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的现状是怎样的?还有没有可以突破的空间?

布衣天罡

我自己小时候也想成为一名职业的象棋棋手,成为国家象棋大师,所以小时候的我跟过很多市级、省级水平的象棋老师学过棋,但由于自己参加少儿象棋比赛成绩不突出、天赋也一般,后来就一心读书考大学,放弃走职业象棋这条路了。所以我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感触很深,如果要达到象棋大师水平,我个人认为以下2点很重要:

第一,年龄越小越好,最好去棋院系统地学下棋

棋类运动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20岁不成国手,则下棋无望”。意思就是一个几岁的小孩从小学下棋,不管是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如果到了20几岁还不能出成绩,那么以后棋艺水平提升的空间就很小了。

这种现象是很好解释的,因为20岁上下的年轻人,注意力集中,身体素质好,没有其它的外在因素影响下棋,可以全身心投入去下棋,棋艺水平提升空间大。而上了年纪的人,因为工作、家庭、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花太多精力在下棋上面的,所以棋艺水平提升不大。

所以,在棋类运动中,你要有所作为,成名要趁早,学棋年龄越小越好,而要系统地学习棋艺知识的地方,自然是首选专业培训棋类运动员的各地棋院。

第二,棋类运动是一项智力竞技体育,所以下棋天赋必不可少

“天赋”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具体表现在棋类运动来说,就是下棋的棋感好、下棋有创新、下棋脑子转得快、能下出很多有创造性的棋。比如,有些棋,有天赋的职业棋手一眼就看出来了,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而我们一般的棋迷,就算花再多的时间也想不出来,这就是差距。当然了,在中国象棋领域,也有勤能补拙的励志例子,比如业余棋手黎德志和姚洪新,他们两位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付出,都在44岁的年龄获得了“国家象棋大师”称号,但这只是特例,这种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

再者,目前国内靠下象棋维持生计的职业棋手确实不多,每年可以参加职业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的棋手也不过区区几十人,还不到100人。而成为“国家象棋大师”的难度,打个比喻,清华、北大是目前国内最高的两个高等学府,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是万里挑一的话,那么成为“国家象棋大师”、“象棋特级大师”的棋手便是十万里挑一,这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如果题主年纪小,有志向往职业棋手这条路去走,这种追求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30、40几岁了,那么就没必要去浪费时间去强迫自己成为“国家象棋大师”了,最好的心态就是把下棋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在提高自己的下棋水平同时,业余爱好即可,不要过度沉迷。


象棋爱好者

这个应该大师回答才有资格回答。但对于一个多年爱好象棋水平也算业余可以的人来说不留个痕迹不合适。我觉得要想成为大师起码布局应该很全面,深度也要达到,中局貌似最复杂但是我认为中局恰恰是大师业余相对差别小的地方,子力较多,交换频繁,业余高手反而更好的把控。残局也是专业拉开业务的地方。因此要想成为大师必须重点提高开残,中局各种路面多有针对性练习。其实鸿沟看起来大,业余高手通过各种努力加一定的机遇是可以达到的。


奔跑的红牛666

象棋是一项群众基础非常广泛的娱乐活动,随着这几年商业比赛的推广,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这项活动,发展势头良好,如果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是可以调节身心,帮助孩子开发智力,但是若要想达到大师水平,那就要个人进行严格的训练,而且要有高水平的老师来亲自教学,真正能达到金字塔塔尖的位置,还要个人的悟性了,因为从事这项运动的人非常多,民间高手非常普遍,大师级别也就为数不多的几十位,这些人对象棋的理解和悟性都要比一般人要深,所以他们能达到顶尖的水平。

所以平时我们就当是消遣身心的一项活动罢了,偶尔切磋两局,权当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