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专供”成华丽陷阱?人民日报:要说明哪里不同

近年来,不少品牌开展线上和线下的销售体系,为了吸引消费者,有的电商平台甚至打出"专供""定制""尊享"的标签,但据不少消费者反映,"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低价质劣、与线下品牌同牌不同质等问题。

“电商专供”成华丽陷阱?人民日报:要说明哪里不同

经常网购的朋友会发现如今在电商平台上写着"电商定制版"、"线上专供款"的商品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认为电商省去线下店面房租成本,意味着转售成本降低,最终导致销售价格降低,所以在网上买东西应该比较便宜。

实际上,这些名头背后是商家的"套路"。一些"电商特供"商品存在"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的情形。

不久前,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购买了40组对比样品,检测发现网上购买的同款商品有偷工减料的嫌疑:网购电磁炉比线下款少了一些电器元件;网购吸尘器吸口直径比线下款小10毫米;同品牌同款服装,线下样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但线上服装色牢度等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电商专供”成华丽陷阱?人民日报:要说明哪里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线上"专供""定制""尊享"这些"美丽的消费陷阱"?

电商平台发展之初,为了让消费者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大多依靠价格优势吸引眼球。随着线上商家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大打"价格战",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一些商家便想出线上、线下商品采用不同生产线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线上商品成本,满足很多线上消费者追求低价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避免同自己品牌的线下销售产生冲突,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撕下"专供""定制""尊享"的面具,真相可能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配置缩水"。商家用"专供""定制""尊享"等词语,刻意混淆不同品质的商品,不履行告知义务,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实则"吃了大亏","专供"成了"专坑"。

“电商专供”成华丽陷阱?人民日报:要说明哪里不同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曾表示:"现在社交电商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大量的假货、劣质货,天上掉不下馅饼,便宜没好货。"而这些线上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却在生产线上或选货上做手脚,再加上"电商直供"诸如此类的各种噱头,已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电商专供”成华丽陷阱?人民日报:要说明哪里不同

《人民日报》发文称,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通过电商平台要求商家履行告知义务,凡是自称"电商专供"的商品,要明明白白地告知消费者,跟线下商品相比,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列出差异明细,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各方面信息,自行决策是在线上购买还是在线下购买。

网络只是商品销售的渠道之一,并不是一个特殊渠道,更不是法外渠道。监管部门和商家都应坚持"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让人们在网上安心消费,促进电商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