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徐公子講故事 樅陽縣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

阜陽徐公子講故事 樅陽縣著名人物

阜陽徐公子講故事 樅陽縣著名人物

阜陽徐公子講故事 樅陽縣著名人物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鎮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22]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22]

齊之鸞,之鸞字瑞卿,號蓉川,明桐城(今樅陽縣雨壇鎮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先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後授刑部給事中。之鸞學識淵博,文彩宏麗,於桐城文學興起有先導作用。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紀行》和《入夏錄》各若干卷。

方學漸(1539——1615),字達卿,今浮山鎮白人。明代著名學者。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為諸生祭酒二十餘。領鄉薦,棄去,專事講學。以子大鎮貴,贈大理寺少卿。學漸著有《邇訓》二十卷,《桐彝》三卷,及《心學宗》等,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23]

阮鶚(1509-1567),字應薦,號峰,南直隸桐城縣(今樅陽山鎮松園鄉阮家享堂)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學副使。為明代抗倭將領,後因罪革職為民。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阮鶚卒,時年五十九。著有《禮要樂則》2卷、《楓山章文懿公年譜》2卷。

左光斗(1575一1625),字共之,又字遺直,號浮丘,今橫埠鎮忠毅村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光鬥生活的年代,系明王朝即將覆沒的年代,君昏臣佞,不以社稷安危為己任,而是結黨營私,爭權奪利,阿諛則貴,持正則誅,朝政為魏忠賢所把持。光鬥、楊漣等人為重振朝綱,同魏忠賢等作生死鬥爭。光鬥曾疏列魏忠賢32條當斬的罪狀,不料魏先發制人,誣光鬥受賄銀2萬兩,並假傳聖旨把左、楊逮捕,直接關進監獄。天啟五年(1625年)七月,光鬥於獄中被摧殘致死,時年51歲。思宗即位,追贈為右副都御史,賜國禮祭葬;贈太子少保,諡“忠毅”,奉祀鄉賢祠。光鬥一生好學,少時愛讀節義傳記,後來精研程朱理學,著有《易說》、《左光斗奏疏》。 [24]

方維儀(1585——1668),女,字仲賢,今浮山鎮陸莊人。其父方大鎮,明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維儀精心研讀文史,輯錄古今女子詩作,編著《宮闈詩史》1部,另著《清芬閣詩集》7卷,均為珍貴的名媛史料和佳詠。其繪畫師法宋代李公麟,特別是白描《觀音大士圖》形神兼備,人爭相收藏。

何如寵(1569——1642),字康侯,號芝嶽,今樅陽鎮石磯何家青山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稱其“操行恬雅,與物無競,難進易退,世尤高之”。

何如寵

阮大鋮,(1587~1646)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安徽省樅陽縣山鎮阮家小凹(原樅陽縣破罡鄉)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戲曲作家。所作傳奇今存《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和《牟尼合》,合稱“石巢四種”。

錢田間,田間先生原名秉鐙,字飲光,後更名澄之,武肅王二十六世孫,安徽樅陽人,代表作有《大水嘆》、《水夫謠》、《捕匠行》、《苦旱行》、《萊陽宋銓郡部死難歌》、《虔州死節歌》等。與方以智共同開創了“桐城派”之先河,史學界稱之為“桐城派”開山鼻祖。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別號浮山愚者;為僧後,法名弘智,無可、藥地、浮廬、墨歷等。今浮山鎮陸莊人。 [25]

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初名秉鐙,字幼光,晚號田間,又號西頑道人。今樅陽鎮石磯人。明末愛國志士、文學家。錢澄之自小隨父讀書,十一歲能寫文章,崇禎時中秀才。南明桂王時,擔任翰林院庶吉士。詩文尤負重名,與徐元文有書信往來,《與徐公肅司成書》曾披露顧炎武偏激的一面。王夫之推崇他“詩體整健”。作為皖江文化的重要詩人,與同期的顧炎武、吳嘉紀並稱江南三大遺民詩人,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傑出成就。著有《田間集》、《田間詩集》、《田間文集》、《藏山閣集》等。

姚瑩,《桐舊集》序中曰:“自齊蓉川(之鸞)給諫以詩著有明中葉,錢田間(錢澄之、原儀山鄉田間村人、今屬湯溝鎮)振於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齊之鸞著有《蓉川集》、《南征紀行》和《入夏錄》等各若干卷。之鸞詩歌直面現實,出語新奇,是當之無愧的桐城派始祖。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

方苞

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桐樅“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祖,與明初大思想家方孝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今湯溝鎮祖居村人。 [26]

姚鼐,安徽省樅陽縣錢橋鎮麻溪人。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創作成就最大的作家。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一字摯父,清代安徽桐城(今樅陽縣會宮鎮老橋村吳牛莊)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後期作家。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創辦了名校桐城中學。

史尚寬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的法學家,不僅從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擔任了民國時期的"立法委員"、"考選部部長"等職務。 [27]

李光炯(1870一1941),名德膏,晚年自號晦廬,今樅陽鎮李蘭莊人。著名教育家。民國29年,聞家鄉宏實小學和蕪湖職校相繼被日軍焚燬,潸然流涕竟日,以致宿疾復發,於次年4月8日病逝於成都,葬於故里。著有《屈賦說》、《國策札記》、《阮嗣宗詩注》、《同時諸人事略考》、《楞嚴經科會》等。 [28]

光明甫(1876——1963),名升,今麒麟鎮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法學家、中國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左派著名領導人之一,歷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廳長、安徽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省人民代表及省政協委員、常委、副主席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委員。1963年,他病逝於安慶。著有《法治建國論》、《語故》、《詩說》等。 [29]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嶽,又號魯岑,晚號陟園老人,今白湖鄉公塥村人。因思想開明,而積極倡導新文化,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 [30]

吳樾(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今雨壇鄉人。光復會會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就學保定高等師範。1905年,紹英、載澤、端方、戴鴻慈、徐世昌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他深恨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9月24日在北京車站謀炸出洋五大臣,事敗,壯烈犧牲。1912年其弟吳楚將其移葬於此。國父孫中山新撰祭文,有“爰有吳君,奮力一擲”之句。

章伯鈞(1895——1969),今橫埠鎮人。中國政治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1949年9月,章伯鈞在北京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章伯鈞任首任交通部長,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屆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在農工民主黨第五屆第六次全國幹部會議上,章伯鈞被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1958年11月,農工民主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章伯鈞為中央委員。 [31]

朱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陽和村人。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二、三、四、五屆委員、六屆常務委員,民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朱光潛

方東美(1899——1977),名珣,又名遜,字德懷,今義津鎮大李莊人。著名哲學家。方東美的主要著作有《生生三德》、《新儒家哲學十八講》、《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襲及創造》、《堅白精舍詩集》及《方東美演講集》等。 [32]

陳雪吾(1902——1933),名慶傑,又名虎生,今橫埠鎮陳家團山人。烈士。

章逐明(1902——1930),今橫埠鎮方家倉人。他是中共桐城縣委早期領導人,革命烈士。

胡松叔(1906一1992年),山人。著有《安徽司法沿革》、《抗戰及解放前夕安徽司法概況》、《安徽大學法律系建制及裁併》等,併為樅陽、貴池兩縣編纂地方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資料。 [33]

施劍翹(1906——1979),女,號谷蘭,化名董慧,祖籍今會宮鎮夏咀村施家嘴人。1935年,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殺直係軍閥孫傳芳。後被捕入獄,1936年被特赦。新中國成立後,她因病移居北京,病癒後又移居五臺山光明寺村,並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當選北京市政協委員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