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撤站、無人貨架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裁員、撤站、無人貨架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還記得前幾個月的無人貨架項目麼?多少資本紛紛進入,彷彿如雨後春筍般的拔地而起,媒體爭相報道創新經營模式,而不到半年的時間,無人貨架人去樓空,無人貨架行業的風口悄然過去,一些企業離場,一些企業為了講故事把無人貨架變成了智能貨櫃。

無人貨架行業在2017年下半年迎來風口,最瘋狂的時候行業湧進來50多家企業,融資額近30億元。

2018年初,猩便利便傳出裁員、撤站,便利蜂也被爆出現裁員轉型。

3月14日,據便利蜂內部員工爆料,便利蜂除現有的8個智能貨櫃試點城市及3個欲鋪城市之外,剩餘38個已鋪設簡易無人貨架的城市將全部撤站。並在之後宣佈進行智能貨櫃轉型升級。

便利蜂由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在2016年12月創辦成立,涉及便利店、無人貨架、共享單車三個業務。除了宣佈無人貨架點位數迅速達到5萬點位以外,便利蜂還在去年12月收購了領蛙。

“便利蜂、猩便利在去年下半年行業最火時,都犯了一個錯誤,單純認為我的點位多,這場仗就贏了。其實不是這樣。”陳惠魯說道。蘇寧小店項目負責人鮑俊偉則表示,一些企業在商品上做補貼,目的就是為了衝到一定單量,然後去融資,但是後來卻融不到資,“因為那個數字有可能是假的,是高補貼之下砸出來的假數字。”

蔣海炳至今仍覺得無人貨架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但在資本進入以後被無限制的補貼和惡性競爭搞垮了。“純粹拼點位數不計貨損,整個行業都搞壞了。而且這是個破傷效應,一旦搞壞了,再想恢復難度就非常大,甚至回不來了。”

據蔣海炳介紹,領蛙2014年在杭州成立,運營一年多以後接近盈利。500個點位做精細化運營,一個貨架每天60元到70 元的流水,每月有1500 元的流水,貨架的成本在300元左右,鋪貨的沉沒成本大概是在2000元,這樣算下來基本能實現盈利。“其實這是一個慢活,一年就做400、500個點位,但在資金狂砸之下,一個月就要求做500個點位,在指標之下就會放鬆選擇的標準 。”

“全憑用戶的自覺太考驗人性了,事實也證明跑在頭部的幾家運營得不是很好。”作為早期投資人,程浩在考察過無人店、無人貨架、智能貨櫃等多個賽道後,選擇投資可以規避貨損的智能貨櫃。

程浩認為出現問題的企業不排除內部管理上存在問題。“一線城市還沒鋪好就去拓展二三線城市,200人規模的企業還沒做好,就去拓展到30人的企業。”他以P2P行業做類比,融資P2P必須得放大規模,但一放大規模,風控就變弱。如果繼續下去未來就會出現很多壞賬。

2017年無人貨架藉著新零售之風迅速席捲各個寫字樓。一個簡單的貨架擺上貨物、貼上二維碼,用戶掃碼拿物。這種低門檻的創業項目吸引了大批創業者的湧入,而白領辦公場所這是一個新領地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就是一個新商機,創業者和投資者的瘋狂湧入這也就造就了無人貨架的風口的形成!

運營一段時間後無人貨架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首先用戶掃碼拿物這就全靠用戶的自覺性這是考驗人性的一件事。“我們吃垮了兩家無人貨架!”某互聯網創企負責人透露,只要公司銷售團隊回辦公室開會,無人貨架就幾乎被一掃而空。即使貨品丟失嚴重,但仍有一堆無人貨架創企希望入駐他們辦公室。

補貨環節的“丟失”,無防盜設置造成的盜竊、漏付,挑戰人性的生意註定是不好做的。為了從源頭控制消費端的貨損,無人貨架領域一度陷入搶佔優質點位的僵局中,也讓無人貨架在商品和場景的選擇上十分受限。

2018年1月開始,無人貨架迎來整合調整期,如猩便利收購51零食,果小美與番茄便利合併,大玩家戰略收縮,關店、裁員的消息層出,洗牌和聚合效應讓外界批評聲音越來越大。

有分析認為,隨著資本市場對無人貨架領域的態度趨於冷靜,很多企業已經不具備進一步支撐升級迭代的資本動力,在找到能打動投資方的新故事之前,不得不停掉大部分網點,集中資源維護升級優質網點,而位於市場中尾部的大部分企業將不得不面臨資金燒完後的倒閉或者被併購。

無人貨架行業的大方向是對的,其能走多遠,取決於它的運營模式如何相識而變,最終是消費體驗的升級。這就和最開始的網購,大家不信任一樣。只要打破了臨界點,就將迎來大爆發。

裁員、撤站、無人貨架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