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状元重生传

公元895年春季的一天,唐昭宗大清早就被宫墙上的鸟叫声惊醒了。

几年来,他睡意特别浅,梦里耳边不时响起战场喊杀声。

当下,各地农民起义虽已平息,但他紧绷的身心仍没来得及松弛,这从他略显肿大的眼袋里可以看出来。

“黄巢啊黄巢,你小子差点毁了我大唐江山!”昭宗长叹了口气,抖着手呷了两口御茶,扒了几口御膳,便换龙袍上朝去了。

天下动乱,祸在帝王。昭宗决心重振朝纲,让大唐江山恢复盛世。可这半个月来,每次上朝满朝文武仿佛染霜的茄子,个个脸色青紫,垂头丧气。

昭宗越来越讨厌那句拉长的“有事启奏 无事退朝”,因为朝臣沉默的背后是暗流涌动。身为天子,他此时比谁都明白——九州动荡,藩镇割据,王公大臣各怀心事。他甚至觉得自己身上的龙袍随时被人摘走,然后被异性人穿上。

“治国安邦,什么最重要?人才!选拔人才,要靠什么?科举!昭宗心里默念着,他不能再碌碌无为了,趁着大唐江山还姓李。

“黄巢等农民起义乱我大唐多年,科举废弛,朝廷可用之才凋敝。朕打算今春恢复科举考试,各位爱卿意下如何?”昭宗扫了一眼崔凝、崔胤、

刘季述等人后说。

众朝臣面面相觑,接着纷纷跪拜:“吾皇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昭宗龙颜肃穆,说:“万岁不敢说,如今九州动荡,治理天下离不开人才,请各位重臣和有关部门回去后抓紧部署落实,切实把好人才选拔任用关,不得任人唯亲,不得认财不认才,对于徇私舞弊者,绝不姑息!”

众大臣久不见昭宗这般威武,又纷纷下跪高呼“万岁”。

2

广西临桂桥头村,一座距离京城长安3000里的小村庄。

村里有一户姓赵的书香门第,生了个一个青年才俊名观文。

观文从小被书香熏陶,10岁能作诗文,13岁通读儒家经典。乡亲们见观文气度不凡,都预言说“赵家要出状元郎”。

那赵观文恃才傲物,英气逼人,却没有自大自满,他始终牢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雄心壮志,并在17岁那年考中明经科。

要不是战乱连年,朝廷科举考试停滞,满腹诗书的他早就北上长安赶考了。

这天,观文进城跟友仔们玩耍时,路过衙门口看到科举考试将开考的榜文,欢呼雀跃不已,当即跑回家跟父母商量赶考事宜。

赵父虽说出身小地方,但他胸中有墨水,明事理。赵父喜的是儿子寒窗苦读终盼来科举开考,忧的是当今时局动荡科举考试未必比拼真才实学。

赵父操着桂林方言,道:“不须文章甲天下,只需文章中考官。这次观文北上赶考,前景有点悬!”

赵母连声附和,说爱子虽能指物为诗,可毕竟来自偏远的岭南,如何拼得过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才俊?

“我看隔壁老王的小女贤淑可爱,要不给观文提亲,成婚后就能拴住他赶考的心,余生在桥头村做个私塾先生,也足够平安一生了。”

赵父笑妻子妇人之见,回头给儿子凑够了盘缠,又买了些“桂林三宝”——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以备不时之需。

“桂林三宝”容易保存,赶考路上用得着。赵父耳提面命儿子要学会放下身段,见机行事,给主考官们送点土特产套近乎。

观文艺高人胆大,暗笑父母迂腐,他自知有多少斤两,如果公开比拼,皇榜应该有自己一席之地。

嘻嘻哈哈中,赵观文和伴读书僮刚走到半路,“桂林三宝”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等到长安,随身携带的特产已所剩无几。

“我靠的是才学,而不是拼爹!”观文告诫自己,同时日夜苦读,做好迎考准备。

当然,观文不巴结,不送礼,并不代表其他考生不会,这其中又以庸才张贻宪给考官送的钱送的物最多。

主考官、刑部尚书崔凝忘了昭宗的三申五令,屡次收了张贻宪的好处,做好了更改发榜结果的阴谋。

3

唐代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开考当天,赵观文打开考卷,看到考题便胸有成竹。

他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

观文自觉作文大气磅礴,韵律工整,胜券在握,只待皇榜公布就可荣归故里。

接下来几天,他跟书僮畅游长安,喝酒撸串,激扬文字。

放榜时日到了,赵观文一大早挤进榜前,看见25名进士中自己仅名列第八,而庸才张贻宪竟然高居榜首。

知情者和落榜者看了榜文,知道张贻宪名不副实,都愤愤不平,奋起联名上书昭宗皇帝,揭露主考官崔凝徇私舞弊。

昭宗闻讯,龙颜大怒,连呼“用人失察!”

回头,昭宗撤了张贻宪的状元头衔,又摘了崔凝的乌纱帽,同时下令:在武德殿重试,发誓要找到货真价实的状元郎。

为了避免舞弊,唐昭宗亲阅重试考卷。

起初他眉头紧锁,直到翻开赵观文的考卷,才眉头舒展,连呼“好文!妙文!才藻优赡,义理昭然,深穷物体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词义精通,皆合本意。我大唐有此英才,何愁盛世不再?!”

“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赵观文终被昭宗钦定为进士头名,高中状元。

消息传来,偏远的广西上下一片欢腾。赵府更是热闹非凡,各路政府要员纷纷登门道贺。

要知道,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以来,广西还没人考中状元呢。要知道,岭南文化自古比中原落后,何况当时朝廷又规定岭南地区每科选进士不得超过7人,中状元的几率比被雷劈还小。

赵观文勇夺状元,也令世人对“南蛮”之地刮目相看,一时赞美诗词不绝于耳。赵观文勤学好问的精神,至今仍激励八桂学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