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馮友蘭的四種境界,句句中肯,讀懂已成聖人

人生的四個境界 若是不管那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大師馮友蘭的四種境界,句句中肯,讀懂已成聖人

自然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象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其動機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大師馮友蘭的四種境界,句句中肯,讀懂已成聖人

道德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大師馮友蘭的四種境界,句句中肯,讀懂已成聖人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的價值 ——摘自《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