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塔兒灣位於武威市城南35公里的古城鄉上河村一組。這裡地處雜木河上游,兩岸依山。遺址分佈在南岸的山坡和一片臺地上,其中部分闢為農田,現已耕種。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260米,以西為草木茂盛的山區牧場,以東雜術河兩岸是開闊的平原農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在居住。在西夏時期,這裡是党項族放牧、從事手工業生產和居住的地方。

80年代初期,這裡僅居住10多戶人家,道路阻塞,交通不便。當地群眾在農田基本建設和修建住宅、羊圈等取土中,曾出土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素面紅陶罐、夾砂陶罐及各種彩陶罐等,是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實物見證。同時出土數量較多的為一批西夏時期燒製的各種瓷器和大量瓷片,被文物工作者徵集到博物館保存。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墨書西夏文的白釉繪花瓷罐,高46.5釐米,大圓口,短頸,直圓腹,下略收,施白釉,腹部用褐釉繪纏枝牡丹,古樸豪放,反映出西夏較高的手工業制瓷工藝水平,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白釉高足盤、碗、黑釉扁壺、瓶、燈、罐等一批文物。1984年、1987年,武威地、市文物普查時,在此又徵集到出土的部分西夏瓷器和採集到各種瓷器標本等,並發現大量的瓷片和灰層堆積物。因出土和發現的西夏遺物較多,當時被文物工作者認定是一處西夏時期的遺址,併兼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98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佈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1990年前後,塔兒灣村修建村文化室時與市文物管理部門配合,在此進行了清理,出土了一大批西夏瓷器、窯具和大量瓷片,其種類繁多、釉色多樣。部分瓷器和瓷片上寫有漢字和西夏文紀年、姓氏、名字等。其中一件墨書“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甕”漢字,為公元1214年西夏神宗李遵頊時的製品。專業人員經過50多天的整理修復,共復原各種瓷器140多件。有單耳和雙耳罐,四系和六系褐釉素面、剔花罐、甕;白釉底黑、褐、綠釉繪花罐、甕;黑、褐、醬釉罐、甕。此外還有黑、白釉玉壺春瓶、缽,矮足、高足碗、碟、盤,各種釉色的小瓷壺、瓶、扁壺等。花紋有繪花、剔花、刻花幾種,多為纏枝牡丹、蓮花。其中一件白釉天鵝紋繪花瓷甕,高49釐米,四系,腹部有褐釉繪天鵝及雲紋,黑白相間,構圖新穎,生動形象,畫面上對對天鵝展翅飛翔,給人以穿雲破霧之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反映出西夏手工業技術和繪畫藝術的極高水平。另有一件四系褐釉刻花瓷甕,高49釐米,侈口翻唇沿,直頸圓肩,直圓腹,腹部刻有對稱的兩朵蓮花,刀法古樸簡練,為西夏瓷器中所罕見。還有一件褐釉剔花罐,高48釐米,大圓口,短頸,直圓腹下收,腹部剔有纏枝牡丹,含苞欲放,給人一種浮雕感。這些瓷器,反映了西夏高超的制瓷工藝,為西夏瓷器中所少見。這些文物,均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研究西夏社會手工業及繪畫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1992年9、10月至1993年上半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塔兒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從發掘情況看,這是一處西夏房屋居住遺址。房屋以夯土築牆或以石塊壘牆,因山體滑坡,牆體多被毀壞。房屋為硬土地面,內有灶和炕。炕均為石板炕,長2.54米,寬2米左右,有兩條火道,以石板覆蓋成炕面,一般高出地面0.5米左右,石板上敷泥抹平。灶的形制有數種,大多是以地面起建,以石塊和土坯壘成,有雙眼和單眼之分;另一種是在地面挖成的,有火道、灶門及灶坑的灶;還有地面直接以三塊或更多的石塊壘成或圈狀或三角形狀的灶。這些都為研究西夏的居住及生活狀況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在發掘中出土完整的各種西夏瓷器50多件,器類有甕、罐、碟、壺、碗、盤等;釉色有黑、白、象牙黃、綠、醬色、褐色、鐵紅色等;花紋有剔花、刻花者,多為忍冬、菊花、蓮花等。部分瓷器上也發現墨書題記,主要為姓氏,有“吳”、“崔”、“呂”等。此外,還出土大量的錢幣,有“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光定元寶”、“天盛元寶”以及大量的宋代貨幣。是研究西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是我國西夏考古史上迄今發現出土西夏瓷器數量和種類最多,釉色、花紋繁雜的一處遺址,它的發現已引起史學界的關注,對西夏的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武威塔兒灣西夏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