢?故事得從三十年前講起:

同樣是功高震主,為什麼他卻能獨善其身

范蠡,楚國三戶(今河南南陽)人。年輕時范蠡天資聰慧,未到20歲已小有名氣。但楚國的用人之道,非官二代不得入仕,范蠡出身貧寒,自然無緣從政。但此時出現一個人,改變了范蠡一生。他就是文種。

25歲那年,范蠡在文種勸說下離開楚國,去吳國謀職,當時吳國已經有兩個重量級人物,伍子胥和孫武。范蠡考慮,若留在吳國恐難有發展,於是輾轉到了越國。
同樣是功高震主,為什麼他卻能獨善其身

剛到越國時,越王還是勾踐的父親允常。由於范蠡和文種對越國風俗民情不甚瞭解,越王只給了他們“士”的名分,並未授於實職。直到公元前469年,允常死,勾踐繼位。吳王闔廬趁國喪之際,興兵伐越。但朝中眾說紛紜,大臣們意見不統一。這時,范蠡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和勾踐達成共識,舉旗扛吳。在檇李(今浙江嘉興)重創吳軍,闔廬因傷死亡,范蠡和文種也由“士”升級為“大夫”。

這裡插一句:大夫相當於當今部級,可以世襲,可以有自己的封地。

闔廬死後,夫差繼位,並厲兵秣馬,誓報父仇。

夫差繼位後二年,公元前494年,勾踐得知夫差苦練兵,預料某日會有一場惡戰,於是打算來個先發制人。范蠡對他說“昌盛時,要順應天道,盛而不驕;危難時,能夠遵循人道,濟世安民;處理政事,要遵循地道,遵循規律,有所節制”但勾踐不聽勸告,執意一戰。終於,兵敗會稽山。

勾踐兵敗後,聽從范蠡和文種的建議,一面向吳國俯首稱臣,受盡凌辱,一面臥薪嚐膽,伺機復仇。


同樣是功高震主,為什麼他卻能獨善其身

勾踐骨子裡有一種狼性,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為了達到目標,可以捨棄任何東西,甚至是妻兒,王者無情,霸者無義。公元前493年,勾踐和范蠡入吳,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奴役生涯。

一場由范蠡導演,勾踐主演的苦情大片上映。

勾踐不愧是出色的表演藝術家,如果放在現在,影帝非他莫屬。為了討好夫差,勾踐放棄所有的尊嚴,低三下四,委曲求全。將奇珍異寶,盡數奉上。忍受精神和身體的各種摧殘。夫差被矇蔽,以為勾踐真心降服,放鬆了警惕,貪圖享樂。後來他們用離間計,除掉了吳國第一大將伍子胥。

勾踐回國後,在范蠡建議下發展經濟,親民愛軍。十年休整,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大敗夫差。
同樣是功高震主,為什麼他卻能獨善其身

隨著新的霸主誕生,范蠡的官職也做到了上將軍。然而,他從勾踐的眼神中看出一股寒意。

范蠡不僅是個謀士,還是個讀心專家。他料想勾踐絕不是可共富貴之人,便歸隱了。後來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內容是: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文種接到信後,或許是留戀得之不易的地位,或許是不相信勾踐會如此絕情。故而,並沒有退去,只是稱病不朝。

公元前472年,勾踐召見文種道:“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

文種的謀略不在范蠡之下,只是識人斷物,尚欠火候。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知進而不知退, 終於落得身首異處。

范蠡由於急流勇退,得保性命,後來從商成為商業鉅子。假如不是當初他捨棄高官厚祿,又怎會有今日成就。

人生就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當曲終人散,該說再見的時候,就不要再狗尾續貂了。

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