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陪讀進了醫院的中國父母:對不起,你們誤解了教育的真諦

文/遣詞君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有個女鄰居,一直反覆大吼:什麼關係?什麼關係?說!什麼關係?

正當大家都被吊足了胃口,準備看一出好戲的時候,又聽到女鄰居喊道:互為相反數關係!

段子挺搞笑的。但對於那些陪孩子做過作業有過切身體會的家長們來說,恐怕是笑不出來了。

陪孩子做作業,不僅僅需要智商和耐心啊,簡直是要命啊!

說出來,都是一部血淚史啊!

那些在用生命陪孩子寫作業的中國父母,賭上的,真的都是身家性命啊。

因為陪讀進了醫院的中國父母:對不起,你們誤解了教育的真諦

1.

醫生見多不怪地開門見山問道:“是不是每天都要陪孩子寫作業?”

家長們一陪孩子做作業,馬上就會進入一種“作戰狀態”,簡直是如臨大敵。

孩子做錯題,孩子分心了,孩子坐下又要上廁所,簡單的題反覆講還是不會.....

家長們的耐心被耗盡,然後便是暴跳如雷。

因為陪讀進了醫院的中國父母:對不起,你們誤解了教育的真諦

就像一位媽媽說的:“每次孩子做作業,整個小區都是我的咆哮聲。”“無數次剋制自己捏死孩子的衝動,心裡默唸:親生的!親生的!”

對家長來說,氣得要緊,身體氣出毛病來的也不在少數。

而對於孩子來說,每天被訓斥,面對著暴怒的爸媽,面對著大吼大叫,自尊心和心靈都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

可謂是兩敗俱傷。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中國式陪讀,一開始就錯了。

因為陪讀進了醫院的中國父母:對不起,你們誤解了教育的真諦

2.

中國式陪讀陪做作業,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激發孩子自己去學習,而更像是,家長逼著孩子去學習,家長用自己的固有經驗覺得這樣逼著孩子去學習就是對的。

家長帶著“期望”在陪讀。

所以一旦孩子表現得有一點不符合他們的期望,他們便會爆炸了。

而這本質上是什麼呢?

一方面,是源於家長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現在時代變化發展那麼快,家長們自己就很焦慮,擔心哪天自己也會被淘汰,各種壓力,也會開始擔心以後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跟不上這個時代。

再看看身邊,朋友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呢還是隻知道玩。

你說,能不焦慮嗎?能不逼著孩子好好學習嗎?

另一方面,是因為家長把自己曾經未完成的願望寄託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就像三毛說的:大部分的中國父母,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這樣一來,壓力便全到了孩子身上。

可是,這樣的壓力,不應該由孩子來受啊。

關於這點,我特別贊同王朔在《致女兒書》裡說的一段話:

我覺得中國人的家庭關係不太正常,孩子承擔這麼多的義務,父母拼命來要求孩子,說什麼贏在起跑線上我特別討厭這種說法,把孩子訓練成一個賺錢機器,這就叫成功,表面是為孩子好,其實是想自己將來有個靠山,無情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這是一種顛倒,顛倒的人性,這不是愛孩子,所以就會出現那樣奇怪的邏輯,就是我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愛你我打你。

因為陪讀進了醫院的中國父母:對不起,你們誤解了教育的真諦

3.

誠然,至少在目前來說,讀書仍然是絕大多數人改變命運最好的途徑。

但是,學習這件事,對於每個人來說,真的不能一概而論。

家長們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指望每個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只要孩子每天都能有新的進步,其實也很不錯。

美國詩人梭羅曾說:" 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後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

另外,家長們也應該知道,學習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場馬拉松,一開始就衝刺的人往往跑步到最後。

家長們的角色應該是陪跑的那個人,而不是直接上場揹著孩子替他們跑,那樣是越俎代庖。

家長應該做的是陪跑,而不是揹著孩子替他們跑。

再者說了,教育孩子這件事,不是隻有學習這一件事,不能光盯著眼前的成績、排名,幫孩子培養獨立的個性和人格,受用終生的習慣和思維,這些同樣重要。

就像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裡說的:

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