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开发区贫困村“弯道超车”成美丽乡村

(刘光红)“如今的曹楼村,处处都有好风光……”6月20日,笔者来到山东菏泽开发区佃户屯街道曹楼村采访,在村委会门口的村民活动广场上,三位妇女正在欢快地唱歌。

“看俺们村这路,下再大的雨也不会积水;看俺们村的房子,又新又漂亮;看俺们村的环境,人人自觉保持卫生。”其中一位扭秧歌的妇女邵美娥骄傲地对笔者说。

近年来,菏泽开发区始终将落实产业发展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打桩机”,牢牢夯实基础。曹楼村、虎头李村、朱大庙村、杜桥村……这些曾经的贫困村在开发区扶贫人的努力下,完成了自身的“蝶变”过程,由贫困村转化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实现了“弯道超车”,更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扶贫赞歌”。

眼前的曹楼村,干净、整洁,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没有一点“贫困村”的影子。谈起那段曾经的艰难岁月,邵美娥叹了一口气:“俺们村在佃户屯乡西南3里路,位置不好,受穷。当时村里都没条像样的路,就怕下雨,村里人进不去出不来。赶集时人家问俺们,‘老乡啥村的啊?’俺们说自己是刘堂村的。”邵美娥说,“我们村不光有采摘大棚,村东还建了扶贫车间,听说是政府出资给建的,收益归我们集体。现在扶贫车间租给了一位有手艺的贫困户,她组建了服装加工点,在这儿上班的工人每月收入1500多元,顾家上班两不误,还帮助贫困户脱了贫,走上了富裕路,这事,还真得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现在村民有钱了,俺们都为自己是曹楼村人而自豪。”

镜头又转向佃户屯街道虎头李村,在这个村西有一处叫金河岸的采摘园,300余亩葡萄已到了收获的季节,颗粒饱满的“龙眼”葡萄象征着贫困村脱贫的希望。69岁的贫困户李永现之妻张索兰正在金河岸采摘园采摘葡萄。看到笔者到来,脸上透露着喜悦的光芒。“党的政策好!谢谢共产党。” 张索兰用她地道的菏普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没有文化,丈夫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突出,不能干活,常年吃药,我们老两口生活艰难。“房子不行了,成了危房,政府给俺翻修;没有产业防老,政府又帮着安排工作,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虽然两个社区是贫困村,但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重点贫困村发展,昔日的贫困村逐渐被打造成“扶贫样板村”,乃至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它们也是整个开发区扶贫工作的缩影。然而,也许读者会发问:他们究竟依靠什么“秘籍”最终“破茧成蝶”?

抓好产业牵好扶贫“牛鼻子”。杨董社区位于菏泽开发区岳程办事处东部,属于省定贫困村,共有3个自然村,382户,1509人,贫困户24户、45人。由于自身的区位劣势,该社区集体收入常年为0。在岳程街道办事处,笔者遇到了杨董社区“第一书记”、开发区检察院法警科员赵运。他说:“从长远发展来看,产业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赵运通过与社区两位干部、村民代表座谈,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发展黄牛项目。2015年---2018年积极协调争取省、市、区级财政补助139万元,建设了300多平米的牛棚,购置鲁西南黄牛48头,购买牛饲料,有效保障了肉牛饲料问题,同时建设牛料池、地磅、打草机及养殖场路面等基础建设。今年还上了一套牛粪处理项目,让牛生产生活向着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路子。目前, 24户贫困户、45人全部收益。

采访又转到岳程街道郝庄社区,笔者了解到,该社区位于开发区岳程街道办事处东南,同属省定贫困村,辖3个自然村,320户,1230人,贫困户23户、56人。据郝庄社区支部书记郝宏献介绍:“区处两级领导多次到村中调研考察,他发现郝庄社区村南有40余亩空闲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相连成片,适合规模化种植以及观光农业的发展。我们社区第一书记、开发区维稳办副主任刘杰同志看到眼里记到心里,积极协调资金100余万元,建设了生产路,建了8个钢结构大棚,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绿色有机蔬菜,除了订单合同以外,现在有不少客户来这里采摘,收益不错。”据了解,该社区总共流转土地300余亩,还有两位贫困户通过大棚种植蔬菜脱贫致富。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郝宏献说,在承包土地时双方签订合同,每亩土地按照每年1700元的价格流转。“现在,流转了土地的贫困户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保底的租金就比卖粮食挣钱。” 郝宏献拿出小本本,给笔者算起了账。“不少贫困户一年每亩土地收益1700元,还在大棚里打打工,一天50到60元,就算一年干90天,脱贫也不是问题。”

虽然没有企业投资,但郝庄社区却依靠自身优势开启了“自救模式”。“抓住政策优势,在区处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菏泽开发区郝宇政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制包装,把村里产的优质蔬菜进行订单式销售,效果不错,社区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郝宏献说,借助市区农业专家的专业指导,他们立志要走“品牌农业”的路子,“过去单打独斗的耕种方式没有优势,只有拥有品牌才能让消费者敢买,产业化农业是我们社区脱贫的根本保障。”

正是这些实打实的产业项目让重点贫困村完成了自身“蝶变”的过程,成为了开发区脱贫攻坚战中的“经典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