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王昭君和親

一想到漢唐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我們就會想起“張騫出使西域”和“文成公主入藏”等等知名事蹟。但反觀兩宋時期,卻很少出現這種“公主和親”行為,這並不是兩宋已經強大到不需要應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了。那麼,同樣是應對北方威脅,為什麼宋並不會利用“公主和親”來保平安呢?這主要是和宋朝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想、民族政策以及當時的一種社會輿論有關。

漢唐時期民族政策較為開放,但以漢族為中心的兩宋存在著一定的偏見

和親的前提是當時的民族政策,漢唐時期的民族政策都比較開放,舉國上下對這種和親行為並沒有多大的反對意見兩宋時期則存在著比較強烈的中心意識,反對這種和親行為。

1、漢唐時期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對“公主和親”並沒有多大偏見

漢唐時期的民族政策較為開放,上到統治階級,下到平民百姓,對其他民族都沒有什麼偏見。而正是因為這種一視同仁的做法,使得當時的統治階級和社會百姓,都不認為這種和親行為是一種屈辱的行為,而將和親的公主視為偉大的象徵。特別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亂當中,唐朝就多次利用公主和親,來藉助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以解決內患。當年的文成公主入藏,現在還是歷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在漢唐時期,這種和親行為,更是被視作一種促進民族融合的壯舉。

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文成公主入藏

2、以漢族為中心的兩宋時期,認為“和親”是一種辱國的做法

到了兩宋時期就不一樣了,宋人歷來以漢族為中心,對待少數民族有一種特別的偏見,正是因為這種中心意識的存在,使得宋人都強烈反對這種和親行為。雖然軍事力量比不過人家,但宋人基本上都是瞧不起其他的少數民族的。

自視甚高的宋人,認為少數民族都是蠻夷,尚未開化,沒有教養,因此不可能同意這種和親行為。並且認為“公主和親”是對漢族的侮辱。這種強烈的民族優越感,使得宋人絕對不能同意與少數民族和親,認為這是一種失去尊嚴的行為。

在很多史料當中,都有記載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歧視少數民族的心理,比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當中,都有說過:“建信侯謂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為婚姻,何前後之相違也!......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

可見,宋人對這種和親行為的不屑。

比較強大的經濟基礎,使得兩宋可以利用錢財來保平安

宋朝之所以可以對“公主和親”行為不屑一顧,是因為當時的宋朝的確有資本,可以不進行和親,而是利用錢財來應對北方民族的威脅。

1、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有充足的國庫與北方民族談判

兩宋時期,基本上是我國封建歷史上,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時期。兩宋時期的商業經濟,更是被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是“商業革命”的時代。

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大宋皇帝

兩宋時期的商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基本上大家都知道。當時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一書,就完全記載了當時的這種繁榮程度。而繁榮的商品經濟給國家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商業稅收充足了當時的國庫。在國庫比較充足的前提之下,當時的兩宋有了可以和北方民族談判的資本,因此可以拒絕這種“和親”行為,採用錢財來“保平安”。

2、兩宋通過“納貢”的方式維持外交,並不需要“公主和親”

都是“保平安”,但是相比於漢唐時期的“和親”行為來說,宋朝的“納貢”則是當時的宋人所尋到的一種最不丟面子的一種做法。其實,即使是“納貢”,宋人都覺得是一種有失體面的做法。因此宋人在進行納貢之時,都是遮遮掩掩的,不承認這是“納貢”。

在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的宋人眼裡,他們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納貢”,只是對他們的一種“賞賜”。

而相比於宋人的中心意識來說,北方的少數民族反而不在乎這些“虛名”,因此這種“納貢”行為也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樂意接受的。在雙方的錢財交易之下,宋朝就避免了用“和親”這種方式來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

在言論自由的背景之下,宋朝的士大夫強烈反對“和親”行為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期,統治者對士大夫對重視達到了頂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士大夫基本上沒什麼顧忌,因此他們對於“和親”的反對,也輕而易舉的能夠被統治者所接受。

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向遼國說和納貢

1、文人情懷使得宋朝士大夫對“公主和親”大多持反對行為

為何士大夫階層普遍反感這種“和親”行為呢,其實就是他們骨子裡的一種文人情懷在作祟。基本上所有的文人都有著一個政治理想,都以“天下之樂而樂”。

在這種強烈的政治情緒的影響之下,宋朝的士大夫基本上都反對“公主和親”。士大夫階層都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不應依靠“女子”來貪圖一時的安樂,這是所有的文人骨子裡都不允許的。因此很多文人都會在他們的作品當中,表達對“公主和親”對不滿情緒。

艾性夫就在其作品《昭君出塞圖》當中提及:“甘向匈奴作婦翁,而翁首禍羞千古” 。可見,在當時的文人階層看來,這種“和親”行為,是讓民族蒙羞的行為。

2、統治者“重文輕武”,對士大夫對意見都比較重視

士大夫的反對意見如果不被統治者重視,那也是無用的。但宋代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比較重視他們的意見,因此這種反感情緒,也被深深的植入到了統治者的心中。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本身是武將出身,在奪取政權之後取得皇位,成就了“趙”姓時期。

因此從宋太祖開始,宋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重文輕武”的,這也是為什麼宋朝的軍事力量如此之弱的重要原因。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宋朝的統治者都如此重視文人階層意見的原因。在士大夫階層對和親的強烈反對之下,這種反對態度也強烈的傳達給了統治者,從而使得統治者也比較反感這種和親行為。

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社會輿論的宣傳之下,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宋人都強烈反對“公主和親”

不僅僅是統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其實宋朝的普通百姓,都是比較反感這種和親行為的。因此,在當時的社會輿論當中,基本上所有的宋人都反對和親。

1、宋朝小報刊登朝廷信息,普通百姓和士大夫擁有了解信息的渠道

從《中國新聞史》當中可以知道,宋朝開始出現了一種民間報紙——小報,這是當時的宋人瞭解朝廷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關於朝廷的一舉一動,普通百姓都可以通過小報來進行了解。因此,在深刻的瞭解了宋朝官府對待北方少數民族的態度之後,宋代的普通百姓對於這種“納貢”行為都是比較反感的,更何況是這種和親行為了。

當時的普通百姓開始強烈的反對宋朝和親,統治者有一點點的和親意向,都會被小報刊登,

引起社會輿論的不滿。

2、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之下,宋人都認為“公主和親”是一種屈辱行為

為何宋代百姓都普遍反對“公主和親”呢,為何他們都認為這是一種屈辱行為呢?歸根結底,還是和當時的程朱理學的影響有著重要的關係。程朱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主,因此理學主要強調的還是儒家的“禮”。

在這種理學“禮”的影響下,宋人普遍比較重視尊嚴和人格。再加上,當時的很多士大夫都認為和親是一種與倫理道德相對立的行為,都認為漢族是正統民族,與少數民族通婚是一種有違倫理道德的行為。這也是宋人的這種民族優越感的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程朱理學賦予他們的一種人格精神和人格尊嚴。因此,當時的宋人寧可接受賠款“納貢”,也不願意去接受這種丟面子的“和親”行為。

漢唐嫁公主“保命”,大宋為何不嫁?有錢+驕傲,百姓都不樂意

大宋百姓

總結

從上文的分析當中,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兩宋時期為什麼不願意“和親”的主要原因。明明軍事力量完全比不上北方少數民族,但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有著強烈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尊嚴的宋人,不願意接受與少數民族的通婚行為。再加上比較深厚的經濟基礎,為他們用錢財“保平安”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社會輿論和文人墨客對“公主和親”的反對。兩宋的統治者也基本上很少採用“和親”的行為,來“保平安”。這既與當時宋人的民族優越感有關,也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鑑長編》

2、《中國通史》

3、《太平治跡統類三十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