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菏泽市制定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条例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结合中国牡丹之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文化特色。对尧的传说、鲁西南鼓吹乐、曹州面人、鲁西南织锦技艺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应当制定专项保护规划,设立展示、展演场所,建立传习、传播基地,加大传承和保护力度。

对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活态传承较为困难、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丧失传承人、客观存续条件已经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忆名录,实施记忆性保护。对存续状态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有效传承其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等形式,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菏泽穆里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使面塑初步形成艺术品。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从而使面塑艺术大大提高,随后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穆李庄一带便成为菏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菏泽面塑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风味。在继承老一辈传统面塑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塑作品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类、卡通人物生肖类、肖像塑真类等。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打烧饼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拉地排车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纺棉花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剃头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推碾盘

点赞!“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立法保护“面人”!

斗羊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菏泽面人就走遍东南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