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馮氏家族的變遷

在當地人的口中,偶園又叫“馮家花園”,多年前,大門的一側還掛上了“青州市人民公園”的牌子,後來,青州市大力打造古城旅遊,講究“修舊如舊”,那塊白底黑字的“青州市人民公園”的牌子被取了下來,只保留了原來古色古香的兩個字“偶園”。

馮溥歸故里 青州建偶園

偶園曾經的主人叫馮溥,他在清代順治年間中進士,做過太子太傅、刑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實際上,馮溥也是康熙十分倚重的“輔弼重臣”。《清史稿·馮溥列傳》記載:世祖幸內院,顧大學士曰:“朕視馮溥,乃真翰林也。”清世祖是順治皇帝,康熙的老爸,可見這父子兩代皇帝對馮溥都很賞識。

馮溥後來做了康熙的老師,被人稱為“盛世閣老”,1683年,他73歲時告老還鄉,離京前,據說他把自己在北京居住的“萬柳園”奉送給了康熙,康熙則下令把清朝沒收的明朝青州衡王府的一部分賜給了馮溥。馮溥回到青州後,在衡王府花園的基礎上,修建了這座頗具江南韻味的園林。修建的過程中,馮溥時不時地想起京城的萬柳園,“無獨有偶”,根據此意,他給青州的這個園林取名“偶園”。

當然,偶園名字的來歷並沒有很明確的史料記載。對於馮溥來說,偶園只是他眾多園林中的一個。

久羈仕途的馮溥回到家鄉後,寄情山水,吟詩作文,每當有門生故吏來訪,他常常會帶他們去另外一個地方遊玩,並留下了不少詩詞,這就是被稱為“浮山冶水”的臨朐冶源,浮山那時叫“海浮山”,冶水指的是“燻冶湖”,現在臨朐老龍灣的所在地,此處是馮家的祖產,馮溥的爺爺的爺爺那時候購置並傳下來的。

馮家是老百姓口中的“侯門”,這個家族,在明清兩代二百多年中,出了13位進士,14位舉人,53位貢生,278位秀才,有5人的作品入選《四庫全書》。

馮裕人品文品皆優 四子詩文蜚聲齊魯

清代學者王士禎稱:“二百年來,海岱間推世學者,必首臨朐馮氏”。

馮氏世家的崛起源於馮裕,馮裕生活的年代是明朝中期。那時,壽命為276歲的大明王朝剛剛走過了一半的歲月。正德三年(1508),家境貧寒的馮裕考中了進士。他的第一個官職是華亭縣令,在今天的上海市。後來,又當過南京戶部員外郎、貴州按察副使等職。1534年,做了26年官的馮裕遭人彈劾,解官回到故鄉,這一年,他55歲。

馮裕性格剛直,勤奮務實,不尚空談。他曾說:“希寵者負君,媚人者負己,謀身者負人……平生蓋三無負矣!”不希寵,不媚人,不謀身,這是馮裕的精神品格。他做的最大的官是貴州按察副使,相當於正四品,算不上顯赫。使他青史留名的是他的人品文品及他的兒子們。

迴歸故里後,馮裕與青州的文人們組織了“海岱文學社”,以詩歌的形式記錄現實,抒發情懷,他的128首詩結為《方伯集》,其中不乏反映人民疾苦的詩作。

馮裕的這種思想無疑影響了他的兒子們,他一共生育了七子三女,其中有幾個夭折的,後來長成的四個兒子,馮惟健、馮惟敏、馮惟重、馮惟訥,以詩文蜚聲齊魯,人稱“臨朐四馮”。

“臨朐四馮”中,官做得最大的是馮惟訥,官至布政使特進光祿卿,相當於從二品。官方寫的歷史中往往以官職論英雄,在《明史》中記載:“惟重、惟健、惟訥皆有文名,惟訥最著。”其實,就今日的文學史眼光來看,馮氏四兄弟中就文學造詣而言,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隻做過幾年正六品小官的馮惟敏。

馮惟敏被後世稱為“曲中辛棄疾”,後世學者認為他是“明代曲家第一人”,他的散曲現存小令500多首,散套近50套,在明代曲家中獨樹一幟。

馮惟敏最有名的作品是雜劇《僧尼共犯》,寫的是一僧一尼苟合被街坊鄰居捉到官府,判官將兩人打了一頓板子,勒令二人還俗,名義上是將他們逐出佛門,實際上是成就了一段姻緣。

清軍入關明朝衰敗 馮氏子孫各有選擇

歲月悠悠。馮惟敏在臨朐冶源住過多年,至今保留在老龍灣公園內的江南亭據說就是他所建。後來,他當了爺爺。明代萬曆四年(1576),他的孫輩中有個叫馮琦(馮惟重的嫡孫)的孩子去省城參加鄉試。馮惟敏寫了一首散曲為他送行。其中有幾句:“論干支應驗如何?子也登科,醜也登科。橋梓聯芳,祖孫繩盛,世沐恩波。”馮琦在那年高中舉人,又在第二年赴京城的會試時中了進士,後來成為萬曆年間的重臣,力主抗倭,在“萬曆三大徵”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官至禮部尚書。

從這一點上看,馮惟敏是預言大師。

等到馮琦成了爺爺的時候,馮家的孫輩中又出了一位濟世重臣,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馮溥,偶園的主人。馮溥在任上時據說剛直無私,愛才惠民,主張“省刑薄賦”,受到朝野的尊重。

年輕時的馮溥及當時的馮氏家族遇上了改朝換代。那時國家動亂、明朝衰敗,清軍入關。在一系列的動盪之中,馮氏子孫們的選擇也不同。例如,當時在明朝為官的馮瑗,率兵抗擊清軍,與努爾哈赤幹過仗。另一位馮家的子孫馮三仕,明亡之後流落海外,退到朝鮮,以反清復明為己任。還有的馮氏子孫選擇了隱居故里,不做清朝的官。而馮溥的選擇是積極入世,迎接新朝代。

誰是誰非?即使幾百年之後再看,我們也很難分辨得清楚明白。

或許,在時代的風雲面前,不違本心,便是最好的選擇。

馮氏家族歷時七世 歲月滄桑侯門不再

偶園中有四塊奇石,分別狀如“福、壽、康、寧”四個大字。據說這是明朝衡王府中的舊物。

當時的學者安致遠在《青社遺聞》中描述過衡王府敗落的情形,感嘆說:“回首繁華,已成昔夢。奇花怪石全入侯門,畫棟朱梁半歸禪剎。”

那個年代的青州,能夠被稱為“侯門”的應該就是馮氏家族。

又過了二三百年,“侯門”也早已不在了。

研究者說:馮氏家族從明朝中期的馮裕興起,歷時七世,至清朝的馮溥後衰落。此後,沒有出過對歷史有影響力的人物。一直到清末,老龍灣、偶園,還是馮氏的子孫在管理。1950年,偶園被收歸國有,老龍灣在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現為AAA級風景區。

歲月滄桑。無邊的權力、巍峨的宮殿、堅硬的石頭,都經不住歲月的洗禮。不管是王府,還是侯門。

但是,仍然有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