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無懼殘暴對手,氣節完爆三國頭號猛將?呂布卻爲保命倉皇逃竄

司徒王允,是東漢末年見證甚至間接造成國家紛亂及東漢三國故事情節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之一。

縱觀東漢三國,雖英雄輩出,但王允不愧於其中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儘管王允具有老奸巨滑、氣量狹小、志大才疏、虛偽殘忍等諸多缺點,但瑕不掩瑜,王允形象在歷史上仍然以正面為主。一言而蔽之,王允是個形象複雜的正面人物。縱然王允不是一個深謀遠慮、遠見卓識、深邃目光、寬廣胸懷的優秀政治家,因此他成為不了漢室中興的周公。可是王允卻是一位足智多謀、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忠肝義膽的成功謀略家,因此他成為剷除國賊的子嬰。王允一生為國,忠君愛國,臨危不懼,至死不休的高尚情操,放之四海而皆準。

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等兵亂京城長安。長安危在旦夕,王允不遺餘力進行抵抗,終因長安外有強兵,內有內應,長安城破是遲早。長安城破之際,呂布多次勸說王允一同上馬出逃,但王允卻不以為動,一次又一次拒絕呂布的好意。在呂布臨出城時,不忘對呂布提出期望,讓呂布帶話給諸們關東豪傑:常常念及皇帝。

此人無懼殘暴對手,氣節完爆三國頭號猛將?呂布卻為保命倉皇逃竄

《三國演義》原著是這樣記載王允的原話:若蒙社稷之靈,得安國家,吾之願也;若不獲已,則允奉身以死。臨難苟免,吾不為也。為我謝關東諸公,努力以國家為念!

在生死攸關,王允心中依然顧戀國家和皇帝,心甘情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為此,王允不畏生死,毅然決然留在長安,保護皇帝,才有王允在宣平門樓上縱身一跳,成就大義凜然的瞬間。

王允,一個文弱書生,一個花甲老人,臨危不懼,慷慨赴難,以身殉國,無非有如下四點原因。

此人無懼殘暴對手,氣節完爆三國頭號猛將?呂布卻為保命倉皇逃竄

即其一,王允是封建制度下典型的士大夫。

王允的思想世界裡,只充滿濃郁的尊天子、卑諸侯、抑大夫。王允的國家觀,無非是君主朝延。面對幼小皇帝,幾空朝臣的現狀,王允只能竭盡全力實現君主雖無為,賢臣要有為、要講氣節的政治主張,全力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政令的暢達。

其二,王允以死來換取皇帝的周全。

王允本有機會跟呂布一同逃出城去,由於不忍心丟下皇帝。宣平門,李傕、郭汜與皇帝的對話看似天子佔優勢,但實際上占上鋒的依舊是手握重兵的叛將,一旦找不到王允來洩憤,郭李二人勢必督軍猛攻,混亂中必然危及天子性命,鬧不好就會玉石俱焚。王允早對形勢瞭然於胸,清醒認識到自己必死的結局。為此,王允抱定必死的信念,即便天子不忍出賣他,他依舊要站出來。

此人無懼殘暴對手,氣節完爆三國頭號猛將?呂布卻為保命倉皇逃竄

其三,王允以死為諸侯爭取勤王的時間。

李傕、郭汜等西涼將士殺了王允,用他的人頭來洩了憤,因手握強兵又可從漢獻帝那得到自已想要的權勢,便會在長安進行停頓休整。在此期間,各地的勤王之兵便將會陸續開進京城,以李傕、郭汜二人的智商和能力,必敗無疑。

其四,王允以死為自己行為負責。

作為國家的三公之一,不僅不能使國家平安無事,反而導致逆賊反叛,生靈塗炭,王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於曾經的執政過度挑剔,沒有很好地把國家帶入更好的歸宿,反而引得李傕郭汜一幫子群魔亂舞,把小皇帝更加逼到絕望的境界。因此,王允只能以死來詮釋自己一生“以國家為重”的信念。

王允,置個人生死於不顧,面對死亡,沒有屈膝求饒,百般辯駁,推卸責任,而是不卑不亢,大罵亂賊,激怒叛軍,從容赴死。王允用自己的生命延續了東漢王朝的生命,堪稱東漢朝的英雄。

筆者按:臨危不懼,指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王允,一介書生,一個臨近花甲的老叟,在面對江山社稷安危及君主臣民周全,毅然決然慷慨辭君,從容縱身一跳,用生命成就大義,用生命悍衛皇權,實現“奉身以死” 的諾言,詮釋“忠君愛國”的忠誠。王允捨得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整體利益最大化,不愧是漢末時期的真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