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龍塢從1300年前緩緩走來,一邊做雅,一邊做俗,一路拾遺。

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從未暗淡過。公元前2300年孕育的人類文明良渚文化,從五代十國到南宋偏隅江南兩朝古都的定址,唐定錢塘、明設浙江,這座叫做杭州的城市一直熠熠生輝。時移世易,新時代,這片江南水鄉除了杭州西湖,還多了新的標籤:阿里巴巴、無現金支付、新零售、物聯網覆蓋、智慧旅遊、西湖大學、中國硅谷等。美好生活和科技創業樂途,這裡被世界矚目為未來智慧城市的雛形。杭州,似乎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歷史文化和科技創新完美結合的基因,這正是我們一直要傳承和尋找的禮。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在社會朝向更為互聯網、更為現代化的方向奔跑之時,杭州城西有一個名叫龍塢的地方,卻選擇了放慢腳步,並努力回憶自己最初的模樣,一顰一笑逐漸重煥昔日散發茶香的容顏,從1300年前緩緩走來,一邊做雅,一邊做俗,一路拾遺。

杭州自古流傳著“龍井女茶祖與十八棵茶祖樹”的傳說,為十八棵御茶樹的茶葉平添一份茶祖崇拜的信仰之韻。而在龍井山上受歷代茶農祭祀的“胡公廟”,更顯示了杭州茶農對於茶圖騰的敬畏之心。

千萬計的年輕人來到杭州,用年輕的胸膛去擁抱這個在互聯網智慧發展道路上狂奔的城市,科技讓生活更便捷、更簡約,更美好,狂奔背後不能丟掉的是人文,是歷史,是禮儀,這座有著1300年曆史的小鎮一面接受新的科技洗禮,一面重拾傳統,正是杭州神韻的一個精緻縮影。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1.1000年前:花深不辨徑,地寂唯聞鳥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1300年前,“詩仙”李白遊歷至龍塢的外桐塢村時,沉醉於萬木吐翠的自然風光,寫下“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

接下來的1000年裡,太多的文人墨客,似乎都偏愛這裡。

“花深不辨徑,地寂唯聞鳥”,清代著名詩人厲鄂遊歷桐塢時同樣對外桐塢的美景不吝題詠。

民國文人郁達夫在遊覽白龍潭之後,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龍門山路》。“村中一溪,斷橋錯落,居民小舍,就在溪水橋頭,山坡巖下,排列分配得極勻極美。村的三面,盡是高山,山的四面就是萬紫千紅的映山紅與紫藤花。自白龍潭下流出來的溪水,可以灌田,可以助勢,所以水碓磨坊,隨處都是。居民於種茶種稻之外,並且也利用水勢,兼營紙業。這一種和平的景象,這一種村民樂業的神情,你若見了,必定想辭去你所有的委員教員X員的職務,來此地閒居課子,或賣劍買牛,不問世事。”

1000年以來,這麼一個寂靜的村落被冠以 “中國版楓丹白露”的美譽,外桐塢的“美貌”自然是毋庸置疑。進畫外桐塢村,需穿一涵洞,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再往深處,院舍林立、溪水潺潺,茶綠、榴紅、竹翠,猶如世外桃源。

在這個以葛衙莊社區為中心,分散部落著10個村莊的小鎮,外桐塢彷彿是一顆被自然打磨而出的明珠,光潤耀眼。

2.100年前:萬擔茶鄉忙 商賈品茗香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如果說1000多年前,龍塢的標籤還是自然美景,詩書之鄉,100多年前的龍塢已經成了商賈之地。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清朝末年,龍塢的土地上便往來著不少的茶商,本土茶商,異鄉客商,推杯間品茗,換盞間談笑。

清明時節前後,為了採擷茶膏最為厚重的明前茶,不似今日便利的物流體系,各地茶商雲集龍塢。明前茶的鮮美自然是無需贅言,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便特地為其作詩《觀採茶作歌》,詩云“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點明“清明”前一日採製的茶品質最好,過早採製太嫩,過遲採製太老,時間不遲不早。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一時之間,往日只有茶山茶農吳語環繞的龍塢,車馬商賈外鄉音不絕。

除了外商,清朝末年龍塢本地也早已有名震一方的茶商:祝氏和黃氏。其中祝氏茶人家族中比較有名的當數晚清時期的祝紹福、祝紹榮開設的“德泰茶行”,家族產業綿延至今。

而在以茶行形式傳承茶文化之外,黃氏茶商另闢蹊徑,茶雖以葉為主,但亦草木,選擇了以木雕建築的形式延續龍塢茶之魂。

清光緒年間,黃松生是松茂茶行的老闆,家業興隆之後,茶樹四季復凋零,他開始思索究竟什麼形式的茶文化是能夠傳承給後代。苦苦思索過後,他從東陽請來了頂尖木雕門徒,用三年半功夫,在龍塢精心雕蓋了一棟古雕花樓,加上院子跟空地,佔地約200平方米。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而在雕花樓主體近120平方米的空間內,矗立的樑柱架成一個規則的長方體,雕樑畫棟遍佈渾身。正門的門樑上,雕著9只獅子,呼之欲出。10多扇木窗,全是上等杉木打造而成,每扇都用1000多片木板間隔。這些寬缺少5釐米的小木板全部可以裝置;天花板還用上了憂傷一見的深度雕刻,裡外三層,刻上了松鶴延年,象徵著吉祥如意。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最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建築對於茶文化的敬畏,梁枋上有一對“龍井茶供”雕刻:其下為頗有唐代風韻的“荷葉蓮蓬碗”,其上是“二葉一芽的龍井茶青”,組合成以龍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蘊圖案。而其旁還有一對供果實、一對供花朵的雕刻圖案,共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圖案。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而這正是根據龍塢茶鎮自古流傳的供茶祖文化傳承而來。舊時杭州茶鄉,茶農們會將每年第一鍋新茶炒好後泡第一杯新茶,虔誠地敬奉在“灶神“面前,並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願: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綠。對於一脈傳承的茶圖騰文化,黃松生深諳其道,才會在自己想要流傳百年的老屋上花上如此多的心血。讓龍塢的茶文化,源於茶,但不止步於茶。

然而這座木雕建築並沒有被後人珍惜。在傳承中,黃氏後人見多了水泥磚瓦的建築,愈發對這棟只是木頭建造的屋子不待見。他們放出話來,要拆這間老屋,消息引起了遠近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前前後其後了十幾多撥人,有的看中了屋簷、有的看中了窗子、尚有的看中了門板……古雕花樓眼看就要“分崩離析”。

或是“屋不該絕”,亦或是這一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不願斷流,一位來自龍塢何家村的茶農徐永明買下了這座雕花樓,還請來木工,將整幢木樓的數千個木質構件一一標號,並完全按照舊樓的修建方式重建雕花樓,而這一舉動花去了他的全部積蓄。

正是徐永明費盡全力的這座樓,被《杭州老房子》課題組專家仲向平驚歎為“該建築已經到了無木不雕,無雕不精的程度了!”並用最為生動的木雕形式記載了一段杭州的茶史。

道家認為,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清神靜心,順應四時,默默然與世無爭,在沒有喝彩聲和欣賞之目光的情況下,悄然自我綻放、自我釋放,達到了所謂“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之界。以自然界最為沉默寡言的木材為載體,龍塢茶史為自己選擇了一種不浮華的記載方式,頗具“道家之風”。

早在商賈為龍塢茶奔波忙碌之時,龍塢茶已有“道風”顯露。為此,有一則“旗槍茶”與“龍井茶”之稱的趣事。

一次,左宗棠從浙江巡撫衙門出來散心,到了河坊街上,順路到胡慶餘堂裡去拜訪胡雪巖。恰好胡雪巖家裡剛到了幾斤龍塢新茶,下人就把龍塢新茶泡給了左宗棠喝,左宗棠一看一品便說:“好茶!好茶!這茶叫什麼名字?”胡雪巖一下子回答不上來。原來,這茶是龍塢所產,他本想說是“龍井茶”,但一想又不對,龍井茶是乾隆皇帝取的名,特指龍井村的茶葉,以至一時語塞。對軍隊的軍旗和槍支深有感情的左宗棠便笑笑說,“這可能是旗槍茶吧,口味真好,這茶是哪裡產的?”胡雪巖馬上點頭回答說:“是的,是的,就是旗槍茶。這是錢塘縣定山北鄉(現在的轉塘街道部分地區)”龍塢長埭裡產的。

其實早在三十幾年前,只有龍井村產的茶叫做龍井茶,其他地方的茶葉都不能叫龍井。而之後才對於龍井茶的產區作以延伸拓展,而龍塢人則驕傲地稱龍塢產茶為旗槍茶,儘管較西湖龍井,旗槍茶不會受到如此多的喝彩或欣賞之目光,但毫不影響它的自我綻放以到能通玄境之茶道,甚至是各路商賈往來,為這明前好茶而奔波。

3.1年前:特色小鎮新 現代茶空間

進入新實世紀,龍塢的成長曾經歷過不小的疼痛。當整個杭州在互聯網帶領下迅速前進之時,龍塢一時踟躇不前;當現代化的快速轉變與龍塢原有的悠閒田園生活產生劇烈撞擊,龍塢一時失去方向,於是茶山結起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網,生活汙水肆意橫流,雜亂建設的房屋以及亂拉的電線……龍塢雅風彷彿被塵世俗物湮沒……

2015年,龍塢茶鎮進行整改,在擺脫了髒亂差的標籤之後,遇到了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

有個叫宋衛平的男人戀上了這方土地,並直言 “在我眼裡,杭州除了西湖邊,就屬龍塢最有吸引力。”身為綠城創始人的宋衛平說,10多年前,他第一次踏足龍塢,就喜歡上這裡。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2017年,在受任成為龍塢茶鎮名譽鎮長之初,宋衛平便袒露了自己的心聲“說到紅酒,大家立刻能想到法國的波爾多地區,說到喝茶,中國也該有這樣一個地方。” 而他成為“鎮長”後的第一句話便是:“我要用3到5年的時間,把龍塢茶鎮打造好。不敢說十分理想,但希望做到中國第一。”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故,宋衛平取義《茶經》中陸羽提及的“茶有九難九德”,在龍塢重塑了昔日留下古茶街之風的街道,名曰“九街”。

1300年的茶香小鎮被宋衛平打造成現代“世外桃源” 尋禮

在這裡,宋衛平將“茶”這一個字眼無限放大,將創意辦公和藝術沙龍融合到茶文化當中。他為這條街選擇了茶館、茶行、茶市、茶研、茶博、茶宿、茶藝、茶娛、茶學,涵蓋精品茶葉銷售、茶葉研究、科學飲茶等諸多“茶主題”業態。

此外,拋棄現下氾濫的仿明清風格白牆黛瓦的建築,他為九街選取的是極具民國風情的建築群,這或與民國期間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有關。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九街重建了約50幢樓,只為更契合周圍的茶園風光。大面積的紅色外牆配以青灰色的面磚,中國傳統的木色窗框搭配西方精緻的拱門和露臺,漫步街區,路邊綠草如茵,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當踱步在九街,接過一杯身穿民國服飾的工作人員遞過來的熱茶,走進茶鎮客廳尋一處窗邊聽聽茶藝師柔聲細語講述龍塢茶史,放下那一顆被塵世俗務困擾許久的心。才會明白宋衛平執意要在龍塢打造這一茶空間的緣由。

距離龍塢正式被打造僅過去了1年,九街的面世已讓人非常驚豔。而餘下的龍塢又將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詮釋茶文化,或許只有宋衛平和時間才能一同給出我們答案。

烏鎮操盤手陳向宏曾對如何踐行小鎮生活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認為就是在一個不大的濃縮的空間內完美做兩件事情,一個做雅的事情,一個做俗的事情。今天我們中國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中產階級都形成了,我們不能一天到晚很雅,不食人間煙火;也不能一天到晚沉浸在單調、壓力巨大的俗世生活中,如何把雅俗結合在一個小鎮內。”

或許正是受這一答案啟發,宋衛平在茶山環繞之中打造了九街,將雅俗融匯其中,打造一種專屬龍塢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說我們旅遊目的地小鎮要做的是什麼?就是滿足他兩方面的要求,我們要做一個跟他平時生活空間有很大差別性的“殼”,再在這個小鎮裡面裝他熟悉的離不開的生活、商業業態。”陳向宏的這一段話同樣說出了宋衛平打造九街的初衷,讓這裡不僅僅是一處遊覽之地,更是能融入當地人生活的一處空間。

特色小鎮是連接著傳統、連接著未來,它更主要的是連接著生活。龍塢在傳承公元1300年前的文人辭賦,領會178年前的茶商文化之外,結合當下杭城的高速信息化發展,連接龍塢本地人的古早生活,共同打造現代人所向往的“世外茶園”生活。

西湖這張杭州的“金名片”,是靜態的,不能搬到世界各地去展示;而茶這張“金名片”則是動態的,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以這張“金名片”傍身,作為全國首個以茶為主題的特色小鎮的龍塢茶鎮,作為杭州文化的一個載體,讓世界人民感受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