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的老師劉啓菊先生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文 | 李克勝(蔡店|荊州) 圖 | 掌櫃

1965年秋天,我步入黃陂縣第七中學,正式拉開我初中生涯的帷幕。

七中,坐落於蔡店石龍崗南脈,它雖然只是山區一所普通初中,但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在此讀書三年,可以少參加農田勞作,說不定,我還能從此走出蔡店,到更遠的地方闖天下。

那年,七中只招了一個班,60名新生來自蔡店十多所小學。學校有南北走向的四排平房,我們的教室位於從南往北數第二排東頭。教室裡,有明亮的大玻璃窗,桌椅整齊,比我們小學不知強了多少倍。

初入新環境,一切都新鮮,正當我們交頭接耳相互認識時,教室門口輕盈地走進一位三十多歲的女老師:中等身材,身段苗條,上著藍裝,下褲灰色,黑色皮鞋。烏黑的短髮披在耳下,白皙膚色,臉頰紅潤,水靈靈的雙眼顧盼生輝,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宛如秋江般明媚。

她拿著一個冊子,走上講臺卻沒講話,只掃視著教室。頓時,寂靜無聲。她順手在講臺上拿了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劉啟菊”三字,那雋秀飄逸的粉筆行書蒼勁有力,給人一種美感。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她指著板書,用帶著異地口音的普通話說:“我叫劉啟菊,從今天開始,我是你們的班主任,語文老師,也是你們的同學,我們共同學習語文。”隨後她又翻開冊子,大聲地念我們的名字,她念一個看一個,教室裡傳著“有”或“到”的回聲。

劉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年輕漂亮的知識女性。

劉老師的教學方案、方法、設計、思路,與其他老師有所相同,更有獨特之處。她能細心地體味作者的寫作思想,形象思維及創作特點,看似平凡的段落、句子、用詞,經她歸納、提煉,就有特殊且深刻的表現力。

她分析文章,語言嚴謹,樸實自然,敘述得體,描述生動,聯想添色,在課堂上創造了濃郁的意境,讓學生點染了豔麗色彩,勾畫出動人形象。她對文章反覆遞進,啟發、引導學生去咀嚼,去品味課本之外的廣闊知識。

我印象很深的是劉老師講古詩詞,我第一次從她那裡知道了“詩眼”,她說,詩眼是一句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字。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講授《賣炭翁》時,劉老師指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中的一“憂”一“願”,便把這位窮苦的賣炭老人無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深刻地揭示出來,這“憂”和“願”,就是這句的詩眼。

課堂上,她是一位侃侃而講的老師,她信手拈來的掌故,時時引發學生的好奇,她史海鉤沉的能力常常令我們鼓掌叫絕。講人物課時,所講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她貫通今古的能力,更讓那些歷史人物從久遠的年代向我們走近。

劉老師上課極其嚴謹,從不延時拖堂。很多次,她說“今天就講到此”,不一會,下課鈴就響了。從這件小事,便可看出她的工作能力和態度。

我們每週有一節自習課,有時,劉老師利用這節課給我們講故事。她把從書本中生活中得來的故事,甚至是她編出來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講給我們聽,聲情並茂,我們聽得時而悚然動容,時而肅然起敬。

講故事製造靈氣飛揚的氛圍,引發我們聯繫現實和未來。受她的影響,我們班的同學與她建立了深摯的師生情誼,她是我們的崇拜者。幾十年過去了,每每提到劉老師,我總神采飛揚,眼裡閃射出崇拜和感念的目光。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劉老師在班級管理上很有一套方法。班幹部選出後,各司職責。每天,有值日班委負責班裡好人好事、違紀事情記載,早讀,晚自習,晚熄燈,遲到早退,請假等,也都有要求。當天發生的事,次日公佈結果和改正建議。

劉老師常找有問題的同學談話交心,對遲到早退的同學,則要寫他們上交書面原因和認識。每週一次的班務會上,表揚的批評的都有,我們剛開始還不習慣,但堅持後,也慢慢習慣,並自覺遵守。

劉老師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流露出浩然正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體現了她對學生的關心和關愛。她學養高深,是一位清流雅望的老師,不斷激發我們勤奮學習的熱情,班裡學習氛圍十分濃厚。

生活上,她總是善心地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關照。有同學生病了,她讓班幹部陪同去看病,還經常墊錢買藥。有位同學高燒後得腦膜炎,她叫班長帶領身壯同學,用床板把這位離校二十多里路的病人抬送回家。

有時突然降溫,住校生衣服單薄,她將自己的衣服拿出給他們穿,還號召走讀生帶衣服借給同學穿。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一名學生幾天沒到校,劉老師就叫班長與那學生相好的同學一起,到家裡探望,又帶信請家長到校來,她細心地做家長工作,讓這位準備輟學的同學重返學校。她常常與學生聊家常,在聊天中瞭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家庭狀況。

那時候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受到家庭成分和社會關係牽連,班上有八九位同學家庭和社會關係不好。劉老師告訴我們,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我們“自強,不自卑”,這幾個字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她還教導我們“知天下事,做有心人”,以天下為己任,做一個有抱負,有襟懷的青年,積極勤奮地學習。她總用商量的口氣建議我們讀一些課外書,歷史書,詩歌,文學藝術等書籍。她說通過閱讀,會發現生活裡的每一樣事物書本里都有。

她說,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細膩觀察,就能儲藏和掌握各種知識,會得到豐富的語言積累,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會起到了不起的作用。她說,天道酬勤,勤勉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

在她的薰陶下,我們養成了勤奮,謙虛,純樸的品格。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劉老師告誡我們——你們年紀太輕,欠諳世事,切莫一時衝動,失去理智,是非功過歷史自會給予公平的評價。初生牛犢不怕虎,不要惹不必要的麻煩,遇事要冷靜多想,不能魯莽行事。

其時,劉老師有一雙兒女,年齡相差一兩歲,都上小學。偶爾看到劉老師的兒子或女兒脖子上掛著鑰匙,到我們教室找她,卻從未看到她丈夫。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從老街南頭二隊巷子回學校,正巧遇上劉老師提著剛買的菜和日用品。

我趕忙上前,幫劉老師拿東西,拘束地與她走在一起。她見我只顧低頭走路,便主動問我家裡的情況,用平和親切自然的語氣問我爸媽好,我這才感到不陌生,反而像是早已相識的朋友。我很放鬆地回答了她。

她鼓勵我學好文化,為未來的人生奠基。走著走著,不一會就到了劉老師住的宿舍,這是我第一次到她宿舍來——門開著,兩個孩子在做作業,房間不大,用具用品擺設有序,傢俱很少,一看就是很清貧的生活。

後來,我隱隱約約聽說劉老師是湖北當陽人,家庭成分不好,畢業於武漢大學,她丈夫是武大的高材生,被劃為“右派”。我沒見到她丈夫,她丈夫那時可能在農場改造?我不得而知。

懷念我的老師劉啟菊先生

人生,有無數的機緣巧合,如果劉老師不是政治問題,她不會到邊陲山區,到這窮鄉僻壤的山裡來,我也不會遇到博學多才的劉啟菊。

我知道劉老師是因當時形勢安排到山裡學校教學後,曾留意她在學校的處境,發現她受到到排斥,甚至有個別老師故意刁難她。她一人帶兩小孩,又擔任班主任工作,生活瑣事如雲如山。對於她的困境,我們只能表示極大的同情。

劉老師追求她熱愛的教育事業,愛學生,愛生活的熱情簡直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她以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毫不妥協地向厄運挑戰。出此窘地,劉老師依舊樂觀地執著於事業,執著於教育,令人敬仰。

1967年春,學校停課鬧革命,像劉老師這樣家庭成分和社會關係複雜的人,不免受到衝擊。我離開了學校,從此再沒有見到她,再沒有她的確鑿消息。

劉啟菊老師,您,讓我永久懷念。我的懷念,是因您給予我非凡的信念,教導我們自信自強,在人生路上不管有多麼險峻的高山,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攀登上頂峰。

關於作者 李克勝,出生於黃陂蔡店李家衝,現居荊州。初中肄業,1969年入伍,後入學進修,曾工作於油田,現已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