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

昌道

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公元28—75年),原名刘阳,字子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他在少年时期便显露出非凡的聪慧,10岁时就通晓了《春秋》。后来,在“度田事件”中,当光武帝清查田亩时看到陈留吏的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时就问何意。陈留吏说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是在洛阳的长寿街上得到的。这时,只有12岁的刘庄就插话说,这是郡里的官吏教他(陈留吏)怎么核查土地。光武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问呢;刘阳又说,河南是帝乡,南阳是帝城,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认真核查。光武于是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陈留吏所言果然和刘阳一样。

继承帝位后,汉明帝不但谨守制度,懂规矩、有原则,而且非常开明,又很勤政。他在位期间一直尊奉光武帝建武年间制定的制度,从没有变更过。他还提倡举荐贤才,严格选用官吏。而且他不允许后妃的家人参政,也不给封侯。对贵戚和功臣也能严加管束。即使是他的姐姐馆陶公主为其儿子来求郎官,他也没有答应,只是赏给她铜钱一千万。他对群臣解释说:郎官的责任极其重大,如果用错了人,就会使人民受到苦难。古时还有一项制度,就是按照术数星命之说,以月朔为正,如戌亥朔一日为反支,申酉朔二日为反支,反支这一天为凶,在这一天不受理奏章。汉明帝知道这事后,马上就废除了这个制度,并说:人民放下农桑之事,远道来宫阙上书,却以禁忌加以限制,这难道是为政的本意吗》

汉明帝非常尊师重教。他做太子时,曾跟随博士桓荣学习《尚书》。后来当上皇帝后,他。犹尊桓荣以师礼。”还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指教。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汉明帝亲自穿上丧服,吊唁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以谢师恩。汉明帝还亲自前往鲁城,拜访孔子故居。并亲自登上讲堂,为大家阐说儒家经典。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上自太子、诸王、侯爵,下至高官的子弟、功臣的子孙,都努力学习儒家经典。

汉明帝还非常的孝顺,即使父母亡故后,他也会经常到其墓前祭祀,表达思念之情。《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中记载阴太后(汉明帝生母)去世十年以后,在准备去原陵祭祀父母的前夜,刘庄梦见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二人白首相依,携手言笑,宛若活着那么鲜明生动。醒来后,刘庄“悲不能寐”。第二天他带着文武百官上陵拜谒,当看到陈设在庙里母亲阴丽华生前所用的化妆台,想起昨夜的梦境,这个已经四十六岁的皇帝,不禁当众失声痛哭,令随行的大臣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公元71年,即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汉明帝开始为自己修建寿陵,明文规定,不要堆起陵坟,只要让墓地不积水就可以了。并且规定说他死了以后,清扫祭祀,只用木盂盛些水、干肉、干饭就行。过了一百天,只要四季陈设祭品,设置几名吏卒,打扫一下墓地就行。如果敢有大兴陵墓的人,就以擅自议论宗庙法处分。汉明帝于公元75年农历八月初六去世,终年48岁。死前又留下遗诏,不要后人给自己建寝庙,把牌位放在光烈皇后的更衣别室里就行。

汉明帝不但是位治国有方、仁义忠孝的明君,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并且信奉、尊崇的皇帝。在他之前,佛教已经于公元前2年西汉末期随着来自印度、西域的商人、移民等流传入中国。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中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大意是说汉哀帝时期,大月氏国的使者伊存来到中国的长安城,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庐的汉室的博士弟子。而《浮屠经》中所讲的内容,则基本上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此为佛法东传中土的最早记载。当时还没有佛教经典文字方面的传入,也没有印度僧人来中国,所以不能看作是佛教的正式传入。

汉明帝与佛结缘,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源于他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某天夜里做的一个梦。他梦到一位神人,浑身笼罩着一层金光,头顶还有一光环,绰约缥缈,飞来皇宫的大殿前。明帝见此神人,心中愉悦,十分欢喜。第二天早朝时,汉明帝便向大臣们讲述梦中情形,继而询问众大臣,有谁知道这梦中所见为何方神人?有位大臣叫傅毅,博学多才,见识又广,他回答说:“听说西方天竺国有位得道之人,被尊称为佛。他能轻举飞身,陛下所梦神人应当就是他。”汉明帝听说此话,非常惊喜,认为自己梦遇神人,当是与佛有缘,而且这还可能预示着自己的大汉帝国会更加繁荣昌盛。于是他就传旨,派遣使者秦景、蔡情等12人,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西天取经”。

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其形貌与汉明帝梦中所见的金人一模一样。汉明帝见后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外国僧人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第二年,汉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仿天竺式样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此即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初名招提寺,后为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又改名白马寺。摄摩腾与竺法兰就在白马寺译出了著名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如今,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围墙之下还有传说是竺摩腾及竺法兰两位西域僧人的墓。

由于“永平。是汉明帝的年号,后人便将汉明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求取佛法、佛经的事件称为“永平求法。”而佛教界普遍把汉明帝“永平求法”视为是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有佛像和经典译出的开始。

在此之前,当时,中国尚未遵崇佛教。且自西汉以来,追求神仙、长生不死的黄老之学渐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定都洛阳,仍推崇黄老之学。而汉明帝刘庄继位后,道家学派更加盛行。但当佛教传入之后,汉明帝大力提倡,供养佛像,翻译佛经,兴建佛寺,积极扶植,许多王公大臣纷纷开始信奉佛教。尤其是汉明帝的同父异母弟弟楚王刘英,更是一心向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卷第四十五)中记载,“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诏令天下有死罪者可用细绢赎罪,楚王刘英认为自己积累了许多罪过,即派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送到国相处来为自己赎罪。汉明帝下诏说:“楚王诵读黄老的微言大义,崇尚佛教的祭祀,曾斋戒三个月,对神发誓,有什么嫌疑,会有如此的悔恨?还是还回赎物,用来帮助在家受五戒的佛教徒和僧侣的丰盛佳肴。”由此可见,佛教已经与黄老一样被同时祭祀,其影响已经非同一般了。而汉明帝之所以退还黄缣白纨,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楚王刘英供养了一些主要来自西域的沙门和居士,而刘英常常和这些沙门、居士们一起奉行斋戒。汉明帝希望那些退还的黄缣白纨,能用以解决一些饮食的需要,也算是他这样一位皇帝对于佛门的虔诚供养了。

另据《清凉山志》中记载:摄摩腾、竺法兰“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阳”。“明年春,礼清凉山回,奏帝建伽兰。腾以山形若印度灵鸳山,寺依山名也。帝复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即信也。”即是说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前往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礼佛。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僧回到洛阳后,便奏请汉明帝希望能在那里建造寺院。其后,汉明帝准奏。寺院落成后,摄摩腾以其山形如同印度之灵鹫山,因此取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明自己信佛之诚意,又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现今显通寺的前身)。其后还流传有一个“约期焚经。的传说: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占主导地位,因此佛教颇受排挤。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让僧人与道士以“焚经”为证,以较高下(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从此,佛教才得以兴盛发展。

汉明帝贤明治国,身体力行,造就了国强民盛的一番新气象。同时他作为一代帝王,“永平求法。对于佛教传入中国也功不可没。他不但把秦汉以来的文化事业,推向了高峰,同时也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和其后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