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无惧残暴对手,气节完爆三国头号猛将?吕布却为保命仓皇逃窜

司徒王允,是东汉末年见证甚至间接造成国家纷乱及东汉三国故事情节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之一。

纵观东汉三国,虽英雄辈出,但王允不愧于其中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尽管王允具有老奸巨滑、气量狭小、志大才疏、虚伪残忍等诸多缺点,但瑕不掩瑜,王允形象在历史上仍然以正面为主。一言而蔽之,王允是个形象复杂的正面人物。纵然王允不是一个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深邃目光、宽广胸怀的优秀政治家,因此他成为不了汉室中兴的周公。可是王允却是一位足智多谋、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忠肝义胆的成功谋略家,因此他成为铲除国贼的子婴。王允一生为国,忠君爱国,临危不惧,至死不休的高尚情操,放之四海而皆准。

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等兵乱京城长安。长安危在旦夕,王允不遗余力进行抵抗,终因长安外有强兵,内有内应,长安城破是迟早。长安城破之际,吕布多次劝说王允一同上马出逃,但王允却不以为动,一次又一次拒绝吕布的好意。在吕布临出城时,不忘对吕布提出期望,让吕布带话给诸们关东豪杰:常常念及皇帝。

此人无惧残暴对手,气节完爆三国头号猛将?吕布却为保命仓皇逃窜

《三国演义》原著是这样记载王允的原话: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在生死攸关,王允心中依然顾恋国家和皇帝,心甘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为此,王允不畏生死,毅然决然留在长安,保护皇帝,才有王允在宣平门楼上纵身一跳,成就大义凛然的瞬间。

王允,一个文弱书生,一个花甲老人,临危不惧,慷慨赴难,以身殉国,无非有如下四点原因。

此人无惧残暴对手,气节完爆三国头号猛将?吕布却为保命仓皇逃窜

即其一,王允是封建制度下典型的士大夫。

王允的思想世界里,只充满浓郁的尊天子、卑诸侯、抑大夫。王允的国家观,无非是君主朝延。面对幼小皇帝,几空朝臣的现状,王允只能竭尽全力实现君主虽无为,贤臣要有为、要讲气节的政治主张,全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畅达。

其二,王允以死来换取皇帝的周全。

王允本有机会跟吕布一同逃出城去,由于不忍心丢下皇帝。宣平门,李傕、郭汜与皇帝的对话看似天子占优势,但实际上占上锋的依旧是手握重兵的叛将,一旦找不到王允来泄愤,郭李二人势必督军猛攻,混乱中必然危及天子性命,闹不好就会玉石俱焚。王允早对形势了然于胸,清醒认识到自己必死的结局。为此,王允抱定必死的信念,即便天子不忍出卖他,他依旧要站出来。

此人无惧残暴对手,气节完爆三国头号猛将?吕布却为保命仓皇逃窜

其三,王允以死为诸侯争取勤王的时间。

李傕、郭汜等西凉将士杀了王允,用他的人头来泄了愤,因手握强兵又可从汉献帝那得到自已想要的权势,便会在长安进行停顿休整。在此期间,各地的勤王之兵便将会陆续开进京城,以李傕、郭汜二人的智商和能力,必败无疑。

其四,王允以死为自己行为负责。

作为国家的三公之一,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反叛,生灵涂炭,王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曾经的执政过度挑剔,没有很好地把国家带入更好的归宿,反而引得李傕郭汜一帮子群魔乱舞,把小皇帝更加逼到绝望的境界。因此,王允只能以死来诠释自己一生“以国家为重”的信念。

王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死亡,没有屈膝求饶,百般辩驳,推卸责任,而是不卑不亢,大骂乱贼,激怒叛军,从容赴死。王允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了东汉王朝的生命,堪称东汉朝的英雄。

笔者按:临危不惧,指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王允,一介书生,一个临近花甲的老叟,在面对江山社稷安危及君主臣民周全,毅然决然慷慨辞君,从容纵身一跳,用生命成就大义,用生命悍卫皇权,实现“奉身以死” 的诺言,诠释“忠君爱国”的忠诚。王允舍得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整体利益最大化,不愧是汉末时期的真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