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技艺,街头上捏面人的为啥越来越少了

过去,常见街上有捏面人的。捏面人的担一付扁,前后各挑一只木箱。前面的木箱上有一个半人高的本架,上面插满各种小面人,都是古装的,大多是关羽、张飞、刘备、吕布等三国人物和仕女什么的。后面的木箱里大概是放日常用品的。捏面人的悠悠然挑着担子走街巷,吆喝着:“捏面人喽!”

正在消失的技艺,街头上捏面人的为啥越来越少了

捏面人的摊位前,往往会围着一群女人和孩子,孩子们指点着木架上的面人,喊着要这要那。捏面人的从前面木箱里取出各种颜色的面团、刀具、小装饰物,然后坐在扁担上开始捏起来。

你要什么,他就捏什么。一个面人至多一角多钱。不过捏面人的只归于匠人一类,与称作艺术大师站不在层面上。真正对面塑艺术进行挖掘创新,使之进入艺术行列并发扬光大的,是从诸城走出的面塑后起之秀,人称艺坛姊妹花的王琴、王美姐妹俩,她们凭着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使面塑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成为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正在消失的技艺,街头上捏面人的为啥越来越少了

1998年1月月8日,权威的《人民日报》以《神女当惊技艺殊》为题,对其进行过报道面塑工艺界有句话叫:“北京有个面人郎,潍坊有个面人王。”这面人郎指的是京城手工艺领域里大名鼎鼎的郎绍安,而面人王,指的却是诸城的面塑高手一王琴、王美姐妹俩。

王琴是贾悦镇葛家同村人,家乡的风情水土孕育了她淳朴恬静的气质,也培养了她聪慧内秀、体察入微的心性。她自幼酷爱美术,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家乡富于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如剪纸、泥人、年画、布玩具等。郎绍安的儿子、王琴的姑父郎志祥四家探亲,带回了精心雕塑的面人,这一神奇的艺术创使王琴如姐妹看得如痴如,从此,姐妹俩立下志向学面人。高中毕业后,正琴在在家人的支持下,身背行囊到了北京,专门向姑父学习面塑,成为郎派面塑的第三代传人王琴、王美姐妹共同继承了“郎派面塑”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艳而俗、造型文静高雅的艺术风格,可谓面塑界的姊妹双秀”。

正在消失的技艺,街头上捏面人的为啥越来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