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縣:興村富民「有一套」

慈利縣:興村富民“有一套”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百壽富硒稻米產業助力精準脫貧。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位於禾田居山谷的集裝箱酒店、帳篷露營。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杜仲王雄花茶葉採摘。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產業扶貧,洞溪辣椒。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江埡鎮佛塌坪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位於慈利縣三官寺鄉境內的張家界大峽谷,宛如世外桃源,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漁舟唱晚

■ 周 佳 張 笛 胡楊煜

2018年的夏日,慈利縣是熱鬧的,各政府部門脫貧攻堅“夏季攻勢”正如火如荼:

5月14日,慈利縣教育局召開了精準扶貧“夏季攻勢”動員會;6月11日,召開了交通行業扶貧2018年“夏季攻勢”推進會;6月12日,慈利縣房管局以“三個抓手”開展脫貧攻堅“夏季攻勢”……6月25日,慈利縣召開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13次會議,審議了《慈利縣強力推進2018年脫貧攻堅“夏季攻勢”四大攻堅行動方案》。

繼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之後,“夏季攻勢”又一次將慈利縣的扶貧工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最大底線工作來抓”,這是今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成都關於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強調的。而這也正是慈利縣脫貧工作的真實寫照。

旅遊扶貧:窮山溝走出“網紅村”

夏日炎炎,在溶洞裡吹涼風、吃小龍蝦;集裝箱變身酒店,帳篷裡與星空明月同眠;射箭、騎馬,感受北方漢子的“暢快淋漓”……誰曾想,這一切都發生在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羅潭村。

窮山溝裡走出個“網紅村”,吸引全國乃至韓國的遊客爭相前往“打卡”,如此熱潮皆歸功於慈利縣“旅遊+扶貧”的大膽探索。

羅潭村位於三官寺土家族鄉西部,緊鄰張家界大峽谷、武陵源黃龍洞、寶峰湖等名勝景區,得天獨厚的資源特質,讓羅潭的脫貧思路瞬間明朗了起來。

“發揮區位優勢,依託旅遊扶貧,服務核心景區,建設秀美村莊”。2015年,一場華麗的“蛻變”正式上演,短短3年,全世界的目光被這個小村莊吸引。

該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張家界潤輝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引進知名旅遊企業禾田居集團,打造張家界禾田居度假區(酒店+山谷),創新“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通過這種模式,農民及集體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每年土地(林地)總流轉租金3.8萬元,農戶每畝年收益600-3000元左右。

曾被遺忘在角落的小山村如今有了人氣,如何讓客人“留”得開心、“走”得不捨?羅潭村村支書杜修福帶領村民種起了桃、楊梅、桑葚,賞花、採果,一年四季皆景。“路修到哪,果樹就種到哪,有機肥栽種的桃今年一推出就大受歡迎。”杜修福滿臉掩飾不住的興奮。

度假區的紅火同時解決了附近村民勞務用工的問題。在禾田居山谷工作的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結束了外出務工的漂泊生活;而過去那些沒門路,守著田地發愁的村民如今不再為銷路擔憂,農副產品實現統一代銷促銷,達到每年200萬元以上的銷售量。

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140元增長到2017年的18300元,貧困戶由67戶253人遞減到2017年3戶7人,貧困發生率由31.94%降至0.88%,不少家庭更是開上了汽車。羅潭村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已一躍成為“全省脫貧攻堅示範村”、“全省黨建工作示範村”、“全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羅潭村的成功,引發慈利當政者思考:羅潭模式是否可複製?其他村如何做好旅遊扶貧文章?

趁熱打鐵,在全面深挖旅遊扶貧潛力後,慈利創新了四種旅遊扶貧模式。

——精品景區輻射“帶動”。隨著玻璃橋建成試營業,張家界大峽谷景區周邊4個村新增客棧21家、餐館7家,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21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5人),通過旅遊資源費和旅遊商鋪出租費分成,每年增收100多萬元。

——鄉村戶外線路“撬動”。先後開發四十八寨、黃花溪、紅巖嶺、美麗南山、甘溪溝、牧羊衝、大峽谷戶外運動基地等15條精品戶外線路,串聯全縣21個鄉鎮100多個村,其中貧困村47個,帶動沿線各村圍繞旅遊作文章、搞項目、促增收。

——發展旅遊商品“推動”。扶持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村,大力發展大鯢、翹板魚、綠殼蛋、蜂蜜、茶葉、葛根產品、富硒食品等名優土特產品。先後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07萬元,重點發展三合、象市鎮高山優質茶葉,新增茶葉基地面積2000畝,改造基地面積550畝。

——節會賽事“舞動”。充分利用節慶賽事等,積極舉辦萬福溫泉世界旅遊形象小姐大賽、五雷山“三月三”傳統廟會、“走千年茶馬古道,感受土家民俗文化”等活動,吸引遊客近10萬人次、,既豐富了該縣旅遊產品供給,又為貧困戶就業、農副產品外銷搭建了平臺,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

產業扶貧:富硒“花開”村興民富

仲夏時節,在慈利縣東嶽觀鎮陡溪村,漫山的茶園鬱鬱蔥蔥、蒼翠如海,茶農們忙著採茶、製茶,一片繁忙的景象。“我們這裡的茶富含硒這種長壽元素,有效成分含量高,銷路越來越好。”張家界古道源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唐植虎的話語裡滿是歡笑。

慈利天然富硒,土俗淳慈,得物產利,縣域內一半以上表層土壤、100多種農產品飽含長壽元素硒。

如何立足富硒厚土,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慈利縣牢牢抓住富硒產業飛速發展的風口,以“硒有慈利”縣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充分挖掘、利用、開發富硒資源,以富硒種養為依託,以富硒加工為支撐,以富硒開發為方向,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把慈利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優質農產品基地,通過富硒產業徹底拔“窮根”、栽“富苗”、開“富路”。

2017年11月,“硒有慈利”縣域公用品牌戰略發佈會在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上成功舉辦,“硒有慈利”一炮打響,成為整個農博會最大的亮點;2018年2月,“硒有慈利”首屆年貨節線上線下交易額高達1070萬元;2018年3月,在慈利縣杜仲雄花茶葉公益拍賣活動上,一盒250克的杜仲王雄花茶拍出了58萬元的“天價”……

如今,富硒產業在慈利按下了“快進鍵”,已形成以稻米、茶葉、果蔬為第一梯隊,以畜禽、水產品、中藥材為第二梯隊的一批富硒綠色產業,種植糧油97萬畝、柑橘30.8萬畝、杜仲15萬畝、商品蔬菜9萬畝、茶葉5萬畝,養殖大鯢38萬尾、生豬84.6萬頭,富硒基地達150多萬畝……產業集群效應不斷顯現;“康添”富硒米、“江埡”富硒魚、“早起鳥”富硒蛋……一大批富硒農產品品牌應運而生;一斤醜柑8元、一斤富硒大米20元、一斤杜仲雄花茶最低千元……慈利農產品由過去的“大路貨”轉型為“暢銷貨”,“硒”字號總產值達22億元,實現了物以“硒”為貴;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53家、家庭農場401家,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流轉土地面積達21.77萬畝,農機總動力58萬千瓦以上,各類農機具近15萬臺(套)以上,“三品一標”認證企業總數10餘家,認證產品28個,現代農業要素不斷增強。

以富硒強產業、以產業促融合,用發展產業的方式決勝脫貧攻堅,實現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雙贏。慈利堅持“授人以漁”的可持續扶貧理念,將促進貧困戶融入富硒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不斷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重點實施“富硒產業+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發揮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責任擔當和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在惠農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我自己種了2.8畝茶園,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4個月,一年下來,家庭收入有近3萬元,人均差不多5600元,生活越來越好。” 建檔立卡貧困戶楊群英每每談起現在的生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易地搬遷:挪出“窮窩”“住”進新生活

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這是慈利縣86838名貧困群眾的殷切盼望,更是萬千慈利扶貧人心頭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如何為這些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貌?

慈利用兩年的時間探索易地扶貧搬遷“慈利模式”,交出了一份答卷。

白牆黑瓦的新民居一幢挨著一幢,一條條筆直的水泥路將它們連接,綠樹成蔭,夏花盛開……如果不是屋後連綿起伏的大山提醒我們,一時間,竟以為走入了度假村。

這裡是江埡鎮佛塌坪村。走進村民夏平恆家裡,寬敞明亮的客廳,傢俱一應俱全,看到牆上掛著的路由器,我們不禁好奇地問:“大爺,家裡裝寬帶啦?”“是啊,我們住進來以後家家都通了網絡。以前不敢想象啊,想著能用上自來水就行。”夏平恆高興地領著我們參觀他家的新廚房,原來家裡不僅通電通水,還通了煤氣。

“一座搖搖晃晃的老吊橋是山裡村民與外部世界唯一的通道,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接屋簷滴水,有些片區甚至連電都不通。”駐村第一書記孫強鷹回憶說,第一次走訪摸底後,他深感村民改善居住條件迫在眉睫。

2016年,先後有萬石坪村、犀牛園村、灰塘坪村村、坼巖坪村,共計63戶貧困戶212人一起住進了江埡鎮佛塌坪村的集中安置點,單身漢找到對象結婚了,孩子上學方便了,老人看病方便了,貧困戶都說,不僅是住進了新房,是走進了新生活!

事實上,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

慈利縣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能接地氣”的原則,將集中安置點與新農村建設、產業建設、全域旅遊結合起來,同時充分考慮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配套等因素,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確保每個集中安置點有配套產業脫貧門路、增收渠道,增強搬遷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徹底拔掉“窮根”。

在江埡鎮佛塌坪村,村民多會自豪地介紹:“我們這是大峽谷的‘東大門’。”該村依託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和其他景區,以易地搬遷點為核心,以旅遊公路和通組公路為紐帶,以觀光農業、參與農業、旅遊農業為支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富民新村。

在夏平恆家旁邊的園子裡,我們看到一株株植物長勢正好。原來,勤勞肯幹的夏平恆在自家田地種起了藥材“七葉一枝花”,此外,還養殖土蜂10餘桶,辦起了家庭式葛粉加工作坊,年收入達到8萬多元,真正實現“有房住、能致富、留得住”。

杜衛東是佛塌坪村的又一致富能人。他經營的茶葉坪鄉村旅遊觀光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熊家莊紅旗渠這條觀光、探險、徒步的戶外活動路線,每年吸引不少戶外俱樂部前來一睹芳容。

在東嶽觀鎮,則形成了以北平集中安置點為中心的發展集群,帶動周邊廣東、新華、東市等十多村的經濟,直接輻射人口1.5萬人。在發展特色產業上,每年種植傳統特產“大蔸菜”500畝,優先解決搬遷人口100人的就業;依託鄉村旅遊資源,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旅遊產業”模式,鄉村旅遊發展勢頭迅猛。

“大扶貧”格局:多方參與幸福之路更寬廣

“城裡娃兒給我們送來了文明新風。”6月19日,“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走進了杉木橋鎮。臺上,圍繞“樹文明新風 揚社會正能量”主題的歌曲、舞蹈、小品、花燈小戲等節目輪番上演;臺下,整整齊齊地坐滿了從四面八方聞訊趕來的老百姓。

近年來,慈利縣緊緊依託文化惠民工程,紮實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送文化”下鄉活動,每年送戲下鄉100場以上,送電影7000場以上。與此同時,開展“送智下鄉”活動,創建635個農家書屋,定期更新圖書,共配送圖書50萬餘冊。

2015年,籌資120多萬元打造了全省第一臺精準扶貧題材大戲——大型現代花燈戲《莫家寨》,該戲被評為第五屆湖南省藝術節優秀劇目。

這是慈利縣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有機結合起來的一個縮影。

扶貧,不單單是讓貧困群眾收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生產生活方式等“軟件”也異常重要。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慈利縣大力開展文化體育惠民“軟件”工程,以文化產業和康體體育產業發展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據瞭解,慈利縣已建成了四大片區、六大重點的康體產業,通過“體育+旅遊”發展模式,有效地推進了慈利體育產業與大健康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盤活了體育文化資源,充分展現了“金慈銀澧”魅力,真正加快了慈利縣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建設步伐。據統計,慈利縣康體體育產業從業人數已達1300多人,解決貧困人口就業達300人以上,年產值近2億元。

除此之外,還有就業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勝仗,摘掉貧困縣帽子,帶領全縣人民奔赴小康之路,慈利縣開展了產業扶貧等十大工程,成立了十個行業扶貧指揮部;同時,還把扶貧領域信訪輿情處置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通過“暢通、規範、公開、有效”的陽光作業,加強對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引導幫扶工作,用“六情六心”確保人民群眾訴求得到及時合理合法解決。慈利縣可謂把全縣的工作重心、幹部力量和資源要素都聚集到扶貧攻堅戰場上來了。

力度遠不止於此!

慈利縣還動員組織全縣非公企業、各基層商會、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開展了以“千企幫萬戶”活動為載體的社會扶貧工作,積極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努力構建政府、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2018年2月,慈利縣社會扶貧指揮部正式成立,吹響了社會扶貧的集結號,各非公企業和商會等社會力量,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助學扶貧、建設扶貧、公益扶貧等投身脫貧攻堅事業,逐漸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一支主力軍。

6月26日,省僑聯“千僑幫千戶”精準脫貧工程走進慈利,香港吳星可慈善基金會、省僑聯公益基金會赴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慈利縣特殊學校、慈利縣零陽鎮北街居委會開展特困群眾面對面捐助系列扶貧活動。共計發放慰問金21.35萬元,另外,香港吳星可基金會從7月份開始對北街社區的貧困戶郝海英實行“一對一”幫扶,每月1000元。

截至目前,該縣共有160餘家非公企業、社會組織或項目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共計劃投入資金近3億元,產業扶貧項目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3602戶,11964人。他們為慈利縣2018年脫貧摘帽注入了精神動力,為貧困群眾帶來了希望和信心。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慈利縣正以無比堅定的決心、決不畏難的勇氣,奮戰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將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綻放出更加絢爛多姿的幸福之花。

(本版圖片由慈利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