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爲你解讀:內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設限?

前段時間,我的好朋友小池遇到了一件讓她感到很沮喪的事。

小池一直是個有獨到想法的姑娘。前段時間,她留意到她很喜歡的創業公司的CEO會去參加一個論壇,她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把自己之前的一個創意,趕工做成了幾十頁的方案,期望能讓這位CEO眼前一亮。

可是,小池很內向。雖然她很聰明,但非常不擅長在陌生人面前闡述自己的想法。於是論壇的日期越近,她就越發怵,整天在我面前魂不守舍地擔心這擔心那。

到了論壇開始的那一天,她從發言到打扮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但一到自由發言時間,她就像被封印住了一樣,怎麼也舉不起這個手。

大腦裡“去呀去呀”“不了吧不了吧”的小人兒激烈的爭戰著,可還沒等戰出個結果,小池就聽到前排的男生已經跟CEO熱烈的討論起了一個跟她的想法很類似的創意。

她感覺一桶冷水兜頭澆了下來。世界上最令人難過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本可以”。

心理學家為你解讀:內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設限?

同為內向者,我很理解她的心情,我也總是因為臨場的猶豫不決,錯失了很多進步和表達情感的機會。

我畢業那一年,很想給一位很崇拜的、但並不瞭解我的老師送告別禮物。

於是我開始無限腦補,腦補給他禮包的內容,腦補他收到禮物的反應,腦補得停不下來,整夜都睡不著覺。

可是當真的準備好了禮物,要去送給他的時候,我根本邁不出那一步。我抱著禮物,像被用強力膠粘在座位上一樣,看著別的同學和他互相道別、互祝前程,一邊無法動彈,一遍預料到了今晚回宿舍以後那難以承受的遺憾。

遺憾,全是遺憾。這件事至今還是我最大的遺憾之一。

心理學家為你解讀:內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設限?

可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能力已經具備的情況下仍然會猶豫?我們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好,為什麼終點線前不是踩一腳油門衝過去,而是自己下車把輪胎卸了?

難道因為內向,我們這一生都要在細數我們的“我本可以”嗎?

並不是這樣的。後來我發現,用心理學工具反思自己,這一切都是可以找到根源的。

首先,從生理層面而言,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水平的外部刺激下,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會更為迅速和強烈,產生更高的內耗;但對於外向者而言,被內耗的基線就會更高,外部刺激也更容易給他們帶來積極的情緒。

在對外部刺激更敏感的基礎上,我們也常常會對這些外部刺激做出誤判。

比如,有時我們會錯誤的解讀自己的緊張感。

心理學家發現人在不同場景下會對同樣的生理反應作出不同的認知評價,我們如何解讀生理層面的反應,會最終決定我們的情感體驗。

所以,有時候,也許你並不是因為害怕而緊張,而是因為期待而興奮;可惜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用同一種套路解讀自己,於是反而限住了自己的手腳。

心理學家為你解讀:內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設限?

有時,我們也會對他人的態度進行誤判。

根據心理學家海德的歸因理論,人們在生活中都會不斷嘗試為他人的行為找到解釋,並以此為依據預測他人未來的行為和態度。

但有時我們的大腦會走捷徑,讓我們得出一些武斷且負面的結論,從而給自己增加更多的壓力。

同樣,我們也會給自己設定一些不合理的預期,讓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在負面的循環中不斷降低,最終滑向那個我們不想去,卻又提前設定好的終點。

那我們又該如何避免自我設限,不再被自己束縛住手腳呢?

心理學家為你解讀:內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設限?

為了讓大家打破“內向者”束縛

在外向的社會里發揮內向者的優勢

簡單心理團隊開發了

內向者潛能挖掘機

希望和你一起用7天,每天30分鐘

用心理學的鏡子照出真實的自己

打破“內向者”束縛,完整的釋放自我潛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