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群众会对做好乡村信访工作大有裨益

会荒”是当前乡村自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有村民向笔者抱怨:村组现在常年不开群众会,自己外出务工对村里的什么事都不清楚,村里的事都是在家的村干部说了算,里面肯定有“猫腻”。而村干部则说,村“两委”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特别是村集体“三资”、扶贫低保等情况都进行了公开,是村民们自己不关心,只想着外出打工多挣钱,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净听没有知识文化的留守村民传“谣言”,很多事是越传越邪乎。如此一来,一些乡村干群之间隔阂误解多、信访矛盾突出就不足为奇了,有的村民怀疑村干部徇私舞弊、优亲厚友而上访,有的村民对村干部组织修路、建校不领情,认为这都是他们想趁机“捞一笔。”

对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那时虽条件比较艰苦,但人们的思想比较统一,村民与村干部的沟通交流比较畅通,还有就是那时的群众会开得比较扎实,解“疙瘩”不仅及时而且彻底。时至今日,不妨抓住农忙或逢年过节等时机,把开群众会这一农村优良传统重拾起来,让其继续在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作用。

群众会可以释疑解惑。群众会直接搭建了村“两委”与村民直接沟通的平台,保障村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集体“三资”管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贫低保、宅基地安排、土地承包等重大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如能现场公开信息,把话说开,必会大大减少这些领域的信访问题。笔者曾接待过一个来访群众,他反映,同样的土坯房改造,有一个村干部,生活条件比他好,享受了3万元财政补助,而自已只享受了1.5万元,便一口咬定该村干部以权谋私。经了解,这名村干部是红军烈属,按照政府资助农户改造土坯房的政策,普通农户享受1.5万元,而烈属可享受3万元。如果类似的政策规定提前宣传到位,村民的这次上访是完全可以避免掉的。此外,群众会还可以针对封建迷信、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开展教育引导,树立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

群众会可以统一思想。电视剧《初心》中有一个场景:甘祖昌每每在干大事前,都征求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充分讨论,统一思想,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确实,群众中蕴藏着无限智慧,没有谁比农民更清楚农村的实际和农民需求。召开群众会可更好地集中民智、汇聚民力,更好地动员村民投身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村庄环境整治、壮大集体经济、和谐平安和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

群众会可以定分止争。群众会可以开成民情恳谈会,让村民畅所欲言反映生产生活困难和邻里家庭矛盾纠纷,基层干部可以及时掌握情况、疏导情绪、调查研究,让矛盾纷纷在家门口、在现场、在初始阶段就能定分止争。

因此,基层干部要多到工作被动落后,群众意见大、怨气多、矛盾纠纷复杂的地方去组织召开群众会,在田间地头、厅堂庭院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乡村扫黑除恶,环境治理,精准脱贫,土地流转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切身利益问题,净化村民遇事告状上访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