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资治通鉴》记载,秦孝公时期下令求贤,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明天(6月29日),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将在西安召开,国内外西安籍的政、商、学、文界大咖再次相聚,共谋西安发展大业。

中国历史上曾有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江右(江西)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十大商帮。陕西商人一直以秦商或陕商称呼,西安市重新提出西商的概念,并要办成一场永不落幕的大会,意欲何为?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 世界西商大会会徽 / 图来源网络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陕西人厚重质直,忠义仁勇,性情刚毅大气,不屑钻营投机,逢迎取巧,看不上营营苟苟,所以不擅经商,不产大商贾。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历史上的陕西人经商可是一把好手!

2017年,以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为背景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霸占了荧屏,剧中的女主人公周莹深刻地展现了陕商(或者叫秦商)的形象。

公元前216年,秦国商人乌氏倮用丝绸同部族首领交换牛羊,部族首领则用这些丝绸,向盘踞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和塞人交换他们从中亚、西亚、罗马人手中交换来的黄金。

汉唐时期,西安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城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聚集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各国商人,尤以中亚与波斯、大食的“胡商”最多。由于丝绸之路道路艰险,基本为秦商所经营。而长安城东来西往之商贾,就是“西商”之鼻祖。

明清时期,政府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等优惠政策,陕西商人抓住历史机遇,以西北川贵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西,贩盐于江淮,运布于苏湖,销皮于江南。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携手垄断中西部贸易500年之久,被合称为“西商”,与徽商并雄,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其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清代康乾时期曾经流传很广的《扬州竹枝词》中写道:“商人河下最奢华,窗子都糊细广纱。急限饷银三十万,西商犹自少离家。”至今,一些地方依然能看到当时建造的山陕会馆。

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我们发现,紧抓机遇、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与诚信经营等精神是陕商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内因,清末的社会动荡造成了陕商的衰落。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2017年8月首届世界西商大会 / 图片来源网络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去年8月,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召开时,引来许多了解历史的人的质疑,认为这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今天的西商与历史上的西商有什么关系?

官方媒体曾对西商解释如下:“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学在西安、创业在西安、结缘在西安的企业家都是‘西商’”,我们总结为与西安有链接的商人都是“西商”。

“这是在大西安建设的新时期对西商概念的全新定义,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心态。国内一位著名的经济研究专家这样评价。

在消迹近200年后,西安重新提出西商的概念,其用意何在?意欲何为?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由于地处内陆,西安经济一直发展缓慢,被认为是中国最“闷”的城市。

仔细观察会发现,西安当前经济结构中,房地产、国企比重过高,而民营经济体量偏弱,GDP占比大概只有52%,与杭州、成都、重庆等区域中心城市相比,普遍相差10-20%左右。

一位广漂的朋友吐槽道:西安民营企业太少,像联想、复星这种能够在全国提名叫响的民企更少,想回归故土,实在机会寥寥。

在城市发展竞争中,民营经济是一把利器。永康书记深知,没有民营企业的支撑,一个地区的经济很难做大做强。为此,他提出了“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希望通过做大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引进一批特色突出的民营企业,培育一批“千军万马”的中小企业,使西安的民营经济数量和民间投资总量在5年内翻一番。

世界西商大会无疑是实现这个梦想的重要途径,而永康书记在首届大会上的致辞最能说明问题:“一大批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学在西安、创业在西安、工作在西安、结缘在西安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构成了新时期的西商群体。不管走多远,西安都是西商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大家时刻心系西安,积极参与大西安建设,与大西安共同成长。”

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马云、柳传志、冯仑、张朝阳、王传福、周鸿祎等一大批行业大咖前来参会,促成签约和在谈合作协议项目160个,总投资额约6400亿元。

在长安君看来,西商大会能够聚合商业资源,拉动投资,营造重商氛围,长远而言,做大民营经济体量,改观经济结构。

西安的逻辑很明确,一方面以大招商的姿态试图从外部引进更多的资本和产业,另一方面在内部则通过政府行政效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本地的创新创业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

2017年以来,海航、京东、华侨城、吉利、腾讯、宝能等一大批企业相继携巨资进入西安,这些新西商们已经开始了各自在西安的征程。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西安市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市场主体1460多户,每一分钟都会有新的市场主体诞生。截止6月16日,新登记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98254户。

“借鸡生蛋”的故事在此时的西安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于6月29日开幕 / 图片来源网咯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西商会给西安带来什么?这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常言道:“城无商不富。”在一代代西商人的努力下,汉唐长安大展雄风,它的繁华与热闹曾吸引了世界上各国商贾云集于此,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四大城市之一。

长安君以为,西商总会可以学习、发扬商帮文化,进而带动更多西安民营企业家,相互帮扶,共同发展。

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自贸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推进,西安正处于城市价值加速兑现的历史机遇期,全国商贾、科技人才已成澎湃汇聚之势,为企业家提供了无限商机。

正如马云所说“一个古都,如何能变成了一个商业之都,一个历史名城变成一个时尚名城,一个原来良好的工业科技基地如何变成未来高科技、黑科技、硬科技的基地,这中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但更是一个机会”。而在他看来,浙商、秦商绝不是狭义上的浙江人、陕西人,只要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企业家精神的,都是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永康书记曾这样勾勒一幅新的西安经济版图:民营经济将从昔日的“弱苗”逐步成长为撑起西安经济的“参天大树”。

在今年1月举行的金融工作会议上,西安市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数量倍增的计划,到2021年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00家。

中国600年商帮史,从盐商、海上私商、外贸商人、买办票号商人和近代金融实业家,到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和港商,无论是以行业区分,还是以地域代表,每一个商帮都意味着一种财富的累积。一个商帮的没落,另一个商帮的兴起,正是财富积聚效应从一个商帮转移到了另一个商帮。

在国家战略下,浙商西进,秦商、西商回归,全国商帮正在齐聚西安。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与连接,西商必将再次闪耀世界。

西商大会,西安的“孝公策”?

▲图来源网络

中国古文《毛遂自荐》中有一句“锥久处囊中,必脱颖而出”。明日的西商,会不会成为战国时期的大秦,从众多现代商帮中异军突起?这个未来,谁又能轻易否认呢。

今日话题:你希望西商大会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